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回顾】洪石:中国古代漆器

 Michael430 2019-03-22

3月13日上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讲”正式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洪石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中国古代漆器”的学术讲座。考古所业务骨干、山西大学师生等约60余人参与。

洪石研究员详细地梳理中国古代漆器的发展历程与特点,还就复合器的界定、器型的定名问题和考古所业务骨干进行交流,并解答了来自山西大学部分学生的疑问,就青铜器纹饰髹漆等问题进一步探讨。











由于场地有限,无法容纳更多听众。考古汇小编特将完整的讲座内容提炼精简为一篇长文,以饕读者。

人物简介

洪石研究员现任《考古》杂志社社长。1992—1999年就读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时期考古,出版的专著《战国秦汉漆器研究》,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关于战国秦汉漆器研究的综合性考古学论著,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发表的《东周至晋代墓所出物疏简牍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生产与管理》、《战国秦汉时期漆器上的文字内容探析》等多篇考古学论文,获得学界的好评。

精彩内容回顾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制作和使用漆器的历史悠久,是世界漆工艺的起源地。漆器具有胎轻、坚固耐用、防腐抗酸等优越性,从古至今一直沿用。洪石研究员介绍了从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漆工艺的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漆工艺不断创新,漆器胎骨逐渐多样化,制作技术不断提高;漆器的髹饰工艺日益精湛,髹饰材料和技法不断创新,器类推陈出新,器物组合形成固定搭配,具有代表性。

新石器时代漆工艺

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漆器虽然不多,却弥足珍贵,为人们了解更早时代漆工艺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为我们探索中国古代漆工艺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可补史料记载之阙如。这个时期考古发现的漆器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地区,黄河流域仅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有所发现。

新石器时代的漆器从年代最早的距今8000年的浙江杭州萧山区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木胎漆弓,到距今4300年左右的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出土的彩绘漆器,历时约400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漆器工艺发展史上的发生阶段。在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漆工艺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从胎骨上看,最初只有木胎,后期又出现了陶胎。木胎制作方法前后相承,后期更加熟练。漆器造型不断增多,也有一些变化,兼顾实用与美观。漆器装饰最初只在器表或器内外髹单色的红漆或黑漆等,至少从距今四五千年开始,在漆器上有以多种颜色彩绘的纹样,浙江余杭反山、瑶山出土的漆器上嵌玉,配朱漆彩绘,装饰效果更佳,是我国漆器和玉器工艺相结合的早期例证。

洪石研究员指出,目前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距今8000年,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漆器,但中国漆工艺的起源时间应该更早。

夏代漆工艺

夏代漆器考古发现的也很少,主要是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发现目前发现的夏代漆器的胎骨,只有木胎一种。采用挖制和斫制相结合。漆器的品种以生活用具为主,器形有觚、匣、豆、盒、钵、匕、勺、瓢状器等,还有乐器漆鼓和葬具漆棺等。其中以漆觚为主。漆器上髹红、黑、褐、白四色漆,有的还绘有饕餮纹。除此之外,还出现了雕花漆器。漆器的装饰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镶嵌方面,出现了镶嵌绿松石、蚌片、螺片漆器,这是目前不见于新石器时代漆器的新发现。这一时期漆器上加强装饰艺术的力度,将各种器物的装饰于造型统一,达到最佳的装饰艺术效果。

商代漆工艺

商代漆器的考古发现地点比夏代多,主要有河北、湖北、河南、山东等地。商代漆器胎骨比较多样,有木胎、陶胎、铜胎、皮革胎,其中以木胎为主。商代漆器的品种以生活用具为主,器形有盒、盘、碗、豆、筒形器、钵、觚等日常生活用品,乐器有鼓,兵器有盾、甲、马车及丧葬用的棺椁等。这时的漆盒的造型已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的漆器,在一块残片的花纹间,还有原来似为安装合页之类的痕迹。合页的使用可使漆器的造型更富于变化,结合更为精巧。商代漆器的用色以黑、红为主,纹饰以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夏代雕花漆器出土数量极少,而商代漆器最为突出的装饰特点就是浮雕漆器的较多出现,漆器上浮雕花纹并髹漆彩绘较常见。花纹的种类有饕餮纹、夔纹、圆点纹、雷纹、蕉叶纹。商代漆器的镶嵌工艺不断发展,镶嵌材料丰富多样。夏代时镶嵌工艺的漆器仅是零星发现,如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墓葬中出土的漆器镶嵌绿松石,但是商代镶嵌绿松石的漆器较多,也有镶嵌蚌片、龟甲片、牙片、角片、石片的。漆器上还镶嵌金泡、包金铜泡作为装饰,而贴金箔也已出现,为唐代金银平脱工艺之滥觞

