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主里和你说声早安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望木 文 / 木木 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谢利与托尼,一个住在城堡里,一个呆在夜总会里;一个是受人追捧的钢琴演奏家,一个是靠与人比拼“谁汉堡吃的多”聊以生活;一个是外表是黑人,内心却有着白人的高傲,一个是外表是白人,内心却有着黑人的粗俗。 两个社会地位悬殊的人,因为谢利要到“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部巡演,需要有人做司机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因而找到了托尼,从而,两人的生命有了交集。 影片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它的全名是《黑人旅行者绿皮书》,上面标注了各座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餐馆与旅店。这一事实,为黑人主角谢利的孤独奠定了基色。 有人说,《绿皮书》就像是一颗绿色的小石子,投入到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激起轻小而美丽的涟漪。当两个不同阶层、不同肤色、不同性取向、不同信仰与爱好的人,最终产生了一段伟大的友谊,这一切是从勇敢开始... 1 谢利的难题 谢利表面上有天赋、有名气、有财富,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的高级公寓里。但内心之中,他却活得异常孤独,需要倚靠每日喝下一整瓶威士忌来慰藉自己。 谢利之所以孤独,并非是无中生有。这份孤独,建基他一直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世界里。 托尼曾说:“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那第一步。” 事实上,谢利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并且经常参与各个著名交响乐团的演出,还在白宫演出过两次。然而,他却坚持要到种族歧视严重的南部去巡演,只为打破偏见。 这是他勇敢踏出过的第一步。他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他很可能会受到歧视,也失去尊严,即使他是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谢利还是在巡演的过程中受到了伤害。 到当地演出,只能住最廉价的黑人旅店,连司机都比他住的好;在受邀的白人家里演奏,却不可以用卫生间,只能驱车回自己住的酒店用卫生间,再返回,接着演奏;在受邀的酒店演奏,却不被允许在酒店的餐厅用餐,只能到附近黑人专用的餐厅就餐;甚至想买西装都不能用更衣室,安排给他的所谓“化妆间”都仅仅是酒店的杂物间而已。 他既不能融入黑人同胞的生活,也不能与白人群体和平共处。 有一天晚上,他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孤独的饮酒,看着楼下另外两位白人成员在与其他女士有说有笑,即使是一个团队,却没有办法一起玩耍;在一个黑人酒店,同伴们邀请他一起玩游戏,他却显得极其的不自在,独自一人跑去白人酒吧喝酒,结果遭到了白人的围攻。 他的孤独感压抑了很久,终于在从警察局被放出来的那个雨天爆发出来。 当时,托尼自黑自己是“黑人”,一向得体的谢利误解了他。谢利向托尼咆哮着:“他是住在城堡,却只是孤身一人,那些白人富翁花钱请他去演出,是让自己显得有文化。但没有人知道,当他一下台,他又变成了白人眼中不屑一顾的黑鬼。他只能独自承受这样的屈辱,不是一两个晚上,而是一辈子。加上黑人同胞们又不能接受他,因为又不是同类。他不够黑人,也不够白人。” 此刻,托尼才意识到谢利内心的伤害有多深。 2 孤独的解药 一位网友曾这样说:“谢利的孤独,来自于他天生黑色皮肤所带来的被歧视,来自于他的设限重重的内心,也来自于他自我身份的迷茫。” 的确如此,谢利为了赢得身份的认同,他付出过种种的努力,以期获得更多的尊重与赞赏。 谢利第一次出场,影片就向我们展示了他所住的“城堡”:房间布置考究,还收藏摆置了各类的珍宝。而谢利则穿戴如国王,高高在上地审视着前来面试的托尼。 谢利永远衣着得体,走路气宇轩昂,面对歧视他的人依然笑脸相迎。但是,依然无法掩饰谢利内心的自卑与孤独。他认为,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他。 但是,靠自己的努力与行为获得的尊重极其的有限,也非常的短暂。 影片不仅向我们诠释了谢利内心的孤独,也试图为这份孤独寻找一个出路。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而人之所以有勇气迈出第一步,是因着理解与爱的鼓励。 一开始托尼与谢利互不接纳。托尼有着严重的种族歧视,有一次托尼家因为修东西,来了两个黑人装修工人,两位黑人仅仅是喝了两杯水,托尼就把杯子扔到了垃圾桶里;有一次旅行中,平常习惯了的托尼准备直接停车在路边尿尿,突然,托尼又回到了车里,为的是拿钱包,可能担心黑人谢利会偷拿它。 而谢利对于托尼粗俗的生活习惯亦不敢恭维。 当两人为期8周的旅程结束,双方接纳了彼此。托尼教会了谢利用手吃炸鸡,谢利则教会了托尼给妻子写温情款款的家信。 这其中,少不了他们对彼此的理解与接纳,陪伴与爱的鼓励。 3 请再勇敢一次 影片的最后,当谢利开车送托尼赶上了家里的平安夜晚宴,托尼曾邀请他一同用餐,但谢利婉言拒绝了。然而,当托尼在迎接一对老夫妇之后,即将关上门的那一刻,托尼看见了带着美酒的谢利,他送上了自己最热情的拥抱。 这个拥抱就说明了一切。 克莱布曾说:“一个受伤的人只有回到一段有爱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医治。在这段关系里,人们不只是谈论受伤与破碎,他们也会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愿意把细节公之出来。” 在许多人眼中,承认自己里面的破碎意味着承认与上帝的关系很差。我们经常听到破碎是通往与上帝更深层关系的道路,但我们却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看到它被人真正的接受与实践。 “遭受他人的拒绝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愤怒。我们会为不友善而哭泣,决心再也不让任何人这样对我们。我们要么放弃伪装,要么带着防御性的傲慢继续生活。” 影片之中,谢利在伪装之下,在不安全与失败的创伤下成为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最终,托尼一家人成为了他的安全港,在那里,他受到了尊重与接纳。 在爱的关系中,人们可以公开地表达爱,表露自己的孤独与恐惧,尽管他们对那种亲密程度感到如此的不习惯,就像谢利在受到托尼邀请时内心小小的挣扎。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个充满接纳与爱的地方也必须是一个有上帝同在的地方,一个群体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这些,一段关系或一个群体就很难被归纳为最安全的地方,甚至可能是假冒为善的地方。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翰一书4:19)这是我们爱的根基。
|
|
来自: 亮哥eoim8x8y62 > 《社会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