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谈谈我个人对糖尿病的看法近年接触糖尿病比较多,教训也特别多。比如碰到中期的患者,出现手足不温,在98,99,2000年那段时间,用扶阳比较多,按照四逆汤的思路去用,发现的问题是用下去后手足不温有所好转,但血糖跟着上升。在用这个之前,那个时候是按照学院派观点滋阴清热,包括上次讲到用降血糖,降尿糖的对药,效果非常不好。我们包括本网站一些先生们,我们在02年网上交流时,对中后期的糖尿病,我们还是抱着温阳救逆的观点,其中有的帖子发出来,附子量用的比较大,用到30,50克。大概03年非典前后,总结教训,我开始转变观点,下面介绍一下。1、号脉察独定病位首先说西医的糖尿病,中医叫消渴,它的病位在哪里?从西医解剖学上,非常明确的定位就是在胰腺,胰腺既是外分泌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按西医的观点,食物进入胃以后首先就是经过胃酸的烧灼消化,再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在十二指肠有胆道开口和胰腺开口,胰腺分泌的外分泌液、就是胰液和胆汁从十二指肠进入,胆汁和胰液都是强碱性的,胃酸是酸性的,先用酸性的胃液把食物消化一遍,再用强碱性的胰液和胆汁再把食物消化一遍。胰腺首先分泌的是胰液,它的另外的内分泌就是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中医怎么定位,我们中医是重象而轻质。在西医的解剖学里,胰腺、甲状腺在中医是没有的。胰腺应归属到哪?有这么一种说法:胰为脾之副脏,我们看到的胰腺的功能,脾主运化,饮食入胃,其精归脾,脾把精气输送到全身各处。肝主疏泄,脾主升。肝性升发,又主疏泄,这说明肝主升也有降。我能意识到里面的含义,但却很难用语言表达这意识。﹝网上搜来:中医本无“胰腺”这一实名器官,但中医对此早有认识。《难经》的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所谓“散膏”,《难脾胃论》则说:“脾长一尺,腌太仓”;而《医林改错》则发现:“津管一物最难查看,因上有总提遮盖,总提谷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之后,幽门之左,正盖津门”;近人张锡纯称胰为“月卒”,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直言:“月卒为脾之副脏”。﹞回到脉诊,在肺胃热的时期会出现洪脉,但在关位,洪脉是弱的,或者说他的根基不足。到糖浆尿病中期后期,脉象变化最明显在肝就是在左关位,还有一部份人在关前出现紧脉,还有一部份人在关前出现横膈脉。随着对脉诊理解程度的加深,我们说“独处藏奸”,碰到这种病人,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左关、肝脉的位置脉象出现特殊的变化,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糖尿病的病位定在肝上?!有这个考虑是在非碘前后。在《内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肝胆相表里,胆主升,肝也主升。一年四季当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一天当中早晨是阳生,在我们人的一生当中,少年是阳生,肝胆的作用阳气升发的开始,可以把肝胆的作用理解为生长之源。如果说这种生长之源没有受到损伤,那么肝胆之气能够非常好地协助后天脾胃升发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充足,后天之气充足,肯定不会出现虚损的。这是从中医的脉诊上找到的依据。2、甘味太过再有,我们看糖尿病的病人,我们分析他的饮食习惯,“肥贵人,膏梁之疾也”,指的是吃的多吃的好。谷物肉食吃的多,基本都算是甘味的,这些人胃口好,喜吃辛味,像辣椒等。按照《内经》上面强调的:“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他们吃的﹞这些都是甘味,因而入脾胃,《内经》又云:“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因此脾胃功能强大,按照五行生克制化来讲,脾土太强,肝木不能克脾土,脾土反被肝木侮。辛归肺,肺气强,金克肝木。这些人的饮食习惯,造成肝的损伤。这种分析是一种自我的解释,真正的依据是我们诊脉时确实能诊到这种独特的东西。所以,在非碘后,就把糖尿病定为虚损性的病,而它的位置就定在肝上。然后调整用药,在那个时候,没有找到太好的方子,用的还是金匮肾气丸,刚介绍了一部份作用,还有一部分没有介绍,在用金匮肾气时,有的干脆用原方,有的摸到肝脉比较弱比较细,有弦细,有沉细的,按照《金匮》的提示,“肝虚者补用酸,助用焦苦,宜用甘味药调之”,有意识的在方子当中加入一些酸味药,归肝经的,收敛的,如酸枣仁,五味子,山臾,有意识多用一些。