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生白伤寒六经求真 第八编 第六章 阴阳易病差后劳复

 顾新平9mmeriz5 2020-02-21

第六章 阴阳易病差后劳复

 

1.“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按巢元方《病源论》说:“阴阳易者,男子病新差,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阳易。妇人病新差,未平复,而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阴易。”巢氏之说也并没有提出病理上的根据。但后世读伤寒的皆遵此说。但是这种经交接而传染的病例,在临床中是从未见过的,而且在前人的记载中也未曾闻见。不过却有伤寒患者因交接而病情逆转的例。如《证治准绳》说:“尝治伤寒病未平复,犯房室,命在须臾,用独参汤调烧裈散,凡服参一二斤余,得愈者三四人。”这种伤寒患者新差犯房室病情转化的记载却不很少,从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是存在的。然而阴阳易这个病,本来是指伤寒患者经交接而病情恶化。从其名义上说也正是如此。易经说:“阴,地道也,妻道也”,易经又以阳为天道、夫道,用阴阳代言男女或夫妻。易字的文义,按《说文》:“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按易字的形象是日在上,月在下,如阴阳相交。原来阴阳易的含义是指男女相交。伤寒男女相交之病,无论新差或未差,是伤寒患者的病情恶化,绝不是经交接而传染给健康的男女。若把阴阳易训为男女交换之义,那是十分错误的。巢氏的阴易、阳易之说,未必不是由“阴阳易之为病”,解作伤寒男女交换之病而来。但伤寒大都经交接而病情恶化,为本条所说证状,其病理机制尚不清楚。然而男女交接之时,人的各种功能都处于异常的情况,如神经系统与分泌、代谢以及呼吸、心跳等都为之而有剧烈的变化,而且交接之后精力疲惫劳乏甚为显著。这一系列功能上的改变必将对抗病产生极坏的影响。但烧裈散为何治得阴阳易病,尚不能理解。

“烧裈散方:

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约1克),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按:妇人中裈即内中贴身之裈,近隐处即近阴户处。

2.“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大病指伤寒之类,差即瘥,说文:“病愈也。”按《伤寒论》文例中,病愈是病理过程已告结束,生理活动已经正常。如:“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自衄者愈”,等等。差指病的大势已去,邪气已微,正气未复,如“小差”,“已差”,等等。差与愈是有区别的。有差后的劳复,而无愈后的劳复。劳复是因劳而复病。劳概劳心与劳力,劳则消耗精气,当正气未复之时,劳则伤正,正气伤则邪易复,此条有方无证,以药逆测,当是心胸烦满、懊憹不眠等证。此方乃栀子豉汤加枳实。

“枳实栀子汤方:

枳实3 栀子14枚(擘) 豉200毫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1400毫升,空煮取800毫升。内枳实栀子煮取400毫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复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按:清浆水《千金》作酢浆。酢音醋,义同。清浆水即酸浆水,空煮即浓缩之意。酸浆水功能消食下气除烦。大黄为博棋子1枚约重1.5克。从有宿食加大黄一语,可和右此证为胃热胸膈烦满。若有宿食即为实满而加大黄。参看栀子豉汤条方解。

3.“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此条差后再发热是余热未清,若有少阳证如喜呕、不欲食、心烦、口苦、咽干、胸胁满、脉弦细等之一者,可与小柴胡汤。脉浮发热可与柴胡桂枝汤或桂枝汤取微汗。若脉沉实发热大便燥或不大便或有宿食的可选择大柴胡汤或枳实栀子加大黄汤或调胃承气汤酌情治之。

4.“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牡蛎泽泻散主之。”

大病指伤寒类病,新差气虚,下焦气化失常。腰以下有水气宜利小便,陆渊雷先生说:“牡蛎泽泻散实肿阳水大验。不必腰以下肿,也不必大病差后。”此先生之临床经验。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 泽泻 葶苈子 商陆根 海藻 蜀漆 栝娄根 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1克,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5.“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喜唾即多唾,口腔分泌较多的黏液,类似吴茱萸证之涎沫。从理中丸逆测病情,此证当是胃寒。说胸上有寒而不说胃寒,是言其影响所及的部位,如小结胸之说法。理中丸温补胃气之剂。

“理中丸方:

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 各42克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100毫升和一丸,研碎温服之。”

按:干姜温中止利,白术健脾燥湿,人参补中气,甘草和中。此方治胃寒喜唾,亦有温中健脾祛湿之功。

6.“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寒病解之后身体虚弱消瘦,气不足以息,气逆欲吐,身热烦渴,乃病后余热不清之证,宜竹叶石膏治疗。此证若无身热烦渴则竹叶石膏即为无的之矢。临床上如无身热心烦口渴而只条文中症状,可去石膏。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2 石膏224克 粳米100毫升 人参42克 麦冬200毫升半夏100毫升 甘草28克

上七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按:竹叶除烦利小便,石膏治身热烦渴,人参补元气生脉、生津,麦冬生津止呕治虚羸少气,半夏降逆止呕,甘草粳米和中养津液。本方是伤寒恢复期中治虚羸短气身热烦渴之剂。

7.“伤寒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脉已解”即病已解。“日暮微烦”即下午五点钟时微有发热心烦。这是因为病初差胃气尚弱,若勉强多食则消化不良,宿食发热心烦。症状轻微的可节减饮食则愈。重者可与大柴胡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