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乱

 刘朝攀 2019-03-21
 

寒热之症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风寒 客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腠理闭则热而 闷,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凛冽而不能食。凡寒热往来,似疟非疟, 恶寒恶热,呕吐吞酸,嘈杂胸痛,小腹胀闷,头晕盗汗等症,以逍遥散加减对证之方也。 倘一服即愈或隔一半日又发,发之愈频,寒热愈甚,此必下寒上热之假症,当改用温补, 如 阳虚四 君子汤加温热药;如阴虚六味地黄汤加温热药。表里不和,寒热如疟以小柴胡汤,夜甚加丹皮、栀子。日久虚劳,寒热不除,小柴胡汤加四物汤或用加味逍遥散。脾病寒热 如疟状者,脾病则血气俱不宁,寒热往来无有休息以补中益气汤主之,元气下陷而发寒热, 元气虚人遇劳即发寒热,此元气下陷之,故以补中益气汤主之。劳力过度而发寒热,腿缝 中结核作痛,谓之劳发,补中益气汤主之。若内虚寒热之症或因产后气血虚弱或因脾胃亏 损而发寒热,皆不足之症,经云:“阳虚则恶寒,阴虚则恶热”。若兼dabian不通即属气血枯 槁,切禁发表降火。若寸口脉微为阳气不足,阴气上入阳中而恶寒,以补中益气汤加姜枣 发越之。若尺部脉弦为阴气不足,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以六味地黄汤加肉桂收摄之。若 肌热大渴,烦渴引饮,目赤面红,此血虚发热以当归补血汤,不可误认客邪而用表散药。

 

发热之症 阳极似阴发热:若伤寒发于阳经,传入三阴经热症。盖寒气之在三阴皆有下利、腹痛、

 

厥逆、躁渴,但自阳经传入之寒即变为热,寒邪初伤必先太阳,寒郁其阳,阳不得畅而成 发热。阳虽人身正气,既郁则为邪矣,以麻黄发表以逐其寒则腠理通而郁热泄,故汗出而 愈。苟或不汗不解,其热不得外泄则必传阳明、少阳,渐次传入阴经。寒邪之在三阳必先 发热头痛,渐至唇干舌燥,烦渴喜冷,面色光华,手足温暖,身轻易转,呼吸自然,xiaobian 赤涩,脉浮洪数。至四五日以后,传进三阴血分,变出四肢厥冷,燥渴潮热,自汗谵妄, 扬手掷床,气息喘急,小腹痛不可按,舌苔厚而黄黑,甚则芒刺燥裂,脉沉而滑,此皆三 阳传进之热症,其或身寒逆冷,神气昏昏,脉来沉实,乃火极似水也。缘阳邪失于汗下所 致,虽身冷而不欲近衣,虽神昏而气色光润,虽腹痛必胀满喘急不可按揉,下利旁流清水, xiaobian黄赤,dabian秘结,厥逆亦不过肘膝,厥过即发热,厥深热亦深也。此为阳极似阴,不 可误认为寒症而温之,治宜急下之。

 

阴极似阳发热:若伤寒发于阴经即三阴经自中寒症。盖三阴自中之寒即不发热,无头 痛,遂自利厥逆,腹痛,口不渴,身沉难以转侧,呕吐泻利,恶寒蜷卧,战栗吐沫,爪甲 青黑,面色黯惨,舌黑无苔,脉来沉迟细小,此三阴自中之寒症。其或面赤戴阳,身有微 热,咽干烦躁,脉来数疾,乃水极似火,因虚冷内盛,逼其浮阳发于外也。又如始本阳症, 误服凉药,攻热不速,其人肾气本虚,胃气素弱,遂变阴寒,虽发热面赤欲引衣自覆,手 足必寒,或燥渴欲饮水而不能咽,或呕哕而咳逆,或咽痛而郑声,时燥闷乱,欲坐卧泥水 中,稍袒露即畏寒莫禁,腹痛可按可揉,不硬满,下利清谷白沫及淡黄水,xiaobian清白,厥 逆过肘膝而不复热,舌上略有黑苔及灰色苔,虽老必薄,无津而不燥裂,脉多沉细或浮大 数疾而不鼓指,按之虚软无力,此为阴极似阳,不可误认为热症而下之,治宜急温之。

 

少阴发热:伤寒传进少阴经最忌发热,发热则恐肾中真阳飞越,若利止厥回脉见阳微阴 浮是为欲愈之征,若发热大发燥闷不安即为危殆之候。

 

厥阴发热:伤寒传入厥阴经最喜发热,发热则阴尽阳复,发热则厥逆止而渐温,腹胀 少缓而囊纵,吐利止而思食,方为阴尽阳复。若见烦热消渴脉数,又为真阴灼烁之象。

 

脉沉发热:或始自太阳郁热即入少阴,其太阳不能无伤则为脉沉而发热症,以太阳发 热头痛脉当浮,今反沉,以少阴脉沉法当无热,今反发热以其无头痛,故为太阳,太阳脉 当浮,今不能浮者,以里虚久寒,正气衰微所致,又身痛痛故宜救里,使正气内强,迫邪 外出,而生姜、生附子亦能出汗也。少阴脉沉无头痛当不发热,今反发热知寒邪在表郁闭 而为热,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麻黄细辛以发表邪之热,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姜附配麻 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也。