西周漆工艺

西周时期,漆器的数量明显增加,出土漆器的地点较多,分布范围扩大,说明制漆手工业较以前有了新的发展。西周螺钿漆器发达,继承商代螺钿工艺,螺钿漆器主要有豆、罍,作为祭器使用。总体看,尽管西周漆器较以前有了很大增加,但其数量与其他质料的器物相比仍然很少。从常见于大中型墓葬的情况看,漆器使用可能基本限于贵族阶层。由于漆器不易保存,出土时多已朽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还有困难,但通过对一些西周漆器的重点考察和研究,对这一时期漆器的制作工艺和水平也有了基本的了解.西周漆器以木胎占绝对数量.小型器物如觚、簋、豆、杯、盘、碗等先挖出木胎,然后经刮削、打磨。较大的器物先分部分制作,然后再组合而成。西周时期铜漆木器具有很大的发展,而且漆木胎的附件更扩大应用到象牙器皿,甚至陶器上,这种情况表明当时在制作不同质料的复合器具方面的发展和新的时代风尚

春秋漆工艺

春秋时期漆器的制作工艺承袭西周漆器的作风,仍存留早期漆器的某些特征。例如,上村岭M1704漆豆盘外侧皆镶嵌6个蚌泡。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棺上所绘的窃曲纹,则是西周中期以后开始流行的铜器花纹。当阳赵巷M4的漆器,木胎较厚,多以整木刳成,花纹粗放。镇墓兽雕刻简单,仅具雏形。但春秋时代的漆器也有明显的进步。如漆器彩绘图案的主题更加丰富,艺术风格也更为生动。当阳曹家岗M5漆瑟上的龙凤、勾连纹图案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作风,绘画技法十分细腻。春秋漆器装饰以漆绘为主,少见雕刻装饰,偶见镶嵌蚌饰、绿松石装饰,贴金箔和嵌金装饰稍多见,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时至春秋,漆器的制作日益精美。品种的丰富和装饰技法的提高,使漆器在青铜器衰微的时候异军突起,逐步形成了战国秦汉漆器空前繁荣的局面。

战国秦汉时期漆工艺

战国秦汉时期继承了前代漆工艺技术,又不断发展、创新,达到了漆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漆器无论种类与数量,还是胎骨、造型、髹饰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并在这一时期,将中国漆工艺技术传入朝鲜半岛、日本与琉球群岛及东南亚等地,为世界漆工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器物种类方面,漆器种类繁多,形制复杂,用途广泛。从实物出土频率看,饮食用器和丧葬用器棺椁出土最为频繁,数量最多。从战国到汉代,历经几百年,漆器中一些传统器类,如豆、鼎、锺、钫、盛、匜及禁等“礼器”,虎座鸟架鼓等乐器及镇墓兽等丧葬用具,逐渐消失,到了西汉中晚期,漆器以杯、盘、盂、樽、觯、卮和放置这些物品的器具案及妆奁等日用器具为固定组合,从而形成了汉代的漆器组合风格

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的胎骨主要为木胎,其次为纻胎和夹纻胎。此外,还有少量的竹胎、陶胎、金属胎及皮革胎等。虽然纻胎的使用是胎骨的一次重大革新,但是其他胎骨也并未因纻胎的使用而消失,这与漆器的不同用途及使用者的不同身份地位等有关。

对器物进行髹漆一般需要“荫室”或具备“荫室”条件的环境。这一时期的漆器一般内髹朱漆,外髹黑漆,其中一些还绘有纹样。纹样的绘制方法主要有雕刻、漆绘、油彩、锥画、堆漆、填漆、戗金和描金银等。

装饰方面,较高级的漆器上常常安装金属构件,金属主要为铜,其表面常常鎏金。此外也有银制的金属构件,比较少见。金属构件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在漆器上施加金属耳、釦、钮、鋬、足、铺首衔环、包角等,使漆器更加坚固耐用。而这一时期漆器上的装饰物,主要是为了使其更加美观,一般直接镶嵌在漆器上。漆器上的文字书写方式有烙印、刻划、漆书、盖或画印章等形式。有的漆器还集多种书写形式的文字于一体。从文字内容上看,主要有制造者标记和物主标记。

文字整理:花花  张改梅 

图片:网络

责编:岑蔚

审核:郑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