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肓门穴至秩边穴 肓门在第十三椎下外开三寸,即三焦俞外开一寸半。针和灸都可以。乳房是属于三焦系统,很多黄色的营养都在三焦。乳疾、乳癌硬块,在三焦俞、肓门、石门都可以用,石门有绝孕的功能。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外开三寸。平时下针的时候,肾俞、志室是一起下的,都可帮助肾脏的功能。 24、经外奇穴:痞根穴 从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再往下到第十四椎,在这一带找,有个穴道,叫痞根穴。就是痞块之根。中医认为肿瘤、硬块都有根,所以这个穴道用在诊断上,查有没有肿瘤及治好了没有,也可以在这穴道下针,把根断掉。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外开三寸。下焦排泄系统,大便、小便,都可以在胞肓上治疗。 秩边在第二十椎下外开三寸。是很有名的治痔疮的近取穴,对各种痔疮的效果都很好。长强、秩边、孔最(肺经的郄穴)、温溜穴,都对痔疮有消炎镇痛,止血的效果。 25、承扶穴至委阳穴 臀部下缘横纹正中间的穴道叫承扶。近取穴对坐骨神经痛效果非常好。承扶下针时是用三寸针,一针透进去到骨头上面,深针才有效果。下针治久年痔疮、臀肿、小便不利、坐骨神经痛。 脚背后腘中,在两个筋的正中央的穴道叫委中穴。 承扶跟委中假想一条线,正中间的穴道叫殷门。殷门穴很少下针。 脚背后腘中两个筋外侧的穴道,在肌肉和筋的中间叫委阳。委阳是足太阳的别络,不是正络是别络,所谓别络是指还有分支在这里,不是大络。治疗淋巴肿大、腋下肿大。 从委阳上一寸,是浮郄穴。浮郄穴常常用在治麻痹不仁。 治痞块、积块、硬块、肿块、肿瘤或气闷在那里,采用“行阳”,就是让阳气流畅。气积着,阳就不行了,阳失守的时候,阴就累积。阴和阳的区分是阳先走,阳走六寸后,阴再走。所以阴和阳永远差六寸的距离。阴就是看得到的东西比如血,阳就是气,就是水蒸气。 26、委中穴(去血放毒、麻风病、背痛、皮肤癣) 委中是中医的第一个解毒大穴。委中的另一个名称叫血郄,血的郄穴,当血里面有毒,都可以在委中放血,放血就是去毒。委中因汗很多,不灸,用放血、下针。 委中放血方法:人身躯趴在墙上,脚绷直,将脚后跟踮起来,然后拿水或米酒,拍一拍委中穴,委中在两筋中间,就会看到有青筋冒出来,用放血针刺青筋,让它的脏血流出来,对于有传染性的病,要带手套。治疗卡波西肉瘤(肚脐以上上半身长了很多肉瘤,下半身好的)、麻风病、牛皮癣 。 委中穴是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经是属于阳经,阳经的井穴是金,金是母,一般不会在井穴上做补泻,补井当补合,补的手法是遇到母穴是井穴的时候,因补井当补合,所以就补合穴。委中就变成膀胱经的母穴,可做补泻。 几乎所有的背痛,都可以在委中下针。背痛,如果痛在督脉上,要扎后溪;如果痛在两侧,就下委中。有一句话叫“腰背委中求”。 27、担法与截法 如果两个穴道痛,下针在两个穴道中间,痛就解掉了,这就叫担法。比如肩膀痛和手腕痛,扎曲池。但担法也不能乱用。 截法就是一截它的话,病就不进了,就堵到了。 在出血的时候,用截法止血。比如手被砍掉出血了,在出血的位置上一寸(靠近身体的一寸,不是往四肢末梢)下针。下针的时候,用一寸半的针,手比较浅用一寸,腿部用一寸半。下进去后,如果还有出血,再上一寸再下一针。 治带状疱疹,以腰蛇为例,红红的一条,灸两边,这也是截法。五行上,心脏有问题的时候,先去治金,病不再进了,再去强木,硬把火推到土上,循环就回来了,这也是一种截法的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