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挺好》: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吗?

 宛若1jrloorjg5 2019-03-22

by 阿谷君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热播剧《都挺好》,朋友也建议我去看,但我始终没有勇气点开,主要是怕自己生气。

电视剧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一个多儿女家庭复杂的情感纠葛。

女主从小备受家庭不公平待遇,和两个哥哥比起来,成绩再优秀的她都无法获得母亲的疼爱,甚至分一点点资源的资格都没有。

她什么都没做错,就因她是个女孩。

长大之后的女主带着小时候的情感创伤再度回归家庭,即便远比哥哥们成功,她仍然无法获得家庭的和解。

困于挣扎、抗争与妥协的斗争中,女主不得不完成一段自我寻找和救赎之路。

这部剧播出之后,原生家庭的话题再度引爆舆论焦点,观众一边哀叹女主命运的同时,也再一次审视了父母的种种“罪行”。

原生家庭之罪

尽管原生家庭论在主流心理学界仍然备受争议,但近年来对它的讨论只增不减,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原生家庭理论。

有一位著名心理咨询师曾登上一个节目,主持人问他:“是不是我们长大以后所有的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都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有那么严重吗?”

他非常笃定地说:“很严重。”

弗洛伊德

这一理论可以追溯都最早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学说,他认为成人的人格缺陷往往来自于童年不愉快的经历。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成年后的人格缺陷,都来自于童年的创伤。

这种缺陷往往表现为一个人的不自信、没有安全感、讨好型人格、面对幸福胆怯恐惧。

《奇葩说》有一个辩手曾在看完《狗十三》后发布一条视频。

视频中,他在回忆童年时显得弱小而无助,他说,如今的自己之所以如此敏感,正是因为父亲的行为无法预测,他不知道下一秒父亲会夸他还是打他。

童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成长部分,而这个成长部分的一切都来自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在无形中塑造了一个人的内在,那是在生命之初就已经填充的情感基调。

  • 如果没有一个无拘无束、潇洒自由的童年,沈复不可能写出《闲情记趣》;

  • 如果张爱玲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她就不会一生都挣扎在童年的不幸回忆当中;

  • 海明威曾经讲过,童年的不幸是作家的摇篮,莫言却说,给我一个幸福的童年,我宁愿不要当作家。

快乐的童年会成为一个人后半生的明灯,痛苦的童年则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就像《都挺好》中,已经功成名就的女主在事业中叱咤风云,可当她再次踏进原生家庭那道门槛时,过去的场景一幕幕闪回,仿佛就在昨天。

母亲用轻视的眼神看着她,即便她常常试图模糊这段记忆,最终发现一切都是徒劳。

儿时的痛苦记忆已经根植于她的内心,成为她人格的一部分,常常会想起,常常将她打回原形。

“父母皆祸害”

我们常说家是温暖的港湾,那是对于有幸福家庭的人而言,生于不幸的家庭,家就是深渊。

去年,一条“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

文中留美硕士王猛从小成绩优异,硕士读的是美国前50名的高校,但这个“别人家的孩子”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6年拉黑父母所有联系方式。

他控诉父母从小操控他的生活,使得他成为一个不自信、内向敏感、社交能力差的人。

王猛从小到大,从衣食住行到行为处事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否则就没有好果子吃,这让王猛的身心备受摧残。

苏珊·福沃德写过一本名为《原生家庭》的书,书中她介绍了7种不同的有毒家庭行为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

虐待型:身体虐待、言语虐待、性虐待

缺位型:父母不称职、酗酒型

过度型:操控型、“永远正确”型

王猛显然属于第三种,父母过度操控他的人生,他的父母是真的不爱他吗,当然爱,只是其中掺杂太多自私的成分。

中国的父母似乎还没学会如何做好父母,不是过度操控儿女的人生,就是将管教化为虐待。

几十年前,不打不成器还被父母奉为教育法典,把体罚视作理所当然。

现在,体罚已经普遍被视为一种身体虐待,也许还有父母会认为打骂教育没错,甚至他们还可以细数各种成功案例。

殊不知不正当教育行为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家庭隐患。

2008年,豆瓣曾有一个叫做“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名字因取自畅销书《自杀俱乐部》中少女杰丝的一句台词而变得具有象征意义。

群组成员都是受过原生家庭之伤的人,他们在群组里细数父母的各种罪行,以求得相互解脱,群组宣言如此写道:

“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

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当时原生家庭这个感念还未普及,公然斥责父母更是被视为大逆不道,十年后,小组被雪藏,群组成员也四散分离。

不知道多年后,他们是否还和当初一样对父母怀恨在心。他们是否仍然活在痛苦之中,或者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十年后的今天,父母皆祸害的言论不再显得大逆不道,甚至渐渐被人接受。

但反过来想,把一切罪行推向父母,是否矫枉过正,父母真的十恶不赦吗?

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

美国精神病学会编辑的《精神疾病与诊断手册》钦点的和家庭有关的创伤性经历是这样的:

被威胁或实际的躯体攻击(如儿童虐待)和性暴力(儿童可包括与发育不匹配的性经历)——想必大多数人的父母没有坏到这种程度。

那么,如果你出生在一个不富裕、不受父母重视、或者有控制欲很强的父母的家庭,就不配获得幸福的人生吗?

人生的失败不应归罪于父母

一份被广泛使用的儿童虐待量表将儿童虐待分为了五类,包括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等。

在实际生活中,情感忽视更为常见一些,但相比于前四种经历,它对于人格的负面影响并没有那么高。

所以在人格方面,无需感到悲观,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束缚你展翅翱翔的枷锁。

很多人说《被嫌弃的松子一生》的人生悲剧始于父亲对她的情感忽视,但如果松子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人真心对她的人,是否也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所以很难说,松子悲剧式的结局到底是源于父亲的忽视,作家爱人的自杀,作家对手的背叛,还是阿龙的抛弃。

艾里克森经典心理学发展理论曾提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

他认为,每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节点就需要完成某种心理的跨越才能更好的进入下一个年龄阶段。

这一理论中他提出,学前期(4岁-7岁)主要任务是克服内疚感;青年期(12岁-18岁)体验忠诚;成年早期(18岁-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所以,你的种种人格缺陷并不一定都来自原生家庭。

如果你是一个敏感、胆怯而自卑的人,你在前二十多年的生命中,可能在不同时期,经历过多次影响你人格发展的重大事件:

10岁时,喜怒无常的父亲让你感到非常痛苦;14岁时,你在初中班上没有多少朋友,你感到孤独和无助;17岁时,初恋男友的背叛,可能让你一度陷入抑郁。

父母也非完美,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许有问题,但孩子也要学会自我成长。

完成自我成长,才能摆脱挫败感,其实发现自己的人格缺陷,就已经治愈了一半。

就像《都挺好》中的女主,即便拥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和少年,也不能阻挡她通过对自身的救赎和对原生家庭的抗争获得后半生的幸福。

就像毛姆的小说《面纱》中的凯蒂,当发现成长的一切都是母亲一手造成的,她感觉到:

所有的精神羁绊统统地见鬼去了,留下的只有一个自由奔放的灵魂。有了自由,她也就有了无畏地面对未来的勇气。

《小偷家族》里的信代感慨说:“家人还是能选比较好。”

我想说:虽然我们无法选择家庭,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