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音乐体验”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哲学观(3)

 爱雅阁 2019-03-22
三、措施与建议
  加强音乐体验的基础地位,必须要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能够行之有效的方案、措施。音乐教育如何才能促进对音乐的音乐体验,从而使人更充分地分享音乐的意义呢?
  1.通过基础音乐课来加强音乐体验——突出音乐欣赏为主的审美教育功能
  “音乐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音乐体验)。”进行音乐体验的直接方式就是音乐欣赏。通过音乐欣赏课,鼓励学生对所领会到的一切做出感觉反应,进行创造性欣赏。
  学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要把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应吸收外来的健康音乐,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体验能力的提高。审美既要有文化修养,更要有音乐知识,以便提高审美能力,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2.我们要很好地落实并进—步推进音乐课程改革
  音乐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音乐课程目标首位,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引导人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精神基石。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致使该项目形同虚设,从而导致把丰富的、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隘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普遍感到枯燥、单调,甚至恐惧、苦恼,丧失了学习兴趣,而且极易造成学生的“情感营养不良”“情绪偏枯症”等现象。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情感,不仅仅体现为学习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不同学科,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和内涵是不同的。在音乐课程中,由于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所决定,必须突出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以体现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这一特点。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我们要将新《课程标准》中改革的新理念与目标落到实处,切实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而不能让音乐课程改革只变成口号和空文。只有这样,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才能从整体上得到较好的改善。
  3.关注音乐的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统一性
  如今,绝大多数家长在周末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做到学习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延伸学习的统一性,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以便对对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起到更好的作业。
  这首先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不同年龄段对音乐的喜好与心理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差别性引导教育。由于我国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制,在以班为单位的群体中,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音乐科目的学习更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这门课就必须完成两个基本任务:(1)它必须针对处在这个群体中部地最大多数的学生的体验;(2)它必须照顾这个群体两端的较少数学生的需要。
  其次,要求师生共同在课堂基础教育与课堂外延伸教育(课外的各种学习班)的有效结合与统一。对很多参加课外特长辅导的孩子来说,家长报以功利性目的非常明确,辅导班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更多的是直接从音乐的构成要素和专业技能方面去要求学生,而忽视了音乐学习中对音乐作品首先进行审美体验的基本问题,这就导致了学生一接触音乐作品,不去首先对其进行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并得到相应的音乐感受力,而是从技能、技巧的难度方面去衡量音乐作品的级别等外在的形式因素,这对中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因此,在关于课内教学和课外延伸教育的统一方面,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
  四、结语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应只是技巧、技能的培训,更重要应是音乐体验,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的实现音乐素养、创造能力和技巧、技能的提高。音乐教育作为审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体验表现的尤为充分、尽致,它应充分体现唤起人类的主体意识的作用,使自身得到升华——迈入创造美的层面。作者:蒋玲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