我们知道肝体阴而用阳,肝主藏血。也用一些焦苦的,甘的,在以后的治疗过程当中,效果还行,但总还是达不到理想的地步。3、肝主风再悟又过了一年多二年,反复地看中医的经典古籍,对糖尿病没有现成的比较好的东西。而教材上、期刊杂志上又比较侧重于理性分析,但这些都拿不出事实上的根据的。自己把病位定在肝的虚损,该怎么调?这过程当中感到比较苦恼:觉得对糖尿病的治疗看到一点希望,但就是不能突破。这样维持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反复地看基础,终于发现肝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没有注意到:肝主风。是不是在肝主风上能有点突破?带着这点疑问,还是从中医古籍上寻找,尽管能作出解释,但这这种解释在临床当中是否又有效果?4、黑散新用大概在04至05年左右,用药又完变了,用的是张仲景《金匮》上的侯氏黑散。张仲景在《金匮》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说,侯氏黑散: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侯氏黑散的适应症很简单,就这么几句话,什么叫大风,什么叫中风,那些虚损病人,都有四肢烦重,只不过有的比较重,有的比较轻。还有一个“心中恶寒不足者”,在脉象怎么理解,特别是糖尿病中后期的病人,有的有症状,有的没症状。用侯氏黑散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个70岁的女性,她是泌尿系统感染,经五点血糖检查是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不错,用了一个月的汤剂,加了一些酸枣仁、山萸、五味子。一个月后,效果出奇的好,她本身就没什么感觉,从症状上观察不到,脉象缓解的非常好,再查血糖,空腹血糖正常了。但未敢掉以轻心,继续让她服用两个月散剂,完全按照侯氏黑散的服用,并完全按方后的注意事项做: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再查,完全恢复正常。由于效果很好,给别的人也用,从05年到现在,只要能坚持的,效果都非常满意。在古代的文献当中,没有人用他治消渴的,现在也没有用他来治糖尿病的。张仲景把他作为治风的第一个方,这个东西应该怎么解释呢?在我们后世医家当中,对阴阳五行阐述的比较多,对精气学说阐述地比较少。在中风的问题上,为什么用侯氏黑散能取得效果,这就牵扯到精气学说关于胸中大气的问题。张仲景在《金匮》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在风邪上,在《内经》上描述比较多,比较重视,比如三虚再加上脏腑的虚。“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风善行而数变”,风善袭空窍。腹泻的病人,肠胃为空窍,风侵袭肠胃。当出现体虚以后,风邪侵袭空窍,并就赖在那里不走了,渐入脏腑。这也就是糖尿病的病人在中后期会出现冠心病,这是风邪侵袭到心脏。风邪侵入心脏后就出现胸满而短气。用侯氏黑散,要好好看它的使用注意事项,“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因为侯氏黑散以菊花为君,用到矾石,固涩药,使药物能够留住,不让他很快的排出,留住药的意思,用这些药物填充被风邪侵占的空窍。这些空窍逐渐被药物填充后,风邪自行熄灭。初服20日,用温酒调服,酒热性,活血通络,风邪日久出现痹着,用温酒开痹着,20天以后痹着开后就不宜再用热食,提出一个宜冷食,后40天,药积腹中不下,空窍被填实,风邪自行熄灭不存在。按这个思路用侯氏里散,还要随着脉的变化调整方子。这样再用,发现这些人﹝患者﹞的脉现变化,一是肝脉恢复的比较快,二是心脉变化非常大,特别对对糖尿病伴有冠心病的,原来脉象是沉细涩,属阴脉、虚损脉,但是用侯氏黑散二个月之后﹝不行可以用到四个月﹞,病人心脉恢复得很好,发现对心脏的保护非常的好。这就是从经典从中医基础中得到启示,肝体阴而用阳,肝藏血,肝主的是风,从风上引申出这个治糖尿病的思路和方法,最近的1,2年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比以前要好得多了。因为我是把糖尿病归入到的虚损病,把病位定位在肝,选用的方子,如果出现热象用白虎人参汤,中后期虚损脉比较明显时,一个是用金匮肾气,再有一个就是侯氏黑散。对于由脉浮阳虚而导出的糖尿病今天就说到这。前面西医介绍的比较多,中医官方、学院派的治疗大体的介绍了一下,然后综述了一下古人对消渴病的看法,今天也把自己对糖尿病的体会也大体说了一下,希望能够对大家在糖尿病的诊治方面有所帮助,起码能开阔一下视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