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长平之战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9-03-20
笔者一直以来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读历史千万不能带着结果去找原因,先入为主地认定一个结果之后,再回头去看历史事实,看到什么都像是造成了这一结果的原因。

比如秦灭六国就是如此,大家只看到了长平之战秦国坑了赵军45万人,把赵国打得非常惨,通俗史学界就普遍认为“长平之战是秦统一六国的转折点”,实际上长平之战后秦国并没有占据优势,不仅没有占据优势,还一度落到极为困窘的地步——我们前面说到了,长平之战把秦国打到了“士民倦、粮食缺”的地步,打完之后就把上党丢掉了(韩国“夺上党”)。第二年秦昭襄王一顿操作猛如虎,自说自话地派兵继续进攻赵国(秦军“复定上党”),攻下武安后直扑邯郸,结果在顽强的赵军面前顿兵坚城之下久攻不克,另一边是魏安釐王开始放大招抄秦军后路。这一系列战役的后果,实际上造成了前257年10月秦军在河东的总崩溃——攻击邯郸的秦军被赵、魏、楚三国联军打得大败,一路溃逃躲进函谷关,整个河东之地都被赵、魏两国悉数夺回,连秦昭襄王先前攻韩夺下来的土地(封给范睢当食邑了)都给联军夺走了。秦国的势力范围一下子又被打回到了函谷关里面,以至于秦昭襄王晚年对楚考烈王极为忌惮,甚至还说出来了用铁剑和优伶做比喻形容楚国的强大这种话。等到了秦孝文王时期甚至还要函谷关晚开早关来向列国表示自己的警惕。

但是长平之战与秦国的暂时被打得失去威胁带来了意外的后果,那就是东方六国兼并扩张野心急剧膨胀——魏安釐王趁着赵国被打得够呛又开始捣鼓想成为三晋共主;楚考烈王同魏安釐王瓜分泗上后对于魏国试图整合三晋的努力极为不满;燕国则打算趁火打劫一把从赵国揩点油水(可惜被廉颇带着一群青少年打得跪在地上叫爸爸);齐国一看贵圈这么乱干脆放弃治疗转入混吃等死模式。这几个国家尤其是魏、楚、赵三国的火并急剧增加了合纵方的内耗,待秦王政上台后转变对外战略方针,加上赵孝成王、魏安釐王、楚考烈王的集中逝世与后继者明显在内耗上更加没轻没重,才给了秦国以可乘之机,后续秦军果断出手绝纵亲之腰,加上最后一次庞湲合纵打的路线实在更加诡异(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楚、魏两国的矛盾完全压倒了秦国的威胁),才意味着秦灭六国的大幕正式拉开。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公元前262年,韩国难以抵抗秦国的进攻,国君韩桓惠王决定把上党郡割给秦国,以求和平。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最后把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强烈不满,于是,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 一、长平之战

赵国名将廉颇率兵迎敌,在和秦国的数次交手中,均告失败。根据敌强我弱的这种特点,廉颇坚守不出,秦军无可奈何。

最后,秦国使用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国国君赵孝成王恼于廉颇之前的作战失利,于是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担任主帅。

秦军统帅白起,战功赫赫,从无败绩。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引诱赵军主动出兵,最后切断赵军粮道,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等待救援。

图1 长平之战决战图

前260年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自相残杀,溃不成军。赵括无奈,只得组织士兵,组成部队突围,轮番冲击多次,仍旧被困。

最后,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赵军群龙无首,剩下的士兵只得投降。白起挑选出200多名年龄较小的士兵放回,剩余士兵全部坑杀,诸侯震惊,而赵国的实力也被严重削弱。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战争之一。在战国后期,七国加起来总人口才只有2000多万,然而秦赵两国投入的总兵力就超过了100万,而被白起坑杀的赵军就有40多万。

长平之战,赵国可以说是惨败。那么赵国当时为什么没有被白起直接灭掉呢?

图2 白起(?—公元前257年)

  • 二、胜利后,秦国退兵的原因

按理说,长平之战后,秦军一鼓作气拿下赵国,是最佳时机,战神白起也是这样打算的。这时,赵国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迫于无奈,赵国派了苏代前往秦国游说。苏代,是著名纵横家苏秦的弟弟。

苏代找到了相国范雎,范雎的在秦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这对于秦国灭六国,影响深远。长平之战中,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让赵国换将,也是他的主意。

范雎和白起,在秦国可谓是一文一武,都是国君秦昭襄王的左膀右臂。但是他们两人却有一些过节。滴水之恩不忘,睚眦之怨必报,这正是范雎的性格。当时白起已被封为武安君,地位已经很高了。

范雎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就去劝秦昭襄王收兵。虽然秦昭襄王也是一代明主,但是最后还是听从了范雎的一面之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图3 范雎(?-前255年)

首先,秦国综合国力消耗巨大。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当时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就是赵国。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实力也大为提升。这就是为什么赵国敢于接手上党郡,赵国已经提前做好了和秦国一战的准备。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长平这个地方,离赵国很近,而离秦国很远,要有几千里的后勤补给线。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秦国的国力。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长平之战打的非常惨烈,秦国虽然胜利,也是惨胜,最后伤亡也达20多万。所以,战争结束之后,秦昭襄王不得不考虑休养生息的问题。

