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恶黑病例 | BRAF突变晚期皮肤黑色素瘤的诊治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3-19
来源:实例闪耀
嘉宾:浙江省肿瘤医院MDT团队/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MDT团队


BRAF是黑色素瘤的重要驱动基因。BRAF蛋白质第600位氨基酸的突变占所有BRAF突变的60%-80%,以缬氨酸(V)突变为谷丙氨酸(E)(BRAF V600E)最为常见。NCCN指南推荐转移性BRAF V600型突变恶性皮肤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方案包括:免疫治疗和小分子靶向治疗,两者之间如何权衡,本期病例解读为你揭秘。

病例详情

基本情况:

患者,女,58岁,因“背部黑痣逐渐增大,久溃不愈2月”就诊外院。

2018.03.19于外院行“背部皮肤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恶性黑色素瘤并皮内痣首先考虑,四周及基底切缘阴性。

2018.03.30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会诊示:背部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色素痣恶变),Clark分级IV,Breslow厚度4.0mm,切缘未见累及

2018.04.08分子病理检测:BRAF V600E突变(+)

2018.05.02于外院“背部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

诊断:恶性黑色素瘤 T3bN0M0,IIB期。

2018.6外院术后行干扰素+白介素治疗,具体不详。

2018.9.7当地医院查腹部CT示:肝左外叶占位,考虑恶性肿瘤,转移性肿瘤?

2018.9.11全身PET-CT示:黑色素瘤治疗后,双侧腋窝淋巴结、肝脏肿块、肝门区淋巴结PDG代谢异常增高,结合病史,考虑肿瘤多发转移所致。余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经过:

2018.9.13 开始口服靶向治疗:维莫非尼 960mg bid。患者服药后主诉:皮疹痛、关节酸痛、光敏感、胃纳差。

2018.10.22外院复查CT示:肝脏转移瘤较前缩小,但患者皮炎及四肢肌肉酸痛不适,无法耐受。

予减量口服靶向治疗:维莫非尼 720mg bid +曲美替尼,患者因视力异常无法耐受停药。

2018.12.06 我院胸部+上腹部平扫+增强 CT示:1. 左肺下叶条片状影,倾向良性病变;2. 两侧胸膜增厚、钙化;3. 右肝低密度灶,考虑囊肿。附见:左侧甲状腺多发结节。

疗效评价:CR。

2018.12.06,胸部+上腹部平扫+增强 CT

免疫治疗(身高161cm; 体重41kg):2018.12.25、2019.01.17、2019.02.11分别予以帕博利珠单抗 100mg 静滴 once。

2019.02.18 我院胸部+上腹部平扫+增强 CT示:(对比2018-12-05CT)1. 左肺下叶条片状影,倾向良性病变,较前相仿;2. 左肺上叶紧邻分布小结节,炎性可能性大;3. 两侧胸膜增厚、钙化,较前相仿;4. 右肝低密度灶,考虑囊肿,较前相仿;5. 两侧腋窝小淋巴结显示。附见:甲状腺左侧叶多发结节。

2019.02.18,胸部+上腹部平扫+增强 CT

专家讨论

高全立:患者初始治疗时,肿瘤负荷相对较大,使用维莫非尼后,疗效达到了CR,后续患者因视力异常而停药,改用免疫治疗。那么针对有BRAF突变的患者,应该首选靶向药物还是免疫治疗呢?两种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药物特点而定。靶向药物起效快,有效率高,持续时间短,约6-8个月,而免疫治疗起效慢,中位起效时间约12周,有效率低,约35%,持续时间长,甚至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若患者基线肿瘤负荷大,身体状况差,应倾向于靶向治疗,快速控制肿瘤,而不选用起效慢,有效率低的免疫治疗;若患者基线肿瘤负荷小,身体状况良好,则优先选用免疫治疗。

曹君:抗PD-1治疗最佳启动时机?比较抗PD-1治疗用于二线和一线患者的疗效来看:用于一线较二线生存获益更显著;与用于前线治疗相比,抗PD-1用于后线治疗时反应更差,且先于靶向治疗使用,可带来更多获益。基线肿瘤负荷与治疗启动时机有关,肿瘤负荷较重可显著影响抗PD-1治疗反应;在肿瘤负荷较小的辅助治疗阶段使用抗PD-1治疗,可给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

补充阅读

2014年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先使用免疫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生存优于先使用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PFS可延长1.1个月(6.7m VS5.6m),OS可延长6.2个月(19.6m VS 13.4m)

2014年回顾性研究,PFS、OS数据

2017年研究证实:先使用BRAF抑制剂治疗可影响患者对后续免疫治疗的应答,或者是因为二线治疗疗效低于一线,反之也成立。

2018年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证实:在BRAF突变患者中,先使用BRAF抑制剂可能导致后续抗PD-1治疗失败。在接受过BRAF抑制剂治疗的突变患者中,起始PD-1治疗后快速死亡(≤3个月)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55.2% VS 20%,p=0.014)。

2018年真实世界研究

此外,后线患者中基线肿瘤负荷较大,也可能影响抗PD-1治疗反应。

后线治疗中,肿瘤负荷与PD-1治疗反应

2016年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了37例参与了KEYNOTE 001研究的黑色素瘤患者,对患者临床特征和扫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治疗中获得CR的患者基线肿瘤显著更小,提示基线肿瘤负荷与抗PD-1治疗的抗肿瘤反应有关。

疗效与肿瘤大小均值的统计分析

2018年KEYNOTE 001亚组分析提示:基线肿瘤负荷越小,抗PD-1治疗获得CR的可能性越大。根据基线肿瘤大小分层,观察不同基线肿瘤大小患者的总缓解率发现:随着基线肿瘤大小的增加,患者CR率显著下降,在肿瘤大小为1-5cm的患者中,有35.4%的患者获得了CR,而在≥20cm的患者中,没有患者可以获得CR。

2018年,KEYNOTE 001亚组分析

2018年一项事后分析对基线肿瘤负荷与抗PD-1治疗反应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探讨了基线肿瘤大小对pembrolizumab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对keynote 001研究中583例基线肿瘤可测量的患者数据进行事后分析,结果发表在2018年《 Clin Cancer Res 》(IF>10)杂志上。

结果证实:接受抗PD-1治疗的患者中,基线肿瘤负荷较小(低于中位值)的患者ORR、DCR、CR显著优于基线肿瘤负荷较大的患者(高于中位值)。

基线肿瘤负荷对抗PD-1治疗临床反应的影响

以肿瘤大小中位值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OS,结果显示:肿瘤大小<中位值的患者OS显著延长,基线肿瘤大小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

肿瘤大小分布于中位值两侧的患者OS

观察基线肿瘤大小对OS的影响,结果显示:基线肿瘤大小对OS产生持续的影响。

基线肿瘤大小对OS的影响

一项小样本研究显示:抗PD-1用于新辅助阶段较辅助治疗时具有良好的疗效。

抗PD-1分别用于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

附:基线肿瘤较大影响抗PD-1免疫治疗反应的机制。

基线肿瘤较大可能通过多重机制影响抗肿瘤免疫的反应:1. 影响抗原可利用性;2. 改变T细胞受体多样性;3. T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的充分性4. 免疫细胞效应器进入到肿瘤的深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