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看过的家长留言与我们互动,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实践起了作者罗恩的实用建议。 今天我们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怎样教孩子聪明地消费。 教孩子买东西的概念 一旦我们开始给孩子零用钱,或是让孩子有机会花钱,紧接着的问题就是:我们真正想让孩子买的是什么东西?我们应该禁止孩子的哪些消费? 其实孩子早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用一对概念去判断:需要与想要。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两者的差异,而这对概念也可以用来管理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开销。 对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来说,“需要”的定义相对简单:我们需要吃饭、需要穿衣服、需要睡在房子里;如果生病,就需要看医生;如果爸爸或妈妈不在家,还需要保姆或课后托管班。 大部分家庭都认为,为了孩子的大学学费与自己的退休金,存款也是需要的。有很多家长会觉得汽车是需要的,另外像书籍、慈善捐献或税款,也都是需要的。 至于其他,通常就会被归类为“想要”,例如偶尔的享乐、健身器械、玩具、短程旅行或度假。 我们可以对孩子解释,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但我们无法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或是无法一次就满足所有愿望。 在刚开始给孩子零用钱时,让孩子自己写出“需要”与“想要”的清单,对理解这两个概念很有帮助。 作者罗恩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教她学习这对概念,并在生活中练习区分。他分享到,当女儿6岁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汽车并不是真正的必需品,因为家庭成员都可以搭地铁去上班、上学以及参加大部分活动。 8岁的时候她就会评估慈善团体,判断这个团体是否提供人们真正需要的服务,例如提供用来救命的药物,还是只是做那些锦上添花但并非必要的事,例如举办公开的艺术展。 当孩子年龄再大一点,就会无可避免地面临“需要”与“想要”的考验,孩子也会开始质疑父母消费决策的公正性。 这个时候,其实也是父母审视自己消费观、反观自己消费决策的好机会。毕竟只有当我们言行一致的时候,我们说的话、做的事才能让孩子信服。 罗恩分享了一个案例,是来自一位母亲的问题。她念中学的儿子问她,为什么爸妈买了猎人牌的雨靴给姐姐,却不能买高价的肉食性植物盆栽给他。 把这两样东西并列,这孩子实在太聪明了!因为很多家长都会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孩子的学习所需,而孩子对植物的兴趣似乎只是值得培养而已。 但毕竟,孩子“需要”学习,而时尚又昂贵的雨靴只能属于“想要”。后来罗恩和这位妈妈商量,决定给孩子买一些捕蝇草来纠正之前的决定。 让孩子认清“需要”与“想要”的界限 虽然已经掌握了这对概念,区分“需要”与“想要”的界限,仍然需要大量练习。 拿服饰举例,它就是一个很让人伤脑筋的项目。因为存在于同龄人间的潮流和品牌的力量很早就开始影响孩子的想法。他们可能会追求一些价格并不便宜的品牌。 当然大人也需要弹性地处理这样的问题,因为有些略贵的衣服确实耐穿、耐看,所谓贵有贵的道理。 所以当孩子年龄大一点,想避免他们抱怨与争论,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决定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设计一条“需要”与“想要”的水平线。在纸上画一条水平线,水平线的左端是“需要”,右端是“想要”。 如果假设孩子现在要买雨靴,那么水平线的最左端就是打折或二手雨靴,要价约25美元,我们把这一端标记为“需要”;而水平线的最右端就是超过100美元的猎人牌雨靴,我们把这一端标记为“想要”。 第二件事,就是决策了,我们需要再画一条垂直线,与水平线两端之间的某个地方相交。位于垂直线左侧的是“需要”的东西,右侧是“想要”的,这条线则是参考值,代表家长愿意为孩子花多少钱。 罗恩把这条线称为“中等消费线”(你也可以选择某个你认为其价位中等的商店来命名这条消费界限,比如“优衣库线”“IKEA线”等),也就是“需要”与“想要”的界限。 这样做的意义是,孩子在消费的时候就有了参照系。价格在竖线右边的东西,就属于“想要”,那么孩子就要用她自己零用钱中消费罐或储蓄罐里的钱来买。 学会区分“需要”和“想要”是孩子管理自己需求和欲望的第一课。 而我们更大的目标是教孩子懂得把钱花在能带来持久快乐与回忆的物品或体验上,同时在物质至上的今天不要落入屈服于购物冲动的悲惨下场,通过消费获得真正愉悦的感受。 家长可以通过三件事,实现上面的目标: 1.设定消费的指导原则 计算快乐产出比 孩子学会简单的除法后,就可以开始让他们做一个重要的计算——计算快乐产出比。