图4 长平之战遗址 山西晋城高平市永录乡

其次,当时秦国的强大,已经让其余各国感受到了威胁。为了对付秦国,其他六国不得不采用合纵的策略,集体对抗秦国。赵国的惨败,使其他各国人人自危,大家都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秦国继续攻打赵国,必定会引起其他五国的联合。

长平之战,使得赵国人民对秦国非常的仇恨,很多女人失去了兄弟、丈夫、父亲。虽然赵国主力被灭,但是还有一部分武装。如果秦国继续进攻,赵国上下必定同仇敌忾、誓死抵抗。虽然最后可能打下赵国,但是秦国会有更大的损失。这时,其他五国再趁机攻打秦国,可以说秦国就很危险。

最后,赵国人民的自救,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苏代游说范雎成功,长平之战后,秦国收兵,这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错失了最佳灭赵时机。

图5 战国七雄

  • 三、赵国的自救

长平之战中,虽然赵孝成王换掉主将廉颇,导致战争失败,但赵孝成王并不是一位彻底的昏君。战后,他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听从了虞卿的建议,不再割地求和,而是奋起反抗。然后重用廉颇,继续领兵,抵抗外来侵略。终于否极泰来,使赵国没有彻底塌下去。

赵国还有一些人才,对赵国的生存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原君是赵国相国,也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后来秦国又攻打赵国,正是平原君带领着门客前去楚国游说,最后毛遂自荐,成功说服楚国帮助赵国。

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长平之战后,面对危机,她数次向魏国求救,魏国发生了“窃符救赵”的故事,帮助赵国度过了难关。

图6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

战国除了有四公子,还有四大名将,即秦国的白起、王剪,赵国的廉颇和李牧。廉颇就不用说了,长平之战后,继续带兵抵抗。廉颇死后,李牧成为朝廷重臣。

前246年,李牧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后来,李牧又多次击退秦国的进攻。而且,对于前来挑衅的燕国、韩国、魏国,也都大胜而归。可以说,李牧的存在,保障了赵国的安全。

长平之战后,赵国上下一心,君臣同仇敌忾,保住了岌岌可危的赵国。而反观秦国,将相不和,相互争名夺利,最后名将白起被杀。这使得长平之战后,赵国没有被立刻消灭,又苟延残喘了30多年。

文:墨羽翩翩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之所以很多人会提出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家这样一个普遍的心理共识: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精锐主力大军遭受重创,赵国国力被严重削弱,几乎是奄奄一息,灭掉这样一个奄奄待毙之国,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而历史的事实表明,长平之战后,秦昭王又连续发动了三次灭赵大战,全部失败,直到秦始皇的灭赵战争为止,这个奄奄待毙的赵国一直顽强的支撑着。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具体、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 长平之战,为何秦国没能一举灭赵?

  • 半年之后,秦昭王再次连续发动灭赵大战,为何全部失败?

  • 秦昭王末期、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期,秦国又陷入了怎样的低谷困境,被迫收缩防线,暂时无力东出,更不用谈灭赵了?

  • 秦昭王末年之后,秦国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机,需要全面应对内政,无力顾及外事。

下面分别来具体说一说:

长平之战,为何秦国没能一举灭赵?

相信熟悉战国史,或者读过史记的朋友,应该都清楚,长平之战并非一次普通的攻城掠地战,而是秦赵两国之间的大决战,说的更白一点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这一战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谁能最终统一天下。按照魏国平都君的说法则是:

秦赵久相持于长平而无决,天下合于秦则无赵,合于赵则无秦。
---- 《战国策.魏策四》

正是这场战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秦赵两国几乎都是举全国之力而战,双方投入精锐大军各50余万在长平对峙三年,面对强大的赵国,最后秦国依靠战略策划、国家组织、长期对峙、间谍渗透、邦交分化、战略迷惑、战场战术、地形利用、兵种合成、将帅心理等全方位立体筹划,才最终取得胜利。赵军被秦军包围之后,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被迫投降,最后40余万降卒被秦军全部坑杀,赵国精锐主力大军由此被全面摧毁。

按照武安君白起的谋划,本应挟长平大战余威,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灭赵,然而,当时的秦国丞相范雎接受了山东纵横家鲁仲连的游说,向秦昭王提出了不宜连续攻赵,而应该撤退养息的战略。秦昭王最终采纳了范雎的主张,否定了白起的谋划,由此错失了一举灭赵的大好战略机遇。

半年之后,秦昭王再次连续发动灭赵大战,为何全部失败?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从上党高地全面退兵,开始了整军养息。然而半年之后,秦昭王又改变了这一整军养息战略,提出了再次大举攻赵的战略,结果遭到了连续失败,简要描述如下:

  • 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昭王不顾白起的反对,任命大将王陵为秦军统帅,大举进攻赵国都城邯郸。然而王陵进攻邯郸大不顺利,秦昭王派重兵支援,结果王陵又损失了五校人马(一校大概8000人),攻赵失败。

  • 王陵攻赵失败之后,此时白起的病刚刚好转,秦昭王欲请白起代王陵再次攻赵,白起以“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为由,断然拒绝。秦昭王只得又派范雎去劝说,白起仍称病不前。于是秦昭王以王龁代替王陵再次攻赵,结果,遭遇魏国信陵君发动山东六国合纵救赵,秦军再次大败。

  • 两次攻赵失败之后,晚年的秦昭王几乎失去理性,固执己见,于是又接受了丞相范雎的推荐,任命范雎的故交恩人郑安平为大将,率军第三次攻赵,结果,完全不通军事的郑安平,遭遇赵军伏击,损失惨重,不久率军二万投降赵国。此战,首开秦军将领战场投降的先例,是秦军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次战役。

灭国之战,不在一时,大半年而已,如何便遭到连续惨败呢?

