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八大碗,老北京八大碗都是什么?“流水的八大碗,铁打的烧肉”,在传统民间,“八大碗”遍布大江南北,而老北京“八大碗”独具特色。 所谓“八大碗”,源于流水席,传统婚丧嫁娶,乃至社日等,都需聚众而餐,这是与唱大戏同样重要的民间庆典,由于场面、桌椅、碗筷等数量不够,只好采取“随来随吃,吃完即走”的方式。 吃流水席,按亲疏、名望来决定入席次序,虽有先后之分,但席面内容一致,以大鱼大肉等平常难得之物为主,要求做得快、供得上、分量足、味道基本一致,以蒸煮为主,用粗瓷大碗盛放,以示量足。数百年磨合下来,老北京民间“八大碗”的菜单基本固定,即大碗三黄鸡、大碗黄鱼、大碗肘子、大碗丸子、大碗米粉肉、大碗扣肉、大碗松肉和大碗排骨 但这只是低档次的八大碗,清代流行“满族八大碗”,它来自关外,即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御府椿鱼和阿玛尊肉,它制作方便,易储存, 行军打仗取胜后,常以它祭祖,并交士兵分享。因制作粗放,随着定鼎中原,又出现了“粗八大碗”,即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和家常烧鲤鱼,到后来,又出现了“细八大碗”,即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和松肉。 粗细“八大碗”多是餐馆制作的升级版,材料讲究,做工亦细,但以传统婚礼为例,来宾往往数百人,只有较大餐馆才能提供,否则席面不够。民间“八大碗”多是厨子自行拉活,由请客方备料,厨子自带工具、伙计,露天搭灶摆桌,搭灶工艺非常讲究,否则又费煤又火慢,好容易赚几个辛苦钱,不够买燃料的。 “八大碗”方便、实用、热闹,广受欢迎,在老北京,还有所谓“清真八大碗”,自大厂传入,即清炖羯羊肉、红烧牦牛肉、清蒸香带鱼、酸辣汤里脊、牛丸烧白菜、烟笋焖豆腐、壹品八宝饭等,它也有简版,即炖牛肉、炖杂碎,胡萝卜、长山药、海带、醋熘白菜、粉条、丸子、炸豆腐等。 过去吃不起肉,也不舍得买油。就买条肥肉自己耗油。最常见的吃法就是油渣儿烙饼、油渣儿馅儿饺子等等,隔着老远就能闻见香味儿!现在北京人很少在家里吃油渣儿饼、油渣儿饺子,但在一些饭店里可以吃到。 冬天大缸里腌的水疙瘩和雪里蕻,剩下的汤儿可不能浪费!蒯出来拌面条吃,也算一种浇头儿,呼噜呼噜地吃起来还挺香!60年代,困难时期,咸汤儿里加上泡干菜,盛碗里后加上一小块荤油,就是最好的饭食了。 酱油花椒汆面,不贵还特香!即使是最普通的食材,经过人们的研究也能有不一样的滋味,这也算是一种苦中作乐吧! 过去吃白面都是限量的,面条里都是两样面切条,通常是棒子面和白面合成的,做法、吃法和一般炸酱面一样,吃起来别有风味儿,魅力无穷。 “烫饭”是老北京平民百姓的普通饭食,用些手边现有的剩饭、剩菜来制作。不过烫饭可不是简单的“汤儿泡饭”,而是和炒菜一样,先在锅里下底油,油热后下葱花煸锅,煸出葱香味儿再放菜、水(汤),将剩饭倒入锅中用铲子或勺子搅和,并放入盐,汤开后即可食用。 这绝对是北京人的特色美食!棒子面儿再加点菜弄成糊糊摊成饼。看着糙,但吃着可真是停不下来啊!韭菜和鸡蛋绝对让其美味成倍增长! 旧时北京,谁家都没有太多细粮,每天主要的是棒子面儿,由此菜团子就成了代表性吃食,您可别小瞧这菜团子,那时候,谁家要是能天天吃上这个,也都是知足的事了。 不富裕的年代,有时一顿饭只有这一个菜,主食配上馒头、花卷加上一碗白米粥。记忆中,一粒一粒挑黄豆吃,真的很香!不得不说,一道水疙瘩炒黄豆,寄托着浓浓的北京情。 这得用心里美萝卜才行,红红绿绿的颜色鲜艳,看着有食欲,瓤和皮还都不浪费!糖和醋拌一拌,一道经典下酒菜。喝着,聊着,生活简单快乐! 最有名的北京小吃非他莫属了吧?一般人还真喝不惯这个味儿!不过大家都知道,这泔水般的气味有时候还真让人上瘾。而且别看他便宜,而且还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一到冬天,大白菜就成了北京人的餐桌常客,熬白菜,炒白菜的就没断过。不过有一样儿美食几乎是北京人秋冬时节家家餐桌上必备的一道,那就是芥末墩儿!吃起来的味儿那叫一个窜~ ![]() 别看是糊锅巴,但是是真美味啊!