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

 yiyidaodao 2019-03-21

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君子为人应如大地一般,厚实和顺,仁义道德,容载万物。

    中文名
  • 君子

  • 出    处
  • 易经

    特    点
  • 德才兼备,文质彬彬

  • 地    位
  •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简述

编辑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君子自然成为国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易中天:《百家讲坛》之《先秦诸子》)

起源和演化

编辑

“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传为周文王著)中就已出现了,被全面引用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层面自孔子始,且被之后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大学》有“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句,其中“君子”应解为“君王”,还有类似章句,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亦如此。可见,先秦的君子有“君主”之意。
《论语》中也有对君子的描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路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宗法制度下,正妻所生第一个孩子叫嫡长子,第二个孩子叫次子,妾生的孩子叫庶子。由长子形成的家庭体系叫大宗,大宗的长子方可叫君。诸侯之君叫国君,大夫之君叫家君。如果是天之子就叫天子,公之子就是公子,君之子就是君子。大宗里的男性就简称君子。其余由诸如次子和庶子组成的家庭体系为小宗,小宗里的这些男性简称小人。
古人认为修养高的人必定地位高,比如大宗里的人从小就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无论是礼仪、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相对较高的素质和修养,听音乐听的是高雅音乐;而地位低的小人一般没条件接受最好的教育,只能听听浅显些的音乐甚至街头的流行音乐。这种教育素质和自身修养的差别,自然会影响到人的道德水准。

君子兰君子兰

孔子首次在他的学说中,将君子和小人的含义增加了道德因素。但宗法制度并没有改变。孔子有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一般理解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对待的,和他们关系亲近他们就不尊重你,和他们关系疏远他们又会抱怨。如放在宗法环境下,应这样来理解:这里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里的人,他们和大宗同属一个大家庭,虽然分了大宗和小宗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处理与小宗之人的关系就很难,和他们亲近,他们就会有非分之想要获得和大宗之人一样的待遇,疏远他们又会抱怨不把他们当一家人看。可见这句话的要点在一个“难”字上。
对君子的论述,孔子还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讲得比较 广泛,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原则。
曾参则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他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韩诗外传集释》)《曾子立事》篇还有大量的对君子的严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又说:“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冒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

菊

显然,曾参对君子的定义大大地具体化和严格化,虽然并未超出“九思”的范围要求。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这种师徒相承的样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由于曾子学派对“君子”的要求过分严厉,所以有时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曾子立事》篇还说:“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这种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态度,虽其要求基本上还是在儒家的范围之中,但用道家的逻辑来要求君子,其消极避让的倾向已很明显。这种倾向,也许是曾参当初要避免的,但思想的发展,如同其他许多事情一样,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出现自身难以把握的变形。

规范和要求

编辑

后世儒家对“君子”做了更多的规范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随便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为。

词条标签:

  • 文化

古人所说的君子有“三德、三畏、五耻、九思”,都指的是什么?

原创|发布:2018-02-24 21:31:32    更新:2018-02-24 21:31:32

阅读 17966赞 131

在汉语语境中,“君子”与“小人”是一组反义词,正人君子是人所共仰的楷模,而无赖小人则是人所共恶的屑小。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等,都是拿君子与小人来对比褒贬的。

在古代,人们对于君子有着较高的道德标准,先秦典籍对此都有着祥细的论述。比如《论语》,涉及君子的就有一百多处,可见,古人对君子的重视程度。

其中,古人对君子最基本的要求很多,今天就给你介绍一下君子的“三德、三畏、五耻、九思”

1/君子之“三德”

子曰:“君子有三德:仁而无忧、智而不惑、勇而不惧。”

所谓的“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是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能够做心爱他人,就会万事无忧,人生才会快乐;如果处处事事斤斤计较,这样的人生是难享人生之乐的。

所谓的“智”,就是能知世道人心,明乎事理。黄石公有云:“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理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时至而行,顺机而动。”一个有高度智慧的人,没有什么难题不得开解,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均都了然于心。

所谓“勇”,就是勇敢,但却不是匹夫之勇,“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要想做个真正的勇者,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只有心存公义,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才没有什么可恐惧的。