时光虽只半年,形势却已经大变了,长平大战后秦军尚未班师时,赵国朝野震恐,秦军士卒人怀一股而下之心,虽只有三十余万大军,却是泰山压顶之势。一旦大军班师,士卒之气大泄,需要长期修整才能恢复。

长平大战虽秦军获胜,但是也伤亡过半了,一鼓作气犹可,若班师后再出,就只能以寻常战力计。如果此时赵国死守邯郸,秦军若急切不能攻下,加之秦军长平之战后杀降,山东六国愤怒了,必定来援,秦军情势必危。

况且秦国大军在长平征战四年未归,将士家小望眼欲穿,刚刚班师回国,方能享受短暂的天伦之乐,今非国难而紧急召回,何有战心?

秦昭王末期、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期,秦国又陷入了怎样的低谷困境,被迫收缩防线,暂时无力东出,更不用谈灭赵了?

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后整个秦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秦国保持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长期的政治稳定,国力持续稳定增长。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秦国一直奉行商鞅时期确立的两大基本国策:尊奉法治、广纳人才。

在这两大国策的基础上,秦国每一代国君又扎扎实实的完成了三大阶段的历史跨越,分别为:

  • 秦孝公,任用法家名士商鞅,变法崛起,收复河西高原以及整个秦东地带。

  • 秦惠文王,任用纵横家名士张仪,推行连横战略,成功突破山东六国的合纵封锁,大出山东。

  • 秦昭襄王,任用谋略家范雎,推行远交近攻的邦交战略,全力发动对山东六国的军事进攻,扎实的拓展了领土。

然而自长平大战后,秦昭王一系列的决策失误,大体脉络为:退兵失机、攻赵一败、攻赵再败、谬杀白起、攻赵三败、收缩盘整,使得秦国陷入变法以来的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强国困境。

这一强国困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人才凋零,由于范雎多次举荐人才不当,秦昭王逐渐疏远了他,范雎于是便辞相离去。范雎离去之后,秦国总揽国政者第一次出现了缺乏大政治家的乏力状态,恢复国力一直没有坚实的计划和举措。

  • 其次,将领层普遍老化,后继乏人。秦军将星如云的强大气象,一时大为萧疏。

  • 三则,军力严重损耗,兵员伤亡巨大,急需补充重建。秦昭王病逝之时,秦军可战兵力一度只有二十余万了。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原因,就是秦国经济基础还远远不够坚实,三败而衰,经不起大的震荡。详细分析就不再这里阐述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我之前写的相关文章。

秦昭王末年之后,秦国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机,需要全面应对内政,无力顾及外事。

秦昭王末年之后,秦国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机,分别如下:

  • 秦昭王晚年立储危机。任何一个国家,权利继承问题解决不好,都是严重的政治危机。长平之战后,储君问题已成为秦国政局中最为显著、最为重大的政治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这一有可能从根本上威胁秦国国运的问题,秦昭王只有采取战略守势,以安定大局为上。秦昭王四十年,体弱多病的太子嬴悼出使魏国,却突然死在大梁。储君突然死去,年近60的秦昭王已无力再慢慢培养一个合适的储君,最后无奈的册立了另外一个庶出子安国君赢柱为太子。

  • 太子赢柱立嫡危机。虽然赢柱被立为太子,秦昭王仍然忧心忡忡,主要在于后续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赢柱被立为太子时也已年近40,算是老太子,身体状况也很差。二是,这个老太子很少参与国事,遇事缺乏主见,大事主要靠正妻华阳夫人做主。三是,华阳夫人不能生育,没有生下一个儿子,后面的继承人又成为问题。好在,在商人吕不韦的帮助下,从赵国迎回了质子赢异人立为嫡子,才解决了这一危机。

  • 秦孝文王赢柱突然病逝,秦国陷入第三次政治危机。熟悉的老国王死了,熟悉的老太子继任了,自然不会有什么大的震荡,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老太子赢柱--秦孝文王即位三个月之后便病故了,这是一个无法预料的变数:秦昭王强势政治所造成的后期真空,骤然越过了秦孝文王一代,要直接有长期做人质而在根本上疏于秦国庙堂的嬴异人来主持解决,这无疑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好就好在出了一个吕不韦,他不但是一个非凡的商人,而且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吕不韦的最后策划和安排下,嬴异人即位后,迅速稳定了局面。

  • 秦庄襄王赢异人又早逝,秦国陷入第四次政治危机。嬴异人去世之后,此时的太子是13岁的嬴政,这是君主制时代典型的政治格局之一,称为“主少国疑”,国君年少,朝野不安。这一格局,从来都是典型的政治危机。事实上,后续确实发生了嫪毐之乱,好在英明神武的秦王政一举剿灭。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政治危机,使得秦国根本无力发动对外大战。
综上所述,虽然很多细节并没有一一细细展开,希望对各位读者能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要先看一下长平之战的结果: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结束。赵国主将赵括阵亡,45万赵军全军覆没。秦国惨胜,秦王发动全国之力,损失过半,保守折损20万左右。可以说,秦赵两国都以来收尾。



