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游留给故道成州的千古绝唱

 家有学子 2019-03-22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据《宋史·陆游传》记载,陆游曾数次参与国家军政事务,还亲自领兵上前线和金兵交战。他四十六岁时,到四川夔州做官。夔州任满后,四十八岁的诗人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欣然接受力主抗战的川陕宣抚使王炎的邀请,被委任为干办公事襄理军务,并随王炎到了当时抗金前线的南郑一带。诗人在这里接触了抗敌的人民、勇敢的士兵、英雄的将领,也间接了解到了中原的情况,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他披甲戴盔,身着戎装,驰骋在边防线上,走遍了以南郑为中心的西北边防一带,亲自领兵驻守边防要塞大散关,勘察地形,绘制地图,制定作战方案。边防战斗生活的洗礼,使陆游的创作在这时产生了飞跃。“中原久丧乱,志士泪横臆。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念昔少壮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这是他当时军旅生活的写照,他后来回忆起这一段战地生活时写到:“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山荞畲粟杂砂碜,黑黍黄 如土色。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唯报国。”(《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这些诗是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的生动体现。

   陆游的诗保存至今的约九千三百余首,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产量最丰富的一位诗人,他的诗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思想,然而就其全部作品而言,题材仍是很丰富的,咏史怀古,山水田园,咏物言志,无不具备。陆游继承发展了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传统,把古典诗歌的创作推向时代的高峰,给予后代很大的影响。

   就在陆游领兵驻守边防要塞大散关时,在一个雾霾苍茫的夜晚,诗人因军务来到了大散关古道西段的山城两当。这一夜所见所闻使他感受良深,时过境迁,多少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仍犹在眼前,于是在一个风雪之夜,他浮想联翩,吟成《雪夜感旧》一诗:

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哪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这是一首感旧诗,诗中所写正是诗人当年在戎马秦陇时军旅生活的片断,首联写在大散关古道上看到的情景:“江月亭前”(当指大散关古道上的驿亭)以桦树皮点燃为烛,那种特有的照明方式透露出军旅生活的艰难;“龙门阁上”(当指大散关古道上的关隘)马帮驮队在夜色中接踵前行的吆喝声,影射出备战的紧张气氛。颔联写由嘉陵江水道蹍转进入故道陆路的情形:“乱山”起伏,“古驿”相连,崎岖古道,一波“三折”,山中“孤城”竟如“小市”,从一个侧面衬托出了“孤城”两当暂时的平静。颈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虽然到了“晚岁”,仍心系国事,“犹思”“鞍马”,不忘抗金复国大业。遗憾的是当时自已只想着英勇杀敌,精忠报国,“哪信”人到暮年会回乡“耕桑”送老。尾联写作者此时的伤感,呼应首联所展现的备战时情景:只见架上杀敌用的“绿沉”枪和院中练功用的“金锁”子,都落满了岁月的尘埃;夜来难眠,踯躅院中,纷纷大雪中“寒灯”朦胧,诗人孤怀悲怆,老泪纵横……在痛吟苦咏中,一个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志士形象跃然纸上。

   在南宋抗金的艰苦岁月中,陆游还曾有幸和成州(今成县)结缘,与时任督统制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的大将吴挺不期而遇,并成为知音。

   一天,陆游去参加吴挺在成州举行的私宴,为增添欢乐气氛,吴挺提议每人即席赋诗。陆游撩衣捉笔,一挥而就:

参谋健笔落纵横,太尉清樽赏快晴。

文雅风流虽可爱,关中遗虏要人平。

   此诗以赞美参谋高子长的笔法和都统制吴挺饮酒赏天的潇洒风度开头,接着语气一转,说你们这些风流人物虽是可爱的,但是不要忘记收复失地、拯救百姓的神圣职责。这首文情并茂的七言绝句,成为爱国诗人陆游在陇南大地上留下的又一著名诗篇。

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若侵联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