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一起来挖掘:老建筑上的民俗文化。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变迁,见证和经历了人类大事件,从建筑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的昨天。成片的老建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北京的文化脉络。 清代的北京“内城居住旗人,外城居住汉人”,同样我们可以理解为:清代的北京因为居民阶层构成不同,而出现了建筑形式的差别。 △ 清朝内外城居住分布图 那么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所居住的“豪华”房子,都有哪些标志的区别呢? 让我们从“大门”、“门墩”、“门簪”、“院落形式”,来看看建筑的等级。 # 大门的讲究 #宅院的大门,是入户最明显的一种存在。从宅门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等级制度:院主人地位越高,大门等级就越高。 大门等级主要体现在大门形式和主要构件门墩、门簪上。 △ 宅门等级图 △ 门墩等级图 △ 门簪等级图 -门当户对-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通过“门当”、“户对”的等级就可以判断大门的等级: “门当”指的是大门门墩,“户对”指的是大门门簪。通过辨识这两点,这家人的身份地位也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 男女双方在讨论婚嫁的时候,一定要门当户对,而如果“门当”和“户对”都能一一对应上了,不相上下,也就意味着对方家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与自己是旗鼓相当的,这样的婚配才被认为是最登对的。 # 院落形式的讲究 # 四合院的设计是为满足一家人生活的需要,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指的是四面房(四合房),即正房(北房)、倒座(南房)、东厢房和西厢房。若呈: “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 “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 “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以此类推。 其中,三进院落的四合院是明清时期最标准的四合院结构,布局最为合理、紧凑,也是老百姓最常采用的形式。 ![]() 俗话说:北京人“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
复习完能体现四合院等级的重点标识,那我们来用这些特征去验证下“内城正南正北、外城布局紧凑”的分布到底是不是这样?? 让我们从现存的老建筑的形式上来寻找些规律,用现在的地图与乾隆图对比,分别从内城和外城各找到了街巷变化不大的两个街道,作为代表进行pk: -<< 向左滑动 >>- ![]() ![]() ![]() | ------ Round 1 ------ 内城:东四院落 VS 外城:前门院落 内城大型(多进、跨院)院落更多 ①内城:调查的981处院落中,(多进、跨院)院落占12%。 ②外城:调查的719处院落中,(多进、跨院)院落占2%。 -<< 向左滑动 >>- ![]() ![]() ------ Round 2 ------ 内城:东四院落 VS 外城:前门院落 ①内城:高等级宅门56个。 ②外城:高等级宅门22个。 -<< 向左滑动 >>- ![]() ![]() ![]() ![]() ![]() ![]() ------ Round 3 ------ 内城:东四院落朝向 VS 外城:前门院落朝向 ①内城:调查的838处院落中,82%为南北朝向。 ②外城:调查的957处院落中,23%为南北朝向,而68%为斜向四合院。 -<< 向左滑动 >>- ![]() ![]() 看过了气势如虹的大门,绕过了雕工考究的影壁,迈过了漂亮精致的垂花门,走过了雕梁画栋的抄手游廊……您是否对传统的四合院有了另一番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