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1日 17:06 人类1/3时间处于睡眠中,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是“健康睡眠 益智护脑”。生活有很多人一觉睡醒后都会倍感轻松,精神抖擞,但也有不少人睡醒后反而颈酸肩痛,甚至“落枕”。一夜睡不好,一天没精神,健康的睡眠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而想要睡个好觉,你离不开一个合适的枕头。挑选枕头要注意哪些方面?不同的睡姿需要哪些不同高度的枕头?不同材质的枕芯功效不同,怎样才能挑选到适合自己的枕芯?枕头用久后又应该如何正确清洗呢?知道这些,才能有个好睡眠。小圈这就带你去详细了解一下! 1. 避免过高,枕头过高相当于整晚都在低头,容易导致颈部压力过大,引起头颈部供血不足,造成气道不畅,从而引发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现象。 2. 避免过低,沉睡时肌肉放松,脖子所受的力大部分作用在颈椎处,枕头过低会使颈椎变直,或促使椎间盘膨出。 3. 避免过宽,枕头不要过宽,长度够睡眠翻一个身后的位置就行,宽度0.15至0.2米为宜,因为枕头过宽会对头颈部关节肌肉造成被动紧张。 4. 避免过硬,枕头太硬,头颈部与枕头接触部位的压力会增强,因而造成头部不适。 5. 避免过软,枕头太软容易凹陷,很难维持正常高度,头颈部会因得不到一定支撑而感到疲劳。 不同的睡姿需要哪些不同高度的枕头? 1. 仰卧:枕头的高度约为自己的一拳,约5至8厘米。 2. 侧卧:枕头高度约为一拳加一掌的厚度,女性约7至12厘米,男性约11至14厘米。 3. 侧卧与仰卧交替:女性枕头约8至10厘米高,男性可以在女性枕头高度上加2厘米左右,老年人的枕头可以稍高一点,9至15厘米为宜。 怎样才能挑选到适合自己的枕芯? 1. 荞麦枕芯:天然材质,冬暖夏凉,可以随着头部移动而改变形状,比较舒适。 2. 羽绒枕芯:蓬松度较好,可以给头部较好支撑,而且不易变形,透气性好,但是不便清洗。 3. 记忆塑形枕:慢性回弹,耳朵会比较舒适,但是聚热、散热性差,且材质易发生氧化。 4. 天然乳胶枕:弹性好,支撑力强,不易变形,且清洗方便。 5. 人造纤维枕芯:缺乏弹性,不透气,易结块变形,枕着也不太舒服。 1. 建议每三个月左右清洗一次,两到三年可以更换一个新枕头。 2. 枕头清洗后,建议放在阳光下暴晒,这样能杀菌消毒,而且枕头也会更加干燥,晒好后可以拍打一下枕头,这样会更加蓬松。 几十块和几千块的枕头,到底有什么区别?挑对枕头要看这些→ 昨晚,你睡好了吗?今天是 3 月 21 日——世界睡眠日。 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除了有助于养精蓄锐、保护认知、巩固记忆,还能有效清除大脑产生的各种“垃圾”。 但是据统计,中国人的失眠发生率已经超过 38%。所以,对一些人来说,睡个好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影响睡眠的因素有很多,睡前是不是玩手机、有没有剧烈运动,以及床垫、被子、枕头有没有选对。 市面上枕头有几十块的,也有几千块的,到底怎么选呢?今天,我们就从“头”说起,教大家挑选一个合适的枕头。 虽然有些人睡觉的时可能不喜欢枕枕头,觉得这是最“贴近自然”的睡觉方法,但只要枕头合适,它确实能够帮助提高睡眠质量。枕头是睡觉时候重要的支撑工具,枕头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支撑头颈部的重量、保持头颈部的生理曲度、放松颈部肌肉和减轻颈椎间盘的压力。其中,保持头部生理曲度可能比较抽象。简单的说,就是要确保耳朵与肩膀在一条直线上,下巴与胸骨在一条直线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图来理解。大概就是让头和身体保持在下图这样的状态。图上的数据是针对中国人的研究,对我们更具考价值(图片来源:Cai D.等,2016)如果枕头选得不合适,比如枕头太高,可能会对颈部、头部产生过大的压力;如果太低,则可能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撑。这些情况,都会使得肌肉不能充分放松,引起颈痛、头痛,从而影响睡眠质量。由此看出,枕头的高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非常大。我们挑选枕头的时候,最重要、最直观的参数,就是枕头的高度了。虽然俗话说,高枕无忧,但枕头肯定不是越高越好,那究竟该怎么选呢?首先需要说明一下,判断枕头的高度是否合适,最靠谱的方法是测量枕头和脖子、头部、肩膀间的接触压力。但这对普通人来说不太现实,我们没有条件也不可能去对每个枕头做这样的测试,因此我们需要一些更“简单粗暴”,但有实操价值的判断方法。对于不同的性别的人来说,枕头的最适高度也并不一样。另外,不同的睡姿,最适合的枕头高度也不相同,侧卧位和仰卧位的最适宜枕头高度可能会相差 10 厘米,对枕头来说,这个差距非常大了。所以,在选择枕头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性别和习惯睡姿进行挑选。针对枕头高度的研究很多,在这里,我们选择一项针对中国人的研究来帮大家选枕头。2012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针对中国男性、女性以及侧卧和仰卧的睡姿给出了比较适合的枕头高度建议。首先,我们看看喜欢仰着睡的人群,应该如何挑选枕头。在仰着睡的时候,我们的背部靠着床,如果颈椎想要保持前面提到的正常生理曲度,头、脖子就处于悬空的状态了。所以枕头需要填充的是脖子到床、头到床中间的空隙,为身体提供支撑。对于女性来说,仰面躺着的时候,在脖子到床中间的空隙大约是 3 厘米,而后脑勺和床中间的间隙比较小,一般只有 1~2 厘米。