一、邯郸保卫战推迟了秦国整体的统一进程

公元前259—257年,秦国进军赵国都城邯郸,发动邯郸之战。由于赵国军民抵抗意志十分顽强,再加上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率领援军赶到,将围攻邯郸的秦军包了饺子,秦军大败,伤亡近30万。赵魏楚韩四国联军收复了河东郡、上党郡、太原郡,秦军收缩回河西郡。



邯郸之战,使合纵联盟死灰复燃,一振多年来六国的惨败,挽回了本来的颓势。让赵魏韩楚四国的君主看到了希望,这个时候一致将枪口对秦,对于秦国也是一大震慑。秦国在长平、邯郸连续作战五年,伤亡超过五十万,国力大损,已经支撑不了一次大规模的会战,此时选择休养生息是最佳选择。

此前,赵国长平之战折损四十五万,魏国华阳之战主力被歼灭,韩国伊阙之战主力被歼灭,楚国故都、汉水流域为秦所占。可以说,这四个国家与秦国有着不共戴天之仇,趁着秦国惨败,联合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合宜的办法。而且,联盟内有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三位号召力强的人物,秦国也不敢小觑合纵联盟里的大佬们。



二、无形的战争—秦国在外交上的战争

自公元前257年—公元前247年这十年间,秦国与六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秦国没有闲着,积极在外交上发动战争,总体上来说就是“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大战略。

远交拉拢的便是燕国、齐国。燕国与秦国不接壤,没有直接利益纠纷,而燕赵同居河北,边境不大安宁。于是挑动燕赵两国矛盾,让赵国不能休养生息。对于齐国,必须结为盟友,齐王还跑到秦国朝见,又重金收买齐国大臣,让齐国在秦国攻其他国家时按兵不动。



近攻就是继续蚕食韩赵魏的国土,在二十年里攻魏五次,攻赵三次,攻韩一次,但都是攻城略地,不是大规模会战,韩魏被迫割地求和。同时,攻打韩魏也是有目的地,就是要切断韩魏与燕赵的联系,达到后期各个击破的目标。

韩国做了三手准备。第一手,韩王亲自到咸阳朝见秦王,缓解关系。第二手,加入合纵联盟,抱紧联盟大腿。第三手,派间谍郑国到秦国兴修水利,耗费秦国国力,让秦国暂缓对韩国的进攻。郑国渠修建十余年,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秦国对外战争的步伐,却实打实地打造了一个关中粮仓,为秦国后面的攻灭六国之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魏国方面,秦国一方面离间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使信陵君不受重用,郁郁而终。一方面派兵遣将加紧对魏国进攻,魏国连吃败仗,丢城损兵。此时的魏国,已是强弩之末。楚国方面,被秦国赶到淮河流域,使楚国与中原各国的关系大大加强,秦国对楚再未发动战争。

赵国方面,个人觉得郭开是秦国派来的奸细,廉颇、李牧两位赵国顶梁柱都被其迫害,使赵国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内政上也是乌烟瘴气。



三、五国攻秦与秦国内政更替

公元前247年,以魏国信陵君为首的五国联军攻秦。河外之战,秦军大败,退守函谷关不出。这场战争再度延缓了秦国统一的进程。因为秦国内部出现政权交替,没空发动战争。

这一年, 秦庄襄王去世,13岁的秦王嬴政即位,但权力被相国吕不韦、太后长信侯嫪毐、秦国公室三方占据,四方围绕权力展开了角逐,自然无暇东顾。

公元前242年楚、魏、韩、赵、燕等五国联军攻秦,楚军大败,联军溃散。随后,联军转向攻齐,占领齐国城池。此次攻秦,战果颗粒无收,空废国力,合纵联盟彻底解散



公元前239年,太后、长信侯与吕不韦的楚派内斗,战于咸阳,长信侯兵败,随后被秦王嬴政夷灭三族,秦国二十余位秦国高级官员(长信侯党羽)被枭首,门客四千余人被夺爵迁蜀。可以说,这场内乱是秦国内部第一次大清洗。

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秦王嬴政罢相,楚系一党被清洗,自此秦王嬴政掌握了秦国的全部大权。楚系党羽比如楚国公子昌平君、昌文君在秦灭楚国时反秦,随即被王翦攻灭。自此,后系、楚系退出了秦国朝政。



嬴政取得大权后,招揽六国人才,为他制定灭六国,定天下的大计。而之前,秦国前六世君主只是想称霸天下,到了秦始皇时代才有了统一天下的规划出炉。公元前236年趁着燕赵交战,赵国空虚,秦军攻赵,连下十城。公元前234年,歼灭赵军十万,随即李牧在宜安大败秦军,组织赵军进入防御阶段,双方处于胶着状态,一直到公元前228年才才灭赵国。

所以说,秦赵进行了八年战争,以秦灭赵为结局。问题所说推迟了三十年,综合来看就是邯郸保卫战的胜利、秦国内政的更替、秦国战略的调整、合纵联盟的复兴等四个方面因素

公元前262年,秦赵爆发长平之战,表面上是秦赵两国争夺韩国的上党山地,实则是秦赵两国争夺统一天下的机会,是两国的国运之战。此战秦国出动六十余万兵力,赵国出动五十余万兵力,最终赵国损失45万精锐部队,秦军伤亡三十万余万士卒,秦国获得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击灭代国,代王赵嘉战死,赵国正式灭亡。长平之战距赵国灭亡相隔40年,之所以赵国能再存四十年,主要还是白起之策不被采用,赵国军力恢复得快。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趁胜追击,一战灭赵,完成一代名将的灭国伟业。长平之战后,赵国精锐尽失,举国惶惶,民无斗志,兵无战心;而秦军士气正盛,数量尚有三十余万,从上党山地入赵,完全可以一战灭赵。当时秦军兵锋正盛,白起之名如雷贯耳,天下列国莫敢与秦军相斗者,因此灭赵之战不用担心五国合纵。

