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歌咏馆陶古城的诗

 司敬雪书院 2019-03-22
王安石像
政治家王安石

今天山东冠县西部的卫运河边有两座馆陶古城,据馆陶县志记载,西汉初年设立馆陶县,治在冠县东古城,到隋大业二年(606年)县城迁于北馆陶。他们在历史上都曾是馆陶县城所在地,也都被称为馆陶,人们现在还有意的分别称他们南馆陶(冠县东古城)、北馆陶。唐代772年改名永济县,遂复置馆陶县,于宋代963年改名永济县,直到1072年降为镇并入馆陶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出使和伴送辽国时,曾路过这里,并留下了诗篇。

伴送辽使“发馆陶”

契丹人是公元3—12世纪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辽朝(907—1125年),与历史上的五代、北宋共始终,并且战火不断。但是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与辽自澶渊之盟始,至1122年(宋徽宗宣和四年,辽天祚帝保大二年)因宋、金相约夹攻辽而败盟止,共和平相持了118年。其间,双方每年互派使臣,通聘礼问,轺车不绝。王安石曾充任送伴使,有《伴送北朝人使诗序》为证。

中京是辽最大的陪都,其地理位置与中原地相近,辽中京建成后,北宋与契丹互派使臣,形成了文化的大交流,尤其是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大融合。《伴使之选派》云:“邻使及境,例遣人相接,是为接伴使;至都,另易人相伴,是为馆伴使;回程,复派人相送,是为送伴使。使皆有副,而接伴往往即充送伴。此则两朝皆无差异。”“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元月,王安石曾担任送伴使,伴送契丹使者由京师至边界,写有《伴送北朝人使诗》18首。

其中,诗人在《发馆陶》中写道:

促辔数残更,似闻鸡一鸣。

春风马上梦,沙路月中行。

笳豉远多思,衣裘寒时轻。

稍知田父稔,灯火闻柴荆。

宋时馆陶在大名之北35公里,今属山东冠县,诗中有“春风马上梦”、“衣裘寒始轻”句,点明时已立春,严寒稍减。

《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刘乃昌、高洪奎著)《白沟行》诗下注:“嘉祐五年(1060年)春天,王安石任度支判官,朝廷派他伴送辽国贺正旦使回国,他从汴京出发,经澶州、馆陶、永济、临清、贝川(按,当为贝州),至涿州边界,然后还京。在出使往返途中,王安石写了四十来篇诗。”《王安石诗文选评》(作者高克勤)《永济道中寄诸舅弟》和《涿州》的解说:“嘉祐五年(1060)春,王安石奉命伴送辽国贺正旦使回国……经过十八天的旅程,最后到达当时宋与辽的分界地涿州,然后还京。在出使往返途中,王安石写了三四十首诗,后来还将其编为《伴送北朝人使诗》。”“王安石使辽,行至涿州而还。这首七绝就是他至涿州时所作。”

“永济道”中使辽帮

王安石的使辽,史无明载。但在《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中,又确有不少使辽的诗作,前人对此也作了肯定。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四月宋英宗驾崩,王安石曾于国丧期间担任国信使出使辽朝。嘉祐八年暮春国丧期间派出的国信使。如前所述,八年三月二十九仁宗崩,四月初一英宗即位,初二遣王道恭告哀于契丹,初四遣韩贽等告即位于契丹。告即位须分别遣正副使告契丹国母和国主,这里应该还有一正二副信使缺载,聂崇岐先生据《龙学始末》考祖无择为是年告即位于契丹国母的信使,那么王安石便不会是这次与韩贽同列的正使了。但是,按照国丧遣使的惯例,尚应有致契丹国母和国主遗留物的国信使,正如《宋史丛考·宋辽交聘考》中《遗留物》所云:“国遭新丧,在位之君必以大行帝后所用衣饰什物,致馈邻邦帝后,是为遗留物。”而《宋史》等并未明载何人为遗留使副,这样便可以判断王安石即是其中的一位正使。他写了《奉使诗录》多首,真实地记录了这次出使的全过程。宋代馆陶县开挖永济渠于963年复置永济县,馆陶在大名府北35公里,过了馆陶古城,东北边20公里便是永济县(今冠县北馆陶)。《永济道中寄诸舅弟》:

北宋时期的馆陶和永济城

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

似闻空舍鸟乌乐,更觉荒陂人马劳。

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只萧骚。

辛夷树下乌塘尾,把手何时得汝曹。

诗人晚上自馆陶出发连夜北行,太阳升起后已过了永济。纵穿馆陶的永济渠地处宋代永济、临清交界,因隋炀帝曾御舟水上而被称为御河,是人在《次御河寄城北会上诸友》写到:

客路花时只搅心,行逢御水半晴阴。

背城野色云边尽,隔屋春声树外深。

香草已堪回步履,午风聊复散衣襟。

忆君载酒相追处,红萼青跗定满杯。

诗中所写,正是暮春时节落花缤纷、暖意渐浓之时,诗人春意盎然兴致北上的欢快心情跃然纸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