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这个方子是养阴利水的,但现在用的少,蜀漆、商陆根、葶苈子都有毒。《金匮》讲治疗水肿,腰以下利小便,腰以下发汗。也就是上而越之,下而利之。 牡蛎泽泻散:牡蛎(熬),泽泻,蜀漆(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病愈后人脾胃虚损,虚损就会形成水饮停留,就会口水多,就会喜唾。中焦虚寒也可以用吴茱萸汤,和理中丸的区别是,吴茱萸汤降逆的作用大,病人不仅有涎沫,甚至还会吐。吴茱萸止痛的力量大,比如胃疼,也就是吴茱萸汤对应的病重,理中丸对应的病轻。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病愈后,身体弱,感觉上不来气,有恶心、欲吐等症状,就是因为胃阴虚,胃火气才会上逆,这个方子现在常用,清虚热、养阴、降逆、健脾,小孩常见胃火大。人参、甘草、粳米都是健脾胃的药,石膏是清热的,竹叶、半夏是降逆的药,把气往下顺,咳嗽的时候也会用到竹叶,麦门冬养阴降冲气。 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斤(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398、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病愈后脉正常了,日暮时出现微烦,此时是阳明胃经当令,胃气弱,如果勉强多吃,会不能消化,这种病人少吃点就好了,就是损谷则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