范丞相为了遏制白起的不世大功,以秦国国内空虚为由,避免列国合纵攻秦,主张与赵国和谈。赵国以六城为代价向秦国求和,缓冲了秦军的兵锋,然后不吝珍宝美女,与列国交好,组成了抗秦同盟。赵国缓了一年后,不给秦国六座城池,在邯郸屯兵积粮备战,最终秦国发动了意在灭赵的邯郸之战。此战秦军战死二十余万有余,五国见赵国战力仍存,于是纷纷发兵救赵,在魏将魏无忌的率领之下,五国联军击败了秦军,打到了函谷关下,攻占了秦国在关外的所有领土。

邯郸之战与五国伐秦之战后,秦国暂时无法出关灭赵了,因为秦国国力大损,需要休养生息。赵国当时君明臣贤将广,一时之间要完成灭赵大业是十分困难的,赵国战后很快恢复了三十万的常备军,且北部防备匈奴的大军也回援。秦将白起死后,秦军暂时也没有名将产生;另外秦昭襄王之后的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皆非雄主,治国时间又短,故无法出关灭赵。秦王政亲政后,手下名臣名将云集,国力发展到了极致,于是秦军再度出关展开灭国大战,赵国顺势而亡。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长平之战后,秦国不具备灭赵国的实力,战国七雄里,不管秦朝要灭哪个国家,其他国家都不会坐视不管的,因为任秦国吞并某一国家,那么秦朝的实力必然大涨,这个是其他国家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为什么秦朝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能够灭掉六国呢?原因也很简单,秦朝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灭六国的实力,所以根本就不惧六国的联合,逐一击破,最终平定了天下。

赵国在长平之战,真的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和无能吗?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来看看长平之战,赵军有取胜的可能吗?丝毫没有,因为有三个原因,第一,赵军接收上党郡的时候,没有想到秦军会以一国之力来夺取上党,赵国准备不足。

第二,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实力对拼,战国七雄里面秦国是最强大的,赵国的实力虽然也不错,但是跟秦国相比,还是差一点,秦国以举国之兵来攻打赵军,赵军怎么可能打得嬴?

第三,赵王真的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吗?其实并非如此,长平之战,赵国也投入了四十几万的兵力,长平之战前前后后达三年之久,赵国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当赵国向齐国借粮的时候,齐国给拒绝了。

赵王之所以要让赵括代替廉颇,难道只有赵括的母亲看出赵括是夸夸其谈吗?然后赵国的其他人没看出问题所在吗?显然不是,因为廉颇这种防御打法,赵国根本拖不起。

其实长平之战,赵军是损失惨重,而秦军又未尝不是呢?所以白起要继续攻打邯郸的时候,应侯范睢与秦王都觉得秦军需要休整,不能继续战斗,必须得停战,而且还能白白从赵国与韩国那边获得几座城池。

邯郸之战为什么会输,白起为什么不愿意不担任秦军的主帅,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秦军必输,秦军是远征,根本打不过赵、楚、魏三国的联军,而秦军经过长平之战,邯郸之战,损失也很惨重,所以过三十年,才有实力灭掉六国。

长平之战在战国后期是决定各国命运的一场关键之战。在长平之战以前,合纵与连横是同时进行的,秦国虽然是六国当中最强的,但对六国并没有绝对的力量优势,六国当中还有可能兴起来秦国对抗,魏国、楚国、赵国先后和秦国发生过激烈的对抗。所以秦国也要积极推进连横政策来分解六国,而六国也没能完全连成一片来对抗秦国。但是长平之战以后,秦国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六国被迫联合起来对付秦国,但大势已去,在三十多年后被秦国先后消灭。

对于提主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全面分析,首先看长平的整个过程,然后看战争结束之后六国的反应。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国攻打韩国的上党郡,秦军号称“虎狼之师”,韩军当然抵挡不了其进攻。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韩国的君主韩惠王决定用土地换和平,将上党郡割给秦国。但是当时的上党郡太守冯亭不愿意执行国君的命令,不想投降秦国,于是冯亭和上党的百姓商量以后决定利用赵国的力量对抗秦国。于是,冯亭派使者去通报赵国。

赵国的国君是赵孝成王,他则即位不久,政治上这不够成熟。面对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赵王找来了自己的弟弟平原君和舅舅和商量。最终决定接收韩国上党的十七座城池。从这个行为上,就能看出赵王眼光的浅视,他根本就不没想明白接收了韩国的上党郡,会招来秦国怎样的报复,对后果严重估计不足。

秦国人知道这件事后自然非常愤怒,于是秦将王龁率秦军主力攻打赵国,赵国的主将则是廉颇。开始时,秦赵两军多次交战,廉颇虽然是名将但毕竟年老,且赵军实力不济,所以败下阵来。于是,廉颇便在长平筑起防御体系,和秦军对峙。这样一对峙,就持续了两年多。我们知道战争是最烧钱的,是最消耗资源的,两方打仗的实质就是在比拼国力。从双方的后勤补给来看,赵国的补给线较短,秦国较长;但是秦国的经济实力要强于赵国,犹其是农业的粮食产量,秦国不仅有关中平原上大片耕地,还早早地占领了蜀地作为后方提供粮食等各种资源。所以,从长久来说,赵国是耗不过秦国的。