那会儿可没有电饭锅,偶尔饭糊了大家争抢着就是着糊锅巴,香香脆脆的,那时候觉得可美味了! ![]() 这道菜可是老北京汉族的特色小吃,平民美食。那时候,穷人家会把这做绿豆淀粉、粉丝的下脚料拿回家去,用羊尾巴油来炒着吃,然后在里面再放点咸雪菜、大青豆。吃起来口感奇特,但真是回味无穷啊! ![]() 吃不起猪肉,吃点猪下水总是可以的!小时候吃上一碗卤煮,炒肝真能馋好几天!尤其是卤煮火烧,主食副食都在一碗儿里齐活了,那滋味真没什么词儿形容!哎哟,小编说着说着又饿了… ![]() 每到秋后,家里大人,把树上摘的柿子,晾成柿饼!把杏做成杏干!什么时候吃不上水果了,就把柿饼、杏干切成块儿,放一大海碗里,家里要是有藕,就切几片。都放好了之后,加满开水!泡一天一宿,您在看!嗬!黏糊糊,香喷喷的一碗果酱!吃起来那叫一个得味! ![]() 冻梨可以慢慢地啃,也可以用水把冰“拔”出来,而后大口大口地吃。过了不久,那冰果然被“拔”出来了,结成一团围在梨子的旁边,把它轻易的剥掉之后,里面的冻梨现在变成软软的了。 寒冬腊月从外面冻着回家,却还想着这冻海棠,看着蔫蔫跟坏了是的,别用水洗,洗了就不好吃了,面面的酸酸的还有点儿甜,还特别凉,那叫一个爽。 ![]() 那时北京冬天没什么水果可吃,寒冷的冬天,家家户户屋外窗台上总有几个冻柿子,冬日里这黄灿灿的,很是好看。 “冻柿子”是老北京特有的吃法,此时里面只剩一包水,只能吸食。吃柿子的时候,先把柿子放到凉水里拔一会儿再吃,有时候里面还有点冰碴儿,嚼着冰碴儿有点吃冰棍儿的感觉~~ ![]() 说到冬天,冬储大白菜是不能不提的,这可是过去北京冬天的“当家菜”, 照北京人的话儿说,冬天有了白菜心里踏实。不管你是熬豆腐,还做醋溜,亦或是炖,还是涮,总之,只要有大白菜,这个冬天,饭桌上就舒服了~ ![]() 小时候,没有那么多零食种类,往往吃个烤白薯,就能美上好几天。尤其是那时候大家的零花钱都很少,两三个发小儿拼凑着一起去买个烤白薯,满眼橘红色的白薯瓤,甜糯的香气扑鼻而来。然后分着吃,你一口我一口~ ![]() 那时候家里生火都还是蜂窝煤,随手在炉子上搁点好吃的,甭管是烤白薯还是馒头,热腾腾的吃起来那叫一个香!再配上榨菜,那就更美味了! ![]() 在过去,无论春晓秋冬,咸菜都是个宝。即使是开水泡饭,就着一口咸菜,也是有滋有味儿。小时候,跟发小儿在胡同里,闹累了,回家跟妈妈说,“妈,我饿了”,妈妈问吃什么?,我就会说“白开水泡米饭,就咸菜”,有好一阵都特别疯狂地迷恋这一口儿~ 白白的米饭,热气腾腾的开水,二者结合,可能一会儿就来个水饱儿。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里,能吃到白米饭,也算是一种幸福了。 还有的吃食虽然也是穷吃食, 不过季节性比较强, 只有春天才能吃到这些美味~ 即便如此,这些穷吃食也依然为我们留下了 许多有关于美食的美好记忆! ![]() 小时候每到春天,盼望着赶紧能爬到树上去,摘下来最嫩的榆树钱儿,一定得是最嫩的才行!回家用棒子面儿包成团子,或者在贴饼子里放点儿,好吃极了! ![]() 槐树一开花,花香飘满整条街。那您还记得槐花吃着是什么味儿吗?这一想起来,感觉春天都更加美好了!不管是做为童年的回忆,还是美味的诱惑,都太棒啦! ![]() 在柳树初生嫩芽、颜色还是淡绿微黄的时候,就可以摘下来吃了。吃柳芽吃得就是鲜、嫩、特别应景! ![]() 苣荬菜又叫苦菜,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开春时,北京青黄不接,冬储大白菜和土豆吃得差不多了,老百姓就用这苦菜来接短儿,用盐和醋一拌,味道还算可以! ![]() 那个时代的人,一定都有这样的记忆:每到夏天晚上,都举着手电筒捉知了猴。一道道光此起彼伏,就好像演唱会的荧光棒一样,很是热闹。 捉到的眉开眼笑,没有捉到的垂头丧气。第二天清洗后,过油一炸,全都是高蛋白!童年的快乐永远也忘不了。 最后,小早再给您说个场景,您肯定非常熟悉! 买块大油,买块灌肠,一袋虾片,一捆小萝卜或俩圆茄子.先炼油渣儿,再用炼出的大油一半炸灌肠、虾片;一半做个家常烧茄子或者烧小萝卜;主食油渣饼,配棒碴粥水疙瘩。既不浪费也不显油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