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温与李善长受赏差别有多大?朱元璋被灌输功狗功人差异论作怪

 思明居士 2019-03-19

向敬之

有人说刘伯温谋略比李善长高,为何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封赏,却比刘伯温大得多?

李氏爵封国公,排名第一,岁禄四千石。

刘公封伯诚意,位在三等,岁禄二百四十石。

就是授职上,李善长乃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而刘伯温则是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弘文馆学士。更是区别自见。

都是爵爷,都是文臣,都是大夫,为何区别很明显了?

第一国公与三等伯爵,待遇和俸禄区别,自不待言。

就是那一长串授职,也值得好好比较一番。

刘伯温与李善长受赏差别有多大?朱元璋被灌输功狗功人差异论作怪

《传奇皇帝朱元璋》刘伯温、朱元璋、李善长剧照

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都是明初朱皇上赐予功臣的封号,不是随便给的。《大明会典》卷六曰: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功臣封号,如开国辅运守正文臣之类,非特奉圣旨不与”。但,李善长所得“推诚”二字,不免有推心置腹之意。

在朱元璋的心里,刘伯温为股肱,而李善长则是腹心。

在朱元璋的心里,刘伯温有能力,但李善长更为厚道。

特进光禄大夫,这是正一品文武官被升授获得的,如文官李善长、武将徐达。刘伯温所得资善大夫,则是明初给正二品文散官初授之阶。特进,即功勋卓著经皇帝特命而进封者,在皇帝心中位置最重要。

左柱国,为明朝的极品勋爵,洪武三年唯李善长、徐达获得。朱元璋为了表示最大的感谢,还将他们一个进位太师、中书左丞相(李善长),一个加封太傅、中书右丞相(徐达),位列三公,职守宰辅。即便以功劳最著、关系最亲的皇帝外甥兼养子李文忠,也只是以特进荣禄大夫,受封右柱国。朱元璋尚未称帝前,就立下规矩,以左为上:“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明史·职官志一》)上护军,虽为唐初沿袭北周、前隋旧制,给上将军、大将军加的勋官殊荣,但至明初,还是给正二品官员的恩赏。

大夫,为明朝给文官的散阶。柱国、护军,则是为武官的加勋。

《明史·职官志一》有云:“文之散阶四十有二,以历考为差。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凡武官六品,其勋十有二。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护军。”

李善长为正一品。刘伯温为正二品。

官大一级压死人。

论官阶,李善长比刘伯温大了两极。

拼爵次,李善长比刘伯温高了二等。

汉初有三杰,明初亦有三杰。若把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比作运筹帷幄的张良,那么李善长的历史作用丝毫不逊于萧何。

但是,汉初刘邦分封萧何、张良,虽在职位上有区别,但都封爵为侯。

刘伯温与李善长受赏差别有多大?朱元璋被灌输功狗功人差异论作怪

刘邦

而朱元璋为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时,第一个进封李善长为韩国公,排名第一。

朱元璋旗帜鲜明地说:“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明史·李善长传》)

想必是兼任皇家教师的李善长,为朱元璋经筵讲史时,认真讲了一次《史记·萧相国世家》,其中有云:“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李善长应该绘声绘色地给好学的朱元璋,讲清了“功狗”同“功人”的区别。

人狗殊途,封赏迥异。

李善长着实有萧何般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筹备军需、供给粮饷的军需。

但,这一切,都被朱元璋听到心里了。

萧何获得食邑多少,《史记》未载明了,只是说“最多”,但刘邦却给张良做了具体的安排:“自择齐三万户。”(《史记·留侯世家》)

按张良所得巨丰,萧何的“最多”,也未必多到哪里去。

虽然,朱元璋经常把刘伯温喊做自己的“子房”(张良字,《明史·刘基传》)然而,李善长却与刘伯温的差异悬殊,绝不是两个等级所决定的。

李善长平均到月的,还要比刘伯温一年的还多近百石。

这就是区别,这就是地位,这就是权利。

刘伯温与李善长受赏差别有多大?朱元璋被灌输功狗功人差异论作怪

朱元璋

李善长虽比不上刘伯温的谋略,但是他肩比萧何,使起于草根的朱元璋成就了刘邦一般的霸业,肇启大明王朝。

一、李善长要比刘伯温归附早,而且是主动投效。1353年,朱元璋攻打滁州,李善长来投效,以刘邦做喻,虚怀若谷,知人善任,成就帝业。此后,李善长出谋划策,参与决策,总理后勤。可以说,朱元璋是他一路引导、始终襄助,而成就大明帝业的。七年后,朱元璋占领应天,才请来刘伯温。

二、刘伯温归附,担任朱元璋的首席军事参谋,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设计除掉强敌陈友谅,制定灭元方略。此时的李善长主管政务和粮草军资,稳定地方,发展生产。虽然此时在攻伐献计上,李善长要让位于刘伯温,但是作战,打的是补给,打的是后勤,没有李善长的调度补充,朱元璋和刘伯温也只是无米之炊。

三、性格使然,李善长积极谋划,突出自己,顺应朱元璋,而刘伯温标榜高格,孤立自己,疏离朱元璋。李善长热衷权谋,刘伯温故弄玄虚,这使朱元璋在论功刑赏和使用人才时,故意抬李抑刘,合理利用,有使之相互掣肘。虽然朱元璋高度评价刘伯温才气弘博,气度刚正,远见卓识,“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明史·刘基传》);但是,对于李善长,他认为“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饷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明史·李善长传》)

朱元璋认为,李善长远远强过了萧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