赵国处在弱势地位,赵王自然要想办法改变战略方向。因为再这样对耗下去,赵国早晚会被拖垮。要改变只有两条道路,一是主动出击尽快与秦军决战;二是向秦国求和。第一条路太冒险,完全没把握,于是赵王决定先向秦国求和。但是赵王求和的办法出了非常大的失误。赵王手下有个人叫虞卿劝赵王说,不能直接求和,因为战争的主动权在秦国人手里,如果主动求和就是自暴其短,秦人是不会同意的。虞卿的办法是用赵国最好的珠宝去交好魏国和楚国,让他们出兵威胁秦国,迫使秦国同意和议,因为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实力,才是议和的基础。但是赵王没有接受虞卿的建议,直接派人去秦国。结果不出虞卿所料,秦王和范雎将赵国使者交给楚国和魏国等诸侯国看,表示赵国要求和,让其他诸侯国不要再去帮助赵国。这样一来,赵国不但在军事上很被动,在外交上也失去了外援,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局面。

议和不成,赵王只能下定决心背水一战,万一打胜了还有希望,否则再拖下去就是死路一条。于是赵王令廉颇出兵,但廉颇深知不能战,战则必败。赵王就罢免了廉颇,让年轻的赵括代替廉颇做了主帅。赵王这个决定遭到了两个人的坚决反对,一个是著名的大臣蔺相如,一个是赵括的母亲。赵括母亲反对的理由是,赵括父亲赵奢临终前的嘱吒,说自己儿子只会军事理论,没有经过足够的励练,不能担此大任。但赵王没听,还是坚持用赵括作主帅。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真正想决定的是赵王本人,赵括只不过是执行他命令的棋子。

赵括到了前线,一改廉颇之前的作风,采用主动出击的策略。秦国听说赵国换将了,知道机会来了,立刻换上了号称“人屠”的名将白起,秦王还下令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人全部上前线。秦军换将的消息绝对保密,赵括并不知道,仍然采取全面出击的策略。面对赵军的进攻,白起采取了示弱的对策,将赵军主力引诱进自己地盘,然后用骑兵将赵军分割成两段,分别包围。赵军被包围,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赵括组织了几次进攻突围,都被秦军挡了回去。赵军共被围困了四十六天,弹尽粮绝,士卒气势低落。赵括只能发起最后的冲锋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死。赵军没了主将,突围无望,只好向秦军投降。赵军投降后,秦军主将白起为了防止赵军哗变并有效削弱对方的有生力量,下令将40万赵军全部坑杀。最后只放走了200多老幼兵士回赵国报信。

赵国兵败的惨烈消息传到首都邯郸,整个赵国为之震动。赵国人对秦国恨之入骨,但又充满了恐惧。此时,其他诸侯国的援军还没有来救赵国,正是灭赵的绝好时机。白起就主张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但此时,秦国的国君秦昭王没有同意白起的建议,他下令秦军整顿休息,这样就延缓了进攻赵国的时间。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秦昭王又决定灭赵,但白起生病了,于是秦昭王派其他人为将去攻打赵国,但未成功。秦昭王又亲自去请白起,让他继续出征。但是白起拒绝了,原因是白起认为错过了灭赵的最好时机,而且其他国家的军队也陆续去救援赵国,现在再去打仗肯定失败。当然,白起心里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名声,一旦失败,他一生不败的传奇就会以污点告终。这件事也增加了秦王和白起的矛盾,为后来白起被赐死埋下了伏笔。

在秦国内部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赵国方面积极自救。这个过程中,平原君赵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先派人到魏国求救,然后自己亲自到楚国去求救。由此发生了两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分别是“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的故事。

“信陵君窃符救赵”:魏王在收到赵国的求救消息后,派了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去救赵国,但是到了魏赵边境时,秦昭王派人来恐吓魏国,说谁敢救赵国,秦国在灭赵后就会收拾他。魏王因此犹豫了。此时,魏王的弟弟信陵君站出来了,他是平原君的妹夫,坚持主张救赵。但是他的哥哥魏王不同意。信陵君就派人买通了魏王身边的妃子,让她帮忙偷了调兵的虎符。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信陵君还带一个大力士侯生。信陵君来到魏将晋鄙的军营,出示虎符,假传魏王的旨意要救赵。晋鄙果然将信将疑,就在他犹豫之时,信陵君命令侯生用锤子将晋鄙杀死。这样信陵君顺利接管了军队,他让军中父子兄弟的一人离开,表示要和秦国决一死战,这样剩下了八万人。信陵军就带这八万人的军队去救赵。

平原君去楚国之前,要挑选二十个门客一同前往,差一个时候不知道选谁了,于是毛遂自告奋勇要求一同去。平原君同意了。到了楚国,平原君向楚王说明来意,请楚国出兵救赵。楚王的态度也显得有些暧昧,很不明确。过了好几天以后,平原君又和楚王一块商量。此时,毛遂又自告奋勇,上前催促楚王赶快决定出兵。楚王非常生气,斥责毛遂不懂礼术。毛遂不卑不亢,将救赵的道理和要害向楚王陈说。最后,楚王终于决定出兵。楚国著名的春申君率十万大军去救赵。

