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初三女生,1米六,瘦弱的身材显得高挑而单薄,白皙的脸面,习惯性地眉头紧锁,一双凝神的眼睛总是若有所思,一日她突然问老师:“老师,我常常问自己,我到底为了谁而学习? 我不知道自己活在这世上有什么意义?为了什么而活?”说完,她哭了起来。 全场哑然,静静地听她说:“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很虚伪,不可信,他们和我在一起,不过是因为我的成绩好,但我却不知道成绩好对我有什么用,以前的我可以对学习不屑一顾,即使恶作剧我的朋友都会包容我,我过得十分开心,可是现在,我不可以了,我不再相信任何人,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学习有什么好的。”她越说越激动,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我曾经想过死,用刀片割自己的手,但又不甘心,我还有很多事情去做,我常常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而活?” 后续,孩子通过心理治疗疏通了问题。她的原因源于认为别人与她交往动机不过是因为成绩好,而对他人产生负面推测。 其实到了青春期的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同时,很多人都会思考:“我是谁?我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 这是明显的自我同一性混乱的时期,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苦于找不到答案,而陷入烦恼中。 自我同一性,究竟是什么? 它是指对我是谁,我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得使命的认定。 当同一性迷乱时,缺乏对内在价值与目标的遵从与承诺,缺乏对未来的探索或者探索较浅。 自我同一性实现的好,能够促进个体人格的整合,假如,个体再同一性的确立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替自己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时间,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时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青春期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也没有获得良好的适应社会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就会给他的同一性带来困难。 可能表现为:过高地期待社会,希望社会能按自己的愿望存在,不能接受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肆意乱为,对现实的社会情况无法容忍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加以反抗或逃避。青少年会在思想上偏激,很可能发生人际交往障碍,逃学,厌世,功击行为。 如何避免青春期的孩子被“摧毁”? 1,帮助树立正确的客观的自我认识。在认识方面,青春期孩子的问题主要是理想化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矛盾。 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认识到理想自我时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是个想象的目标,但是不一定就必须达成。而是根据自觉地特有的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 2. 重视家庭教育,加强亲子沟通。鼓励孩子多表达,父母给与中肯的建议,协助孩子有现实性觉察。制定力所能及可以达到的目标。 3. 端正家长自身的态度。家长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强加于孩子的行为。在家庭结构互动中指责型家长只会封闭孩子沟通的欲望。 迁就型家长,只会纵容孩子欲望。 唠叨型家长,更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 只有民主而权威型的家长互动模式,才能带动孩子良性行为。 4. 多学习儿童心理。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了解孩子在青春期阶段最需要得到的需求时什么? 情感需要,独立需要,自尊需要,平等需要,成就需要。 青春期的叛逆是一个信号,它代表孩子在成长,在改变,也在提醒家长有一些事情该改变了,这也是教育的契机,叛逆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未将其当成事情来慎重对待的家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