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里的那条宝应老街

 宝应头条 2019-03-21

星月斗转,几度风雨几度虹。

记忆里的那条老街

尽管人们对四处高楼林立千篇一律早已熟视无睹,但,只要放慢脚步,走进某一角落,埋藏在时光隧道里的记忆便会与你不期而遇,把你带回到那些古巷,去发现、寻找光阴里的温情故事。

曾经,宝应县城一条条小巷四通八达。

如今,它们静静地躲在角落里。

中大街,位于县城西南,全长一公里,南北走向,西接小新桥,南与南大街相连。

与其垂直的堂子巷有“唐建第一泉”浴室,今存“开元五”石碑一块,所以此街早在唐时已形成。

起初街西并无房屋,店铺面河而设,现在所见的狭窄街道当是明清两朝所建,惜哉历史踪迹已无处可觅。沿街均为前店后院或前为门面后为住家的商业店铺,旧式两层楼房30余座,拥挤地排列在一起。

它当然也是一条见证着时间变迁的老街,是庞杂的,也是包容的,厚实的门楼,印迹斑斑的木制窗格,无不透露着它经历的岁月,就是这份岁月的感觉,让人心情宁静。

对于居住其间的人来说,这条巷子更是一个独特的由亲缘、宗族、同事、朋友、街坊等一系列关系编织起来的空间。

在这里,街坊邻居门户相对,窗壁相连,共用一个龙头打水,常常是你把竹竿一头搭在我家窗台上晾衣,小孩子放学后互相串门玩耍。修鞋的,收二手货的,卖小吃的,时不时会在这条小街碰面。

这里能见到铁匠铺、箍桶店、布鞋店、裁缝店。

铁匠铺满屋子火星飞溅;箍桶店刨花聚了一堆,木香细密;裁缝店里出售各种布料,然后帮顾客缝制成简单的衣裙、被单;布鞋店的老板脾气好好,一边接单一边飞针走线,旁边一个小收录机里唱着越剧《打金枝》、《碧玉簪》,布鞋仿佛也附上了仙人云履的魂。

以前有段日子常去中大街是为买糕点。

核桃酥、蝴蝶酥、大枣糕……比之人工香气扑鼻的西式糕点,我还是钟情于村姑小芳式的朴素的传统味道。

特别是云片糕,洁白如云絮般片片粘连又绵甜,散发着桂花香,入口即化。

老街只有一家糕饼店,店面不大,但是打扫得清爽。

几年前第一次去买的时候,是在一个料峭的春天。

店铺门前的太阳底下,女人在给坐在轮椅上的男人做腿部按摩。看我进店,女人便起身笑盈盈地招呼道:“来啦!”很相熟的样子,想必是老板娘了。

她约莫五十几岁,梳着整整齐齐的短发,穿着干干净净的工作服。

后来去,有时会看到坐在轮椅上的男人在案板旁娴熟地捏油酥。处熟了,老板娘会笑笑对我说:“我家男人老说我一个人忙辛苦,非要帮我。说了也不听。”

听到这话,男人会回过头来对女人笑一下,相濡以沫、相依相扶分明地写在两个人眼睛里,小小的店子便增加了一丝温情。那天女人讲了很多,原来男人因车祸几年前导致瘫痪,两人还有个儿子一直在外打工。

冬天来了,寒风挤挤迫迫地穿过老街,梧桐树叶如金色蝴蝶般在淡淡的阳光里扑闪、远去。

隔了些日子我去买糕点扑了个空,店铺门板上贴着转让店面的广告。问一旁的裁缝店老板,说店老板的儿子在外地买了个小房把父母接过去了。

又是一年春寒料峭,那日我走过老街,糕饼店已经被一家铝合金加工代替。

回忆起以前那个芳香四溢的小店,不禁想问一声:你们在外乡过得好吗?

作者简介

陈洁,人民警察,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和英语翻译。系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和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著作与译作颇丰。

编审/黄河

主编/阿紫

视觉/不闲

客服/小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