魏楚两国的军队都赶到了赵国,他们和赵国的军队里应外合,一同对抗秦国的虎狼之师。结果在邯郸城下,秦军遭遇了当时为止最惨的一次失败,一个叫郑安平的秦国将领率两万秦军投降。经过邯郸之战,秦军的力量大减,赵国也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秦昭王为此事震怒,并迁怒于白起,赐这个名将赐死。

经过了长平之战,东方六国之中再无一国能单独和秦国为敌。他们只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秦国在邯郸失败后,也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的措施。不久后,大名鼎鼎的吕不韦在秦国执政,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经济的措施,鼓励发展农业,取消对商业的限制,又大力修建水利工程,蜀中的都江堰和关中的郑国渠都是那个时期修建的,秦国的国力又进一步地加强。东方六国联合向秦发动了好几次进攻,但都无功而返。秦国还反攻,推翻了东周,正式将周王室拉下了马。

长平之战的时间是公元前260年,又过了二十七年,秦赵之间又爆发战争,赵军又被斩首八万。赵王只好任用李牧为大将,抵抗秦军的进攻。李牧又是一员天才将领,他曾多次打败秦军的进攻,还创造了带一支军队先后打败两路秦军的战斗奇迹。秦国看直接进攻不行,就启用了离间战术,用重金贿赂赵国重臣郭开,让他散布流言,说李牧要谋反。赵王果然中计,派人解除李牧的兵权。李牧抗命,赵王就密密派人将李牧拘押,最后处死了。李牧死后,赵国三个月被秦国灭亡,时间是公元前228年,距离长平之战失败过了32年。其他国家被灭时间分别是:韩,前230年;魏,前226年;楚,前223年;燕,前222年;齐,前220年。

这一点秦始皇的国尉缭曾有做过解释,那就是秦国的实力不足导致的。尉缭在总结秦国历代扩张失败的时候曾跟秦始皇有这么一段对话。尉缭认为,秦国的国力只能养活60万部队,但是要想彻底消灭六国则需要100万部队,这就意味着秦国只能凭侥幸去战胜六国却没有必胜的实力优势。像长平之战完全就是侥幸取胜,如果不是赵国犯了错误(临时换帅),秦军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大胜,而秦军当时也犯了第一次错误(秦将白起跟秦相范雎起矛盾)错失良机,这种半路捡金子的事能够捡一次不可能捡第二次。

其次,秦国实力不足导致在秦昭王手里就犯了第二次错!在公元258年,秦军卷土重来攻伐邯郸,结果被信陵君带多国部队抄了后路,秦军大败而归,损兵十多万,函谷关以东地盘全部丢失。

所以,尉缭让秦始皇放弃东征。转而修内功,用十多年时间来提升秦国的硬实力。比如开凿郑国渠,强令全国深挖粮仓广积粮草。当时尉缭要求秦始皇一定要准备能够供百万大军打10年的物资。这才给了东方各国苟延残喘的十年寿命。

另外,李牧的强行逆天改命!李牧给赵国延寿了3~5年。当时李牧带领部队消灭了秦军10万人,这使得秦始皇不得不用两年时间重新募集部队,武装部队。(如果秦军实力足,能够两面开战,信陵君就没机会了)

首先谢谢邀请。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呢,我先说一个大前提和长平之战的前因后果。

大前提:秦昭王当时的国政是远交近攻的策略,这个策略是范雎提出来的。

从地图上我们不难看出,秦一统天下是贯彻了这个思想的。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军攻占了韩国野王,准备把韩国的上党郡也收入囊中。于是韩国国君让上党郡守降秦,准备把上党郡献出去自保。

战争只会带来不幸,割地才让人民幸福。

但是郡守冯亭不答应,打不过就卖我?!Excuse me?

那哪行?我的人生我做主,于是派人带着上党郡17城的地图去了赵国。

不费一兵一卒就占了17城,赵孝成王很犹豫。

平原君就说,虽然秦国有白起,但是我们有廉颇啊。打是打不过了,但是让他防守还是阔以滴。

再说了有便宜不占简直王八蛋!可能这才是重点!

秦昭王不高兴了,后果很严重!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于是派出左庶长王齕要进攻上党,赵国也派出了廉颇驻守在长平跟上党互为掎角之势。

廉颇来了长平之后坚守不出,死活不跟秦军干架。最多打打嘴炮,小摩擦不断,仅此而已。

赵王一看廉颇这货这么怂,光说不练假把式,强烈要求换人。

于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就出场了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赵括春风得意马蹄疾,妈妈我是你的什么呀?

MDZZ

赵孝成王全然忘了当初平原君说的吃下上党的条件。

赵军还有三十秒抵挡战场

这个时候,秦军也阵前换将,静悄悄的派出了人屠白起。

白起假装败逃,引得赵军追击。

该配合你演出的我尽力在表演。

同时派出两只突袭部队截断赵军粮道和后路。

赵军在饿了46天之后,主帅赵括中箭身亡,全军45万人悉数投降。

告一段落

魏国为什么不出兵帮赵国呢?

白起想一举克赵,为什么秦昭王没有采纳?

这个时候呢,白起是想乘胜追击拿下赵国首都邯郸,一举灭赵,而后攻韩。

但是他没有等到进攻的指令,等到的是一道罢兵令。

为啥呢?原来是范雎奏请秦昭王让白起班师回朝。

韩魏两国吓傻了,好歹三家分晋也算兄弟之国,唇亡齿寒啊。

早干嘛去了?

