历史上,也从不缺偏心的父母。 三个实例,如果不是独生子女,总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01 郑庄公 经常听到长辈教导我们说:“天下没有不疼自己儿女的父母”。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对这个问题,春秋霸主郑庄公最有发言权。 郑庄公一脸无辜的表示:从我记事起她就不疼我,我有什么办法,我也很无奈啊。 说到偏心的原因,郑庄公的情况和重男轻女有些类似,都是属于生下来就遭冷落的类型,只不过郑庄公被嫌弃的理由,是因为投胎姿势不对——据说他是倒着生下来的。 难产的母亲姜氏经历九死一生才产下第一个婴儿,不免心有余悸,所以厌恶的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名字--寤生,就是逆生的意思。 3年后,姜氏又生了郑庄公的弟弟叔段,这次生产很顺利,姜氏对这个小儿子宠爱有加。 自从家里多了个弟弟,老大寤生就深深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小时候,弟弟总是莫名奇妙的独得母亲恩宠。 长大后,老爹郑武公患病要传位的时候,母亲跳了出来,非要让弥留之际的老头子把王位传给小儿子。 史载: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要知道,尊王守礼、传位嫡长子是当时天下人的共识,母亲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偏心弟弟如此,着实让郑庄公伤心透顶。 辛亏老爹郑武公并没有同意,还是传位给了大儿子。 在郑庄公眼里,老爹是不偏心的,毕竟老爹没有经历过难产,对自己也没有偏见。 老爹去世后,郑庄公作为一家之主开始分家,按照惯例亲王叔段不能呆在国都了,要分封出去单过。 母亲第二次跳了出来,威逼大儿子给弟弟封到制邑或京邑,一个是军事要地,一个比国都还大。 这种无理要求,连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了,纷纷上奏劝止。 郑庄公又是一脸无奈,摊上个偏心的母亲,我有什么办法,封就封吧。 史载:“武姜欲知,我弗敢夺也”。 不久之后,弟弟叔段就去了京邑。 家也分完了,弟弟也得到了丰厚的份额,郑庄公对跟着自己过的母亲也是孝顺有加,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但是母亲的偏心再一次超出了郑庄公的想象,这次偏心,直接导致了兄弟相残。 自从弟弟去了京邑,有大臣奏报,你弟弟私自向西扩充了封邑范围。 郑庄公不予理睬。 不久,又有大臣奏报,你弟弟又向北扩充了封邑范围。 郑庄公沉默不语。 很快,又有大臣奏报,你弟弟又占据黄河渡口廪延,最近开始修城练兵了。 郑庄公坐不住了,虽然他知道弟弟的能力有限,不足为惧,但是真动起手来,偏心的母亲肯定站在弟弟一边。 果然,据探子传来的可靠消息,母亲已成为弟弟共叔段的内应,弟弟打过来,母亲会帮他开城门。 《春秋左传》: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郑庄公怒了,这要偏心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弟弟的反叛,没有伤害到郑庄公,反而恰中郑庄公的下怀,在他眼里,自己这个被惯坏了的弟弟,外强中干,地盘越来越大,人心却越来越少,根本不堪一击。 果然,郑庄公后来发兵征讨,短短几个月就将弟弟击垮。 郑庄公悲怒交加,他把母亲驱逐到另一个城市定居,并撂出狠话:不至黄泉,不再相间。 史记:“不至黄泉, 毋相见也。” 自此,一家子终于彻底离散,母亲居住在颍城,大儿子在国都,小儿子流亡国外。 彼此之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02 刘疆 刘疆作为光武帝刘秀的大儿子,不到三岁就被立为太子,刘秀一直将他作为储君进行培养,倾注了不少心血。 但是自从同父异母的四弟出生后,太子刘疆就强烈的感受到了老爹刘秀的心脏逐渐偏离了正常位置。 弟弟的生母叫阴丽华,老爹刘秀曾有过感叹: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取阴丽华。 子以母贵就不说了,关键是这位弟弟天资太过聪慧,智商碾压全场。 《后汉书》: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 《春秋》作为当时的教材,相当于刘庄十岁已经大学毕业。 