对于非日常必需品(属于“想要”而不是“需要”的东西),这个方法特别好用。 大部分小孩都会经过“要这个、要那个”的阶段,这件事真的让家长烦不胜烦,但如果没有适当的回应,又可能会让孩子大失所望。 “我们买不起”不一定是真话;“因为我说了算”也不太让人满意;为了维持和平而答应孩子的要求也不太对劲……那怎样避免买一大堆不常玩的玩具,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呢? 科学家玛丽·马修森将满足孩子的要求转化成一种投资的概念。她要求孩子预估一下,花在任何他想要物品上的每1美元,会提供几个小时的快乐感受。 经过评估孩子会发现:最贵的玩具,如跳跳虎或机械狗,虽然暂时吸引了注意,但并没有持续很久。而最便宜的玩具如费雪牌的收款机却可以玩好几个小时,最终使用很多年。 玛丽的孩子把计算结果给她看:收款机是第一名,每1美元可以玩185.5小时;跳跳虎最不划算,每1美元只能玩0.08小时。 多年以后孩子发现,最划算的交易是扑克牌。只要不搞丢牌,一副扑克牌可以玩一辈子,而且花费不超过2美元。 趋利避害原则 对于每天都要买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物或衣服,计算快乐产出比的方法就没那么好用了。这时候佐伊·韦尔的方法就更适用。 她在向学生解释如何做消费决策时,会要求他们问自己:“哪一个东西带来的好处更大、伤害更少?” 好处更大或伤害更少的原则并不是一个新的考量标准,这条法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信仰和文化中都很受认可,而且具有很好的弹性。 只是,人们需要思考一下,这样做对谁好处更大或伤害更少?是我们,还是我们的邻居?是国家、环境,还是动物? 其实,这个原则有一条明确又关键的信息:我们花的每一块钱,都是对某个东西的背书。 这并不是说,每次买东西都要提醒孩子这件事,否则会累死的,但这不论对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一些青少年品牌为了鼓吹自己前卫大胆的品牌形象,往往售卖一些标语辣眼睛的T恤,在胸口处印上让人觉得格调不高的标语,包括:“有了这些,谁还需要脑袋?”“我害你看起来很胖吗?” 很多青少年会注意到企业的这些行为,进而决定是否选择这样的品牌。身为家长,我们当然可以引导孩子,让他们注意到这些有问题的商业行为。 我们可以问问孩子:这些企业把钱花在形象比较负面的事情上,会造成什么伤害?你是否认可它传播的价值观? 2.示范聪明的消费技巧 一旦为孩子设定了消费的指导原则,示范几个方法让孩子可以花得更聪明就是一个好点子。 教孩子使用折价券买东西,就是让他们实现聪明消费的好方法。有些很会使用折价券的家长,会带孩子一起规划每周一次的杂货店采购活动,还会根据家里的积蓄提供现金奖励,把整个过程变得很有趣。 住在俄亥俄州的凯蒂,从7岁开始,每周都会和妈妈、弟弟坐在厨房餐桌前一起剪折价券,然后把折价券放在活页夹里收好。 他们每周会看哪张券的交易条件最合适。到了那天,孩子会站在收款机旁,等拿到收据,再大声说出今天总共省下多少钱,妈妈就会当场给孩子现金以示奖励。 ![]() 另一个鼓励孩子节俭,省掉无止境的唠叨,还可以给孩子某些自主性的方法,就是使用借记卡,让孩子学习在预算内消费。 财务规划师罗莉·安柏伊,为了应付孩子们在迪士尼时接连不断要求“可以买这个吗?”,给了每个孩子一张预存了100美元的借记卡。除了基本的食物与饮料由父母买单,孩子可以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 对资源加以严格限制,以及拥有银行卡的掌控感,会强迫孩子去思考价值与取舍的问题。而且,让孩子进行自我控制,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力量。 3.有趣的家庭仪式 还有一个建立家庭价值观的方法,就是养成某种家庭购买惯例。书中就提供了很多有创意的方式。 黛娜·崔斯特在每年三个孙子过生日时,都会给他们1美元。然后,她会带小孩到1元商店,让孩子自己选一样礼物。孩子手上拿着1美元纸钞,在每样东西都只要1美元的老派商店里什么都买得起。 所以,孩子最后想要买什么,就会变成一个很棒的测试:看孩子对家长平时的教育到底吸收了多少。 ![]() 而德怀特·嘉纳和他太太,几年前就和两个孩子养成了一个家庭购买惯例——每次看到独立唱片店,都会停下来买点东西。 “唱片店是个很棒的地方,”嘉纳解释说,“有点凌乱、充满活力,也非常怪异。和孩子逛唱片店,可以教导孩子,音乐人是靠卖音乐为生,上非法网站免费听音乐是不好的行为。” 这个逛唱片店的惯例,蕴含着很多价值观与美德,它不但能培养全家人一起寻找新奇与冒险的习惯,还能让孩子理解街区商店的重要性,向丰富了我们生活的艺术家致敬,以及了解公平交易的价值。 在这一期里,我们详细分享了《反溺爱》中关于如何教孩子聪明消费的具体方法。 相信有这些作为基础,无论孩子最后有多少钱,或经济环境发生什么变化,他们都能过上精彩的生活。 在下周的“反溺爱·父母财商课”中我们会向大家介绍如何教会孩子工作的意义,及早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实际上,这也是不少中国家长很容易忽视的一项财商培养内容,希望咱们一起探讨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