男性在仰面躺着的时候,脖子到床中间的空隙大约是 4~5 厘米,而后脑勺和床中间的空隙大约有 3~4 厘米。 所以,根据这篇文章的研究结果,对于喜欢仰着睡的人群来说,枕头都不用太高。女性的枕头在 3 厘米左右就差不多了,男性的枕头一般不需要超过 4 厘米。当然,每个枕头的柔软程度不同,而且床垫的软硬程度也不一样,头到床之间的空隙可能会有些差异。再加上每个人会有自己的习惯,有些人可能会更习惯枕高一些。所以,这些数据只是提供一个参考,但总体来说,仰着睡的人不推荐枕太高的枕头。侧着睡的时候,我们的肩膀抵在床上,所以枕头需要填充的空间是脖子到肩膀最外侧的距离,以及头(耳朵部位)到肩膀最外侧的距离。这个距离比较宽,所以侧着睡需要选择的枕头高度也比仰着睡要高,一般能高出 10 厘米左右。比如,对于女性来说,侧着睡的时候头到床垫的间距大约是 12 厘米,脖子到床垫间的距离大约是 14 厘米。而对男性来说,枕头需要填充的头到床垫的间距大约是 14 厘米,脖子到床垫间的距离大约是 15~16 厘米。所以,习惯侧着睡的人在买枕头的时候,可以选择更高的枕头,高度至少在 12 厘米以上。当然,有一些枕头专门设计成了 U 型结构,中间适合仰着睡,两边适合侧着睡。比如下面图片中就是 Chen HL 等人在 2012 年发表的文章中设计的 U 型枕头,市面上也有很多类似的设计。适合女性的枕头设计。图片均来自文献:Chen HL.等,2012所以,U 型枕头对于睡姿不固定的人来说,是可以考虑的。但对于睡姿非常固定的人群,倒是没有必要选择这种枕头了。顺便说一下,很少有专门针对喜欢趴着睡的人群的研究数据,因为一般不建议趴着睡,趴着睡可能会增加背部的肌肉负担。但如果真的是不趴着睡睡不着,那选择枕头的时候尽量选择低一些的,这样能让颈椎尽可能地接近正常生理曲度。虽然枕头高度是选择枕头最重要的因素,但市面上有许多种类的材料,有羽绒枕头、记忆枕头、乳胶枕等等。在挑选枕头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睡姿,来选择合适的填充材料。如果喜欢侧着睡,尽量不要选羽绒枕头这样柔软的枕头,否则可能起不到足够的支撑效果。相比之下记忆枕或者是荞麦枕、决明子枕头之类比较硬的枕头可能更合适(当然,荞麦枕、决明子枕这样的枕芯可能会非常难清理,这一点也需要考虑到)。如果喜欢仰着睡,可以选择稍微软一些的枕头,像羽绒枕、乳胶枕这样比较软或者比较低的记忆枕也是可以考虑的。另外,材料还会影响到一个重要的因素——睡觉时候的头部温度。研究表明,睡眠时候枕头的温度对睡眠质量影响很大,选择能够降温透气的材料,能够改善睡眠质量。2011 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 30 名受试者对不同枕头(以及它们的组合)的睡眠主观感受,结果发现,所有人对摇篮枕(下图中的 B 枕头)的主观感受都很差。可能是因为这种形状的枕头不利于散热,会影响睡眠。所以在选择枕头的时候,也应该尽量避开这样的枕头。而 2014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记忆枕的对头部的散热效果比一般的羽绒枕头要好。所以,在枕头高度相同的前提下,也可以优先选择记忆枕。在此还是需要说明一下,每个人的身体、习惯都会有一些不同,我们不需要恪守某个具体的数值,但是对于枕头的选取,我们可以综合得出以下规律:当然了,因为枕头对睡眠的影响很大,即便是同样材料的枕头,软硬度、支撑效果可能都会有差异。所以要是条件允许,还是建议去实体店试用一下再购买。如果是网购来的枕头先别着急洗,最好试一下再做决定。[1] Zhang F.M., Chen J.W., Du F.Q., Xu H.J. Correlation between sleep quality an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hin. J. Prev. Control Chronic Dis. 2013;21:574–575. [2] 《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 [3] Di Cagno A., Minganti C., Quaranta F., Pistone E.M., Fagnani F., Fiorilli G., Giombini A. Effectiveness of a new cervical pillow on pain and sleep quality in recreational athletes with chronic mechanical neck pain: A preliminary comparative study. J. Sports Med. Phys. Fit. 2017;57:1154–1161. [4]Her J.G., Ko D.H., Woo J.H., Choi Y.E. Development and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new 2019年3月21日 1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