魏国开始的盘算是,秦赵相争,魏国得利。失策啊失策

于是派出苏代去游说范雎

如果赵国灭亡了,白起的地位就高于您了,你能甘心屈居人下么?

其实这是很拙劣的说辞,但是没奈何啊,范雎又没是圣人,哪能没点自己的小九九。

于是赵国也效韩国割地求和

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

最终赵王决定单方面撕毁合约,积极备战。

并且派人出使齐国,准备合纵抗秦。

秦昭王只好又派出白起攻赵,可是白起不干了呀。

原来叫嚣着灭赵最凶的就是你啦!怎么回事啊你!

原来国虚民饥,你要举国之力来助你灭赵。现在休养生息,积民养士,国力回转了,你却说打不了了。闹呢?!

白起就说啊:长平之战后,赵国人民涕泣相哀,勠力同忧。君臣一心,于各国交好。守备力度也高于从前,现在已经不能打赵了。

秦昭王才不管白起说什么“借口”强行让他带兵出征,白起只好装病不出。

昭王有点小膨胀,没你我大秦还没人了?就你能?

于是换了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围住了邯郸。

就是攻不下!

于是就让范雎去劝白起复出

白起一语中的:赵国现在举国皆兵,打的是人民战争。当初我能克赵那是我军上下一心,敌军内部不和。想想就来气,能打的时候不打,现在打不了了,我不打了。要真打了,其他诸国联合抗秦何如?

谁还没有点小情绪啊。

于是用长平之战的王齕替下了王陵,打了八九个月,可是依旧毫无卵用!

昭王迁怒白起不出,心中颇有微词。

范雎煽风点火,铲除异己。

后来便让他自杀了。

白起死后,昭王不久也死了。后来的两代王都不行,直到嬴政和吕不韦的出现,才有了转机。

秦昭王和范雎为秦国的一统定下国策,并且积累财富。白起为秦国扩张领土征讨六国,立下赫赫功勋。为后来的始皇灭六国铺平了道路,攻克邯郸拿下赵国的未竟事业,就留给了嬴政。

因为没有听从白起的建议,所以灭赵拖后了整整38年。

个人观点:

廉颇防守战太消费后勤,赵国拖不起,秦国也压力大,所以两边要么讲和要么迅速决战。而秦王本就无耻,骗赵国去和谈,搞的天下皆知,但就是不谈,所以赵国上当,去借粮食的时候,其余各国完全把握不准赵王的态度。一边和谈,一边借粮食,所以没有任何一国愿意帮忙。因为,万一你们不打了,我们借粮食给你,那岂不是得罪秦国?

启用赵括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赵国名将凋零,赵奢已死,廉颇不适合决战,田单当时在赵括为客将,但半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了,老的不行了,所以除了赵国似乎没有人可以上了,李牧当时应该还是小兵二十出头。

谢邀!关于长平之战的种种疑团《海马叔叔说史事儿》一直是作为重点探讨历史事件之一。关于为何长平之战30年赵国才被秦国所灭这个问题,可说有人为和运气两大因素在影响赵国的命运走向,人为何人?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运气为何?时值秦国秦昭王去世后王位更替速度太快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长平之战后,秦昭王曾三次发兵邯郸都以失败告终的原因在于:魏无忌积极的联合诸候增援赵国,没有魏无忌的积极抗秦,赵国能不能杠住秦军两次攻赵还真是个未知数。

下面重点讲一下赵国为什么在长平之战30年后才被秦国所灭人为的方面,众所周知的典故便是“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秦国大胜强赵于长平之后,列国畏惧秦军都不敢公然与秦军正面交锋,时值秦国因赵国长平之战毁约不肯交割城池惹秦王大怒继续攻击赵都邯郸,赵国不得不派人求援,赵国平原君向魏国求派援兵解秦军围攻邯郸之围时,信陵君力劝魏王出兵救赵,然魏王惧怕赵国被秦军攻破后移兵攻魏,一面答应赵国请求支援的要求,一面派大将晋鄙率领十万魏军驻扎在离邯郸不远的邺城观望,并无救援的意思。邯郸眼看就要被秦攻破却迟迟不见魏军的到来,信陵君得知此情况后屡屡请求魏王出兵救赵,但都被魏王拒绝了。无奈之下,自己负气率门下宾客凑足一百多辆车马去和秦军决一死战,和赵国共存亡。

走到半路时遇到了候生,候生献计让信陵君通过魏王宠爱的侍妾如姬盗取魏王的兵符后,到晋鄙的军帐前杀死晋鄙接任军中最高将领一职。后进军攻击秦军,击退秦军,才保全了赵国。魏王得知信陵君盗符杀将私自率军攻秦军的事后,大怒。信陵君很楚自己的所为惹恼了魏王,打退秦军解赵国之围后,便派一名将率魏军回国,自己和门客留在了赵国。

秦国虽然惧于信陵君不敢发兵继续征战诸候,但并没有放弃清除统一路上“拌脚石”的努力。利用信陵君昔日盗符杀晋鄙的事,花重金找到昔日晋鄙的门客,利用他们仇视信陵君的心里,大肆在魏王面前制造谣言低毁信陵君,说:“信陵君逃在外十年,现在做了魏国的大将军,各诸候国都将隶属于公子的麾下,现在各诸候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了。公子也想趁机称王,各诸候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