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明读书会伤寒论学习:46条-50条

 厚德载物乾 2019-03-20

讨论内容

时间:

2019年3月19日20:00-21:00

讨论伤寒条文:46条、47条、48条、49条、50条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我们今晚是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

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46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nǜ],衄[nǜ]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猫猫:

本条讲“表证仍在”,结合患者症状,可确定为麻黄汤证。服药后的反应是眩瞑反应,是久病欲愈之征。“阳气重”指的是津液积蓄过多。

“鼻衄解外感”一说,我心中一直存疑。直到半个多月前,我外地的一位朋友说她儿子感冒发热时从来都不去医院,只要等到孩子一出鼻血,感冒立即就好。我这才相信“鼻衄解外感”的说法。

林利城:本条重点讨论伤寒致衄的特殊现象及机理。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当用麻黄汤,太阳伤寒八九日不解,说明阳邪郁遏日久,此时即使用麻黄汤发汗,由于邪气顽固难除,故只能使表邪得以“微除”。麻黄辛温发散,和阳郁之热剧烈交争,两热相斗,表面上热势更胜,于是热扰心神而发烦,阳气冲逆而目瞑。如果热势进一步加重,则会迫血妄行,溢而为衄,往往伴随鼻衄,阳郁之邪,得以外泄,表病亦可得解,故原文称“衄乃解”。

林佳明:

这条主要论述太阳伤寒证,虽然多日不解,但只要是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等脉证存在。

属于太阳伤寒,还是要用麻黄汤以发其汗。

寒邪闭表过重,服用麻黄汤使表邪得到微除,而麻黄汤的辛温助热反而导致心烦,目瞑,甚至是鼻衄

阳邪郁闭过重,阳热破血妄行。

燕子:设血中热度太高,虽服麻黄汤后,表证略轻,然以阳热太甚之人,骤得麻黄升发之力,郁热必上冲于心而发烦,上冲于脑而目为之瞑,甚为颅骨为开,血从骨缝中溢出,从阙上下走鼻孔,是为衄,衄后其病方解。所以然者,血热太胜,不能悉从皮毛散故也。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nǜ]者,愈。

猫猫:

郝万山:衄也称“红汗”,有解表邪的作用。

林利城:这个条文是和上次讨论的第46条的补充,重点仍讨论伤寒证致衄的问题。邪气随衄而解。

林佳明:这条提示的太阳伤寒,表实证,自衄者愈,邪有出路。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表被邪闭,营卫之气淤积很有可能从鼻窍破出,跟肺的功能有关系。

肖春宏:自衄,说明正气足。若虚,就不会自衄。

燕子:至如血之热度最高者,虽不服麻黄汤,亦能自衄而愈。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fú]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猫猫:

“二阳并病”提太阳病未解,阳明病随之而生(自微汗出、不恶寒)。阳明病当下,“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这时候只能发小汗,先解表后攻里。

若患者没有上述症状,只是面色发红,这是阳气怫郁在表,是不得小汗出的缘故,与阳明病无关。可用小汗方解表,也可以熏法发汗。

若是发汗不彻底的表实证,阳气怫郁不得外越,当汗出却无汗,则患者会出现:躁烦(表实不解,化热扰心),不知痛处(尽有一身尽痛的症状),按之不可得(没有固定痛点),短气(气上不来),但坐(只能坐着,躺着就气上不来)。继续发汗就可以了,宜大青龙汤。

脉涩是气血运行不畅,乃本虚标实的脉象。患者阳郁在内,脉象应浮、应紧、应实,甚至可能会滑,何以呈涩?有人说阳气郁闭、壅滞得太厉害了,所以脉涩。此论存疑待考。

林佳明:

讲表里相传,由表传里,或者传半表半里,续自微汗出,这是阳明病的一个外证的反映。续自微汗出,这是阳明病的一个外证的反映。

表不解的现象,这是阳气怫郁在表,还是不解的现象,这是阳气怫郁在表,还是不得汗出的一种问题,解之就是小剂的(发汗药),大家对涩脉的理解,比较统一在经气不利,气血郁滞。

林利城:

本条论述太阳发汗不彻,可能出现的两种转归。汗出不彻,可能是药力不够,也可能是将息不得法,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部分邪气传入阳明,形成太阳阳明并病,以续自汗出、不恶寒为热入阳明的特征。表里同病,不可单用下法,应该先解表再攻里,或者是表里双解,表证部分传里,表证已不重了,故小发汗即可。还有第二种转归,即病仍属太阳,邪气怫郁在表,所以出现面色缘缘正赤、烦躁、不知痛处、短气但坐、脉涩等脉症。短气是表气不畅,肺气不利的表现,脉涩也是表气不缠,经气不利的表现,表气仍在,仍当发汗解表,表气已部分解除,邪气不重,故“如此可小发汗”即可。个人觉得可考虑桂枝麻黄各半汤。原文第23条:“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燕子:

续自微汗出,不恶寒是阳明外证,这不是胃中有燥屎,邪热上熏脑部,心神无所寄托而作谵语的腑实证,如果太阳症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可用桂枝加葛根汤。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fú]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太阳发汗不彻,热欲泄不得,必郁而上浮,视病者之面,赤色渐次增加,较之微汗出不恶寒者,证情殊异,治法不同。但需荆芥、防风、紫苏。蝉衣等味,煎汤熏期头而,阳气之内郁者,当从汗解。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猫猫:

脉浮数为表证,当发汗解表。医生误用下法,伤及里气,故心阳虚而心悸,患者必然尺脉微弱。此时宜补里虚,里实后则津液自和,得自汗而愈。

燕子:脉浮数,未经发汗,宜麻黄汤。已经发汗,宜桂枝汤。如下之则为逆,变证百出。

林佳明:脉浮数,病在表有热,当用发汗解表,医者误用了下法。那么第一表仍不解,第二虚其胃,第三津液不利+胃虚则为水饮,身重——水饮+表不解,心悸—饮逆(胃虚中不制下)+表不解。治溢饮者,当发其汗,这是法则,下文这个“不可发汗”不是随便说的。

身重,医者就要发汗,这个发汗剂一般是麻黄剂为主的,而仲师告诫不可(单纯的)发汗,可以让他汗,前提是在健运胃气制化水饮的基础上调和营卫而令汗出,既然是调和营卫,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会是个桂枝汤为方根的方子,但是桂枝汤都是脉浮缓为主的,这个脉是尺脉微,这是(胃)里虚,需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养胃气的药,不但养胃气,还要补中制下制化水饮才行,那么就加了生姜甘草汤,去补中制下温化水饮,养胃气补津液,既然已经伤津液了,更要知道有制约的解表了,伤寒论中微脉都是主里病,不是加附子就是加人参。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猫猫:

“脉浮紧”为表实证,同时有身疼痛的症状(津液充斥体表),宜发汗解之。若是尺脉迟(存疑),则提示患者津亏血少,虽然也有身疼痛的症状,仍不可发汗。此处是鉴别诊断。

“尺脉迟”主里寒证,虽然也不可以发汗,但与“血少”关系不大。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里应该是“尺脉细”或者“尺脉弱”。

燕子:尺中脉迟,与前条尺中脉微正同,尺中主下焦,亦为胞中血少而不可发汗,此亦在“夺血者不可发汗”之例。此麻黄汤证,因营气不足,而不可发汗者也。

林利城:

脉浮紧,身疼痛,是太阳伤寒证,当用麻黄汤发汗。尺部脉迟,是经脉气血不畅的表现,因尺脉主阴血,迟象示不足,所以尺中迟为营血不足之象。血汗同源,营血不足,虽有表证,亦不可汗。因汗耗营血,更伤其正。是有虚象,故不能发汗。

林佳明:

一,文意。脉浮紧者:寸关尺三部脉浮紧的外感病。邪有六淫,太阳病有多种,但从能量角度,实际只分寒热两种,热性的脉浮数,寒性的脉浮紧。因此,此处“脉浮紧者”实际是概括寒性的一切太阳外感病。

法当身疼痛:依据发病规律,应当身体疼痛。前面已经多次分析,本病内伤在阳,外感寒邪,经脉凝涩不通,因此,理当身体疼痛。

宜以汗解之:适宜用麻黄汤发汗解除寒邪,打通经脉凝涩。

假令尺中迟者:假设尺部脉像滞涩的病家。此处“迟”,不是指迟脉,而是对滞涩脉象的描述。滞涩是阳虚阴气不足的脉象,因为阳虚又阴弱,自然血流滞涩。若是阴虚阳盛,血流畅通,自然之下感空,是虚脉。

不可发汗:不能用麻黄汤发汗。

何以知然:为什么说是这样呢?

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因为“滞涩”脉象,反应荣气不足,血虚的缘故。发汗法的原理是:通过振奋心阳,增加血流量,在太阳经层面,通过发汗和正气驱赶,使病邪随汗液一同排出体外。现在荣血不足,汗源不充,不可发汗。若强行发汗,不但不能排邪,反而加剧阴虚,引寒邪入里,产生变症。

二,诊断意。本案是仲景说教条。和四十九条并列。前条是界定太阳温热病的判断、病机、治疗原则,本条是界定太阳伤寒病的判断、病机、治疗原则。或问:邪有六淫,外感病有多种,为何仲景只讲两端?答曰:邪虽有六淫——寒、风、热、湿、燥、火,实分寒、热两端,太阳寒证脉浮紧,太阳温热脉浮数,故仲景只讲两端,且提纲语只说“脉浮数者”、“脉浮紧者”,以示概括,不言六淫病名。

本案的学术价值有四。

其一,确定寒性太阳病诊断的两个重要标准:脉象浮紧,症状体痛。

其二,确定寒性太阳病的治疗原则:以汗解之(汗解)。

其三,寒性太阳病满足汗解的条件:荣血(汗源)充足,三部脉都浮紧;若尺脉滞涩,表示荣血不足,不可发汗。

其四,明确阳盛阴虚的脉象是虚脉,原因是阳盛血流则通畅,阴虚则指下感空;明确阳虚阴不足的脉象是涩脉,原因是阳虚则血流不畅,阴虚则更加滞涩。

各位老师、同道们,今晚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精彩的讨论,期待下一次的分享!!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