 

阴虚发热:责在肾,皆因房劳伤肾又复劳动竭力则兼伤肝阴血亏矣。肾虚火不归元, YouXing于外而发热,则烦渴引饮,面目俱赤,遍舌生刺,两唇黑裂,喉间如烟火上冲,两足 心似烙,痰涎壅盛,喘息气促,脉洪大数疾,按之微弱。法当导火归元,误用寒凉必殆, 八味丸主之。如阴虚多火之人,才感外邪便发热头痛倍常,以辛凉发散药中俱宜保养阴血。 如壮盛素热之人,感邪之初寒未变热,阴邪闭其浮热,阴凝于外,热郁于内,故内烦而不欲近衣,此寒在皮肤热在骨髓,宜辛凉发之,以越婢汤。 阳虚发热:责在胃,皆因饥饱伤胃又复劳动竭力则兼伤脾阳气虚矣。胃虚火不归元亦

 

发热恶寒而足必不热,脉大而虚按之微弱,身虽炽热而不躁渴,或见狂妄躁渴而不能引饮, 发热过顶即止,以补中益气汤主之。

 

如阳虚多湿之人感寒邪亦必自汗发热而呕,有似中风之状,以发散药中必须清理痰湿; 如虚弱素寒之人感邪发热,热邪浮浅不胜沉寒,故外怯而欲近衣,此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宜辛温汗之,以黄芪建中汤。

 

恶寒之症:外感恶寒若脉浮紧,头痛拘急,身痛,微恶寒即热起,乃表中阳气不得发 越,须辛散之;内伤恶寒若脉缓弱或气口虚大,按之无力,兼见倦怠,手心热,是内伤元 气,补中益气汤加桂附二、三分以行参芪之力益阳气也;火郁恶寒若但恶寒而不发热,不 战而栗,是火郁症,此热伏于里而反觉自冷,以火郁汤发之。即升葛芍药柴防葱白。

 

潮热之症:气实潮热即一日一发如潮水,若dabian坚涩,喜冷畏热,心下惕然,睡卧不 着,此皆气盛,以凉膈散或大柴胡汤下之。气虚潮热亦一日一发如潮水,若胃气消乏,精 神憔悴,饮食减少,日见尫羸,病虽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逍遥散或小柴胡汤加减治之。

 

振寒之症:阳盛振寒乃阳明热甚,虚邪乘之,洒洒动形,阳盛而阴加之,治当泻阳, 竹叶石膏汤主之。阴盛振寒乃阳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振振寒栗,治当补阳,黄 芪建中汤主之。

 

战栗动摇:火之象也。阳动阴静是其常也,若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同,屈伸不便,故战 栗动摇,此由心火热甚亢极而战,反兼火化制之,故寒标也,火盛似水非有寒也,大承气 汤下之。

 

始寒终热症 此阳分虚寒邪始自太阳,不作郁热便入阴经,寒变为热则成始寒终热, 阴邪传出阳分即先发寒后发热。

 

里寒外热症 此阴分虚,寒邪入客于内,迫阳于外,变为里寒外热。或是虚阳之气假 作外热之状,非真热邪所为也。但以温药治里,外热自除,故仲景治太阳经虚汗之不愈四 逆汤温之。

 

下寒上热症 若伤寒邪气传里而为下寒上热,是胃中有邪致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 浊滞于下即为下寒腹中痛也;阳不得降而独菀于上即为胸中热欲呕吐,治以黄连汤升降阴 阳。此即半夏泻心汤中去黄芩加桂枝也,去黄芩者为其下寒腹中痛也;加桂枝者以散胸中 热邪而治呕吐也。经曰:上热者泻之以苦,下寒者散之以辛,故用黄连以泻上热,桂枝、 干姜、半夏以散下寒,人参、甘草、大枣以益胃而缓其中,此燮理阴阳、和解上下之正法 也。杂症下寒上热用既济汤即石膏、甘草、粳米加竹叶、人参、半夏、麦冬,附子为引。 火不归元用八味丸。

 

下热上寒症 若湿家下后舌上有苔者是丹田有热,胸中有寒。因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 寒。仲景亦用黄连汤,盖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之 和法。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在上下而不在表里,即变柴胡汤为黄连汤,以桂枝代柴胡,以黄 连代黄芩,以干姜代生姜引入胃中,听胃气之上下敷布,故不问下寒上热、下热上寒皆可 治也。夫表里之邪则用柴芩,用生姜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桂连,用干姜之辣以开之。 或曰:上下亦分表里,大谅上焦属表,中、下焦属里,胸中与太阳为近,故用桂枝,杂症 下热上寒五苓散送滋肾丸即知母、黄柏、肉桂。虚阳下陷加减八味丸即八味丸去附子加五 味子。

 

阳虚外寒症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 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阳盛外热症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阴虚内热症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阴盛内寒症 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而寒气独留,则血凝涩, 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内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