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他不是公司法人、董事长、股份持有人,那么他如何控制这公司?

 外山 2019-03-22

公司的运作很复杂,尤其是那些人数众多的大公司。

实际控制一家公司,最核心的是控制这家公司的经营,包括未来的战略目标、投资方向等,背后的核心就是谁在真正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

所以,这个问题也有意义,能从中了解公司的权力结构以及基本的运作逻辑。下面就我所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公司的权力结构

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1、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结构,理论上说有权决定公司所有事宜。当然,也不会有公司那么闲,大事小事都上股东大会。

2、股东大会提名董事,最后选举产生董事会。公司法要求股份有限公司最少有3名董事,具体人数是公司章程决定。董事会是代表股东大会行使权力的结构,代表股东利益。

3、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董事长代表董事会行使公司日常管理权力,是公司实际的大领导,代表董事会的意思管理公司,董事长可以召开董事会。也有董事长放权,只有大事才参谋 ,日常经营全权归总经理负责,比如以前万科的王石,有时间“游山玩水吃做红烧肉”,“狼来了才出现”。

4、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罢免,一般由董事长提名。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实际经营事务,日常向董事长汇报。想抓权的董事长也可能会兼任总经理。

5、法人代表是一定特定场合代表公司法人签字的人,在公司合同文件上,法人代表签字和公司合同章有同等效力,一般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

特殊场景下的公司控制权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情形。楼主说的其实是一些特殊的场景,不是法人代表,也不是董事,更不是名义上的股东,还能控制公司。这需要一些特殊的设计,大概有这样一些场景:

1、公司实际的出资人,通过委托人代持公司股权。

实际出资人A与名义出资人B之间签订有委托持股协议。B是公司名义上的股东,参与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行使公司控制权利,但B所做的一切完全是按照实际出资人A的意愿。也就是说A通过B间接实际控制了公司。

这种模式在各国都有,让实际出资人不出现在公司股东名单中。

2、将公司托管给另一家公司。

这种情况常常会出现在收购前的过渡期。比如A公司因为资金问题出现经营困难,A公司股东准备将公司股权转让给B公司,但因为股权转让需要时间,但A公司又急需资金。那么, A公司就可能跟B公司签订托管协议,A公司的经营完全由B公司负责,直到完成股权转让。这也相当于提前把公司控制权交给了不是股东的B公司。

3、大型央企下的代管。

这个也很好理解。假如,A公司在股权架构上本来是归中石油的,但A公司的业务跟中石化更接近,A公司的控股单位就直接把A公司划归中石化去管。只是在股权关系上还属于中石油。通常是为了同类业务降低管理成本,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在管理结构上做调整。

以上,看看朋友们再有没有补充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