智商高就算了,毕竟书山有路勤为径,刘疆刻苦点学习也能逐渐追上来。 但就在刘疆苦读的时候。 这位十二岁的学霸弟弟,已经开始政务实习了。 有次光武帝在朝上听地方官进京汇报工作。 陈留吏汇报核查田地的情况,刘秀发现他的木简上写着: “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意思是河南和南阳就不要查了。 刘秀问这是啥意思? 陈留吏也懵了,说不知道啊,这个备注不是我写的。 现场画面卡了一会。 这时候,帐幄后面传来刘阳的声音:“这确实不是他写的,是他的上司写来教他怎么核查土地的。” 刘秀转头又问,那为什么河南南阳不能查呢? 刘阳又说:“河南是帝城,南阳是帝乡,这两个地方田亩和宅第肯定超标,查了又得罪不起,所以不能查。” 事实证明,刘阳说的没错。 刘秀又一次被惊艳了。 逮谁都夸自己的四儿子聪明。 刘疆听说了老爹对四弟的夸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不过政务这东西嘛,熟能生巧,以后自己多积累积累经验,自己一定也能干的不错。 就在刘疆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留心积累政务经验的时候,刘秀老爹突然废掉了自己的生母郭皇后。 理由非常的牵强,刘秀说郭皇后经常抱怨,恐怕以后会成为吕后一样的人物——“吕霍之风”,不可以托以幼孤,恭承大位。 接着就另立刘阳的生母阴丽华为后。 生母被废,刘疆作为太子,自感处境尴尬,就主动提出让太子之位。 但老爹刘秀却不允许:“我可没说要废太子,我一定不会有失偏颇,忽略国家大事。” 资治通鉴:帝曰:“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轻天也。” 两年后,刘阳又秀出了军事天赋。 建武十九年,刘阳十六岁。 单臣、傅镇等造反,占据原武城。 刘秀派兵围剿,士兵死伤无数,但就是无法攻破城池。 刘秀招集大臣们研究对策,大臣们纷纷表示唯有提高破城悬赏金额才行。 唯独刘阳激烈反对,说加钱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他表示:“想要破城,就不能加钱导致围得太紧太急,围松一点,让他们分头突围,我们再逐个击破,到时候一个亭长就能干掉他们。” 刘秀采纳建议。 果然,叛军分散后被迅速平定。 刘秀对刘阳的喜爱到了毫不掩饰的地步,终于废掉刘疆,另立刘阳为太子。 刘疆作为储君被培养了十九年,终于让出了天下,成了东汉的第一个废太子,退居藩王。 虽然老爹和弟弟对自己很不错,但是...... 03 重华 上古时期,有个青年叫重华,就是后来的舜帝。 在他当上舜帝之前,就已天下知名。 他身处典型的四口之家,他是长子,和亲爹、继母、以及同父异母的弟弟象生活在一起。 在他被尧帝作为接班人考察的之后,史书记载了这么一个场景。 老爹瞽叟和弟弟象非常眼红尧帝给重华的赏赐,他们一拍即合,密谋杀掉重华,霸占财物。 瞽叟让大儿子挖井,重华干的很认真,一直挖井不止,可是虽然挖得足够深了,水还是没有冒出来,谁料,头顶上却开始砸下土块。 原来老爹和弟弟要将他活埋。 深知老爹偏心本性的重华早有防备,钻进了事先在井壁上偷偷凿出的通道,才躲过一劫。 等到重华从通道里出来,却碰巧偷听到了弟弟象得意的声音: 活埋这个创意是他想出来的,所以琴和两个嫂子都要归他,牛羊和仓房分给老爹。 重华非常的寒心,但是让他崩溃的是,老爹欣然表示同意。 重华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离家出走。 他的孝顺是出了名的,每当家人要害他,他都要出去躲两天。 过了一阵子,他回到家里。 弟弟象躺在他的屋里,正高兴的弹着琴。 重华突然推门而入,吓得象大吃一惊。 但是他这个弟弟应变力却非常强,立马说:“哥,我正在想念你呢”。 重华的反应比较耐人寻味,他说:“是啊,你确实在想我。” 史记: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像是气话,但是重华接下来的行为,说明他并没有负气。 他对父亲更加恭敬孝顺,对弟弟更加友善爱护。 史记: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那么刚刚死里逃生的重华,经历了家人谋财害命之后,还能说出“然,尔其庶矣”。 是一种什么心境呢? 与其说是气话,不如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虽然这个填土杀人的故事太过离奇,但是每个人都会从中找到点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