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碧薇写了自己的回忆录上部叫《我和悲鸿》,下部叫《我和道藩》

 秋鹄书屋 2019-03-22



民国时期,西方现代思想大规模传入中国,婚恋自由也在一些开放城市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生活方式。 1895年出生的徐悲鸿和1898年出生的蒋碧薇就成了这一潮流的尝鲜者,他们一见钟情,郎才女貌,相互倾慕。1917年,两人双双约定好私奔去了日本,开始了同居生活。

生米做成了熟饭,双方的家庭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两个人开始过上了新婚燕尔的幸福生活,当然他们一直都只是同居,并没有办理结婚手续。第二年,两人一起回国,徐悲鸿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和绘画工作。徐悲鸿曾为了给蒋碧薇买一件价值不菲的风衣而卖掉自己最得意的画作,赚取一千元,连夜赶到南京去买回来。蒋碧薇也曾经放下小姐身段做女工来补贴家用,伺候徐悲鸿的起居。

1919年,他们又一起到法国去学习绘画。刚到巴黎,徐悲鸿没有名望和地位,只能一边努力参加各种聚会和学习,一边努力绘画来赚取生活费来补贴家用。这就让人生地不熟的蒋碧薇备感冷落,两个人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痕。

这时同为留学生的张道藩趁虚而入,他对青春美丽动人的美少妇蒋碧薇一见钟情。而蒋碧薇却只把他当成了男闺蜜和备胎,两个人平时也有会面,更多是以书信来往。她感觉徐悲鸿可能对绘画之爱超过了对自己的爱,远在异国他乡情的孤苦又只能向张道藩诉说。



张道藩却误以为这是爱的表达,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用书信向蒋碧薇表达了心中的爱意。这次的蒋碧薇十分感动,然而也只能十动然拒,毕竟此时她心中只有徐悲鸿。失望之下的张道藩和一名名叫素珊的法国姑娘结了婚,这一三角恋暂告一段落。

蒋碧薇身上有富家小姐的彪悍和自尊,再加上徐悲鸿在法国期间沉迷在艺术当中,导致她在巴黎举目无亲心中非常苦闷,只能靠频繁参加社交活动来打发日子。

1934年当两个人回到国内后,价值观上的差异让他们越走越远。蒋碧薇不懂艺术,她对徐悲鸿执着的艺术情结不理解,不愿意过没有钱花的日子。

在这时,结了婚的备胎张道藩仍然是蒋碧薇的密友,两个人往来甚密。这时的西北红油了,身边温婉恬静的女弟子孙多慈。蒋碧薇一怒之下,把孙多慈赠送南京公馆的百棵枫树苗被砍掉了。



在家人的逼迫下,孙多慈嫁给了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蒋碧薇在张道藩的劝说下,也结束了多年和徐悲鸿的同居生活,成为了张道藩的情人。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徐悲鸿为抗战四处奔走。蒋碧薇跟着张道藩去了重庆,张道藩让她选择自己的道路,结婚或者保存自由同居。对婚姻失去了希望的蒋碧薇队名很不在乎,刚看重的是两个人的感情,就选择了只同居不结婚。

1949年,张道藩带着蒋碧薇去了台湾,两个人公开同居。他把自己的妻子儿女送到了澳大利亚,素珊也曾经写信给蒋碧薇,让他理解自己家人的心情。曾经痛恨第三者的蒋碧薇最终也成了第三者,她永远属于那个爱情至上的富家小姐。

蒋碧薇自身的性格,导致她和张道藩也没有能够走到最后,原因和徐悲鸿相处时差不多。多年以后,张道藩依然能够想起素珊的好,两个人就复婚了。在这么些年时间里曾经和张道藩写过2000多封书信的蒋碧薇黯然退出。

在多年之后,徐悲鸿和张道藩都死去了。孤苦无依的蒋碧薇写了自己的回忆录,上部叫《我和悲鸿》,下部叫《我和道藩》。在书中她描写了自己在这两段同居生活中的感受,描写了他对爱情飞蛾扑火似的追求。最后她总结道:“用不尽的血泪,无穷的痛苦,罔顾一切,甘冒不韪,来使愿望达成,这证实了真实的人性,尊贵的爱情是具有无比力量的”。这也许是她一生中内心的真实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