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 | 营销人,你真的会洞察么?

 漠阳二姑娘 2019-03-19

辛苦策划的营销活动却完全不'带货';

蹭热点、勤借势,却还是做不出'爆款';

学习参考了不少成功套路,却还是没法让自己的产品'突出重围'...

问题的症结可能在于:你缺乏'洞察力'

'洞察'这个词在营销人的日常中高频出现,各类行业文案、报告、策划中用上一个insight,仿佛内容都会更深度一些。可到底什么才是'洞察',大多数人却并没有明晰的概念,也未曾系统地将其应用在营销实践中。可以说'用户洞察'在国内营销领域虽然被广大从业者正空前关注,却十分缺乏高质量的理论指引。

本期VIP营销佳作推介带来的这本《洞察力》,也许能填补这个空缺。这本教大家快速掌握用户洞察方式方法的书籍,要帮助营销人直击消费者痛点,做出直指人心的营销内容(赠书活动进行中,扫码升级即可领取

本书是品牌营销专家宇见十余年互联网经验的倾囊分享,分众传媒江南春、搜狗副总裁李良联袂荐读。究竟这本书为谁而写?写了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请到了作者宇见来自述这本书是如何为营销人撬动触动用户的1001中可能的。

1 .

《洞察力》是一本专门为'营销人'而写的书,关于这个群体中的几类典型,诸如'创业者''品牌决策者''CMO'或者'广告公司从业者',诚然都是本书针对的目标受众。

不过如果说本书就是为在这些'职位'上的人而写的,却又并不十分准确,这是因为在我看来--


就像学谈判课,未必都是为了当谈判专家,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即便不是营销从业者,通过学习'用户洞察'和'认知构建'的营销方法,也完全有机会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

2.

作为一本讲「洞察」的营销书,《洞察力》本身有什么洞察?

答案是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营销人目前正处在一个因科技发展和跨界竞争,而导致行业泛起大面积焦虑,进而与'洞察'渐行渐远的营销时代。

盲目追求效率,过度依赖抖机灵,让行业过去引以为傲的,以大卫·奥格威为代表的调研精神和手艺人心态,变成了遥远又不合时宜的痴人说梦;从业者头顶上日益稀薄的人文空气,让品牌营销也陷入了单调乏味,对消费者越来越缺乏吸附力的窘境。

而在我看来,让营销重新回归对用户生活的关切,基于兼顾了意识形态需求的,更为完整的用户洞察来驱动品牌创新,则非常有机会治愈我们的职业焦虑感与'营销近视症'。

3.

基于上述感受,过去三年,我一直在撰写发现营销理论(英文简称:SDi)的相关内容,希望在'4P'、'4C'、'USP'或者'定位'之外,建立未必更好,但却不同的营销结构型方法。

然而由于自媒体的传播特性,在过去,我很难系统性地向大家呈现SDi,也未能将大家日常接收到的信息碎片彼此连接;而《洞察力》则是将SDi方法论进行结构化、系统化呈现,从总体到细节,让大家可以'上手即用'的第一本书。


在内容结构上,《洞察力》分上、下两部分,其中上半部分和大家讨论的是用户洞察的策略、工具与执行方法(第1至4章),并进一步拆解为「二向 三法 四维 七工具」。

而下半部分则沿着SDi的结构主线,和大家分享了品牌在'发现'、'表达'、'交互'、'植入'和'交付'这五个核心环节,开展创新营销的思路与方法(第5至9章)。

4.

尽管有明确的逻辑结构,但要向大家特别声明的是,《洞察力》的写法却并不是教科书式的。相反,从第一次与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刘声峰老师会面,我们就一起明确了'讲故事'的写作思路。

另外,为了尽可能浅显地阐明方法,《洞察力》还特别汇总了23个营销案例(其中15个出现在前四章),这是我从60多个备选案例中,经过反复臻选后所最终决定的内容。相信通过梳理,一定会给大家的工作带来巨大启发。

5.

从事营销工作多年来,我所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同行,和我一样,都在努力地接纳西方的营销理念,不过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

'营销思想的发展并不一定始于西方,因此,在其他地方也可以发现重要的营销思想,而且在研究营销思想的发展历程时,不能忽略亚洲。'

德鲁克的观点诚不我欺,在新书写作过程中,我不断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感受到非同寻常的'营销观',而《洞察力》则希望取精用弘,将其中精义撷取到我们的方法论当中来。

比如,以'用户价值'为本源,SDi从相生相克的朴素辩证法中,将营销归纳为'创造价值'(SD)和'创建认知'(i)两个方面,并进一步细化为六个环节,而其中'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道',则应该是'人心'这个本质。


这一方面启发了我们的所有营销活动,都必须以用户的心智规律为归依;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强调'亲证'的哲学主张,也启发了我们在开发创意前,要格外重视自己的心源感悟。由此反推的用户洞察,就不是去追求一份逻辑上天衣无缝的冰冷报告,而是要做到对用户内心的深入体察。

除了基本原理,传统文化带来的启发也可以是具体的做事方法。比如,《周易》中的'立象尽意'思想,就揭示了语言信息对'意'的局限性,而中国人其实在很早就掌握了'以象构意'的传播技巧,并格外重视运用在文学与美学创作中。


这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我们在品牌策划阶段,通过主动创造一个'意象'去进行内外部沟通,借以减少沟通偏差,从而帮助品牌实现'用一个声音说话'的营销尝试。《洞察力》在第6章,就通过我主导策划的烘焙品牌'本味初品'的案例,向大家重点介绍了这一方法。

6.

最后我们还希望用《洞察力》回应的一个问题,是营销人对'自我'的'价值感知'。近年来,我发现很多同行都会用'异常疲惫'、'枯燥乏味'、'天天都是无意义的争执'来形容工作,似乎很少听到有人会说'开心',这是什么导致的呢?

在《洞察力》第9章'价值交付'部分,除了提供一些帮助营销人消除职业倦怠感的建议,我们还希望重温这样一种谈不上新颖的视角,那就是营销人的自我价值,其实正是通过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品牌,更好地实现其价值而实现的。


正如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所言:

'我们这些人谁都不会在半夜惊醒,为自己靠做广告养家糊口而不安。用丘吉尔的话说,我们继续做自己该做之事。

我们给牙膏写广告时,并没有什么颠覆性的念头,但如果我们能做得更好,孩子们就不用频繁地跑去看牙医了。为波多黎各创作广告时,我没有什么'罪恶'感。广告帮助这个400年来一直挣扎在饥饿边缘的国家吸引了工业和游客。为世界野生基金会创作广告时,我并不认为自己'让一切变得无足轻重。'我写的广告从盗狗人手中解救了我家的狗--特迪,孩子们为此而欣喜若狂。'

最后总结来说,基于直指人心的洞察发现,让品牌在用户心中成为不同;同时用营销人自己的方式,来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变得微有不同。我想这就是《洞察力》眼中的营销美好未来。

【作者介绍】

宇见(本名王宇),品牌营销专家,「发现营销理论」提出者。拥有10余年互联网从业经验,曾帮助多个创业型公司获得市场领先地位。2013年创办自媒体'宇见', 同时在百度百家、艾瑞、虎嗅、SocialBeta、Techweb等媒体长期撰写市场营销专栏文章。

宇见近年来专注于为企业提供基于「发现营销理论」(SDi)的市场营销咨询、培训与服务,并为众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发过品牌战略,在用户洞察、企业转型、品牌形象重塑、创新内容营销等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个成功案例。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