2/君子之“三畏”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有句老话,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那么何谓“天命”呢?天命是古人的一种朴素的哲学概念,指的是天道的意志,古人是迷信的,尊天为神,相信众生命运是由天道主宰的,做人要乐天知命,做事不要强求。这种思想现在看来是有些消极,但是,做人要有敬畏之心,还是不会过时的。

而大人与圣人,都是天道的守护者,也是天道在人间的代言人,当然也得充满敬畏才对。

孔子将“三畏”视为君子美德,并将之作为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分界线。所以,孔子才又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3/君子之“五耻”

《礼记·杂记》中言,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而己倍,君子耻之。”

所谓的“五耻”,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其位,却不谋其政,不建其言,尸位素餐,君子之耻一;只讲空话,不干实事,君子之耻二;已得到的东西,却不能保住,自败家业,君子之耻三;为官一方,土地有余,百姓却背井离乡,君子之耻四;利用手中的权子,多吃多占,君子之耻五。

4/君子之“九思”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所谓的“九思”,是从孔子个人的言行举止的各方细节入手,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认不失君子之德。

孔子所谓的“九思”,其实也并不深奥,简言之即为:看事看人,看要看清楚了,才会明察是非,因为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听也要听明白他人的真实语义,切不可道听途说;与人相处时,脸色一定要谦逊温和,这样才不失礼于人;对待他们的态度一之一要庄重恭敬,敬人如敬己嘛;说话时一定诚恳实在,有一说一,不可满脸跑火车;做事要认真谨慎,才不会忙乱中出错;有想不明白的事情,要请教别人,切不可不懂装,胡乱决策,一意孤行,闹出笑话;心情好,想发火发怒时,得先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不要因图一时痛快,而后悔不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见到财利,考虑是否合于仁义。

《易经》中的五类人——帝、王、大人、君子、小人

梓归文化

18-11-1900:05

《周易·易经》中提到多种多类人,如:帝、王、天子、大人、国君、大君、公、王臣、君子、小子、小人、丈夫、老妇等等;但都可分类为《周易·易经》中的五类人:帝、王、大人、君子、小人。

“帝”:1、祭祀的最高神,称帝、上帝、天;《周易·易经》益卦六二爻:王用享于帝,吉。2、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帝,帝乙、帝辛(商纣王);《周易·易经》:帝乙归妹。

“王”:周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周文王、周武王;

“大人”:统治者、当权者;指商朝、周朝及各地诸侯国的统治者、当权者、贵族等有权力的人。大人包括商朝的最高统治者帝,周朝的最高统治者王。

“君子”:有文化,有教养,有立场,有品格的人。君,甲骨文的本义为“握权执政,管理事务”的首领;子,其中一义为:古人对老师、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称呼。君子,可以理解为可为“当权者”、“大人”之师的人。君子有德、有学问,但无权。《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大人 有权、有德、有学问。《周易·易经》革卦: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周易·易传》: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小人”:百姓、普通人、平民等,除 大人、君子 外的所有人的统称。易经中的“小人”无贬义,是中性词。

对“小人”的定义,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平民百姓

《尚书·周书·无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周易·易经》否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二、与“国人”相对的人的称谓。

与“国人”相对。四郊之外的土地为野或鄙。住在田野小邑的人,西周、春秋时称“野人”。野人供赋税,服徭役。殷商时期野人绝大部分是战俘,实际为奴隶。周朝时期野人则是非本部族的客民,周朝时期国人和野人的区别除“住地、历史”不同外,国人有姓氏,野人无姓氏;国人受教育,可入仕,野人只能务农;国人可当兵,野人则不可。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周易·易经》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三、古人的自称

古人自称用谦词,小人在古代亦称“鄙人”。小人是对辈分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小人也是对官爵高于自己自称的谦词。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君(指许汜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间邪?”

四、人格卑下、卑劣的人

小人是君子的“反义词”。专指喜欢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之类的人,与贵人相反。也就是说小人是不走正轨,卑鄙的人。

小人的定义还有:学见浅狭的人;小孩子,年龄小的人,引申为小一辈的人;身材短小的人;社会阶层底下的人;仆隶下人等等。

下节介绍《周易·易经》乾卦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