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出逃无望,走投无路之下自缢于煤山,死时仅有太监王承恩相伴。与此同时,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范景文已三日不食,向紫禁城三跪九拜后自缢;户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倪元璐整理衣冠拜阙,北谢天子,南谢母恩,携全家十三口共赴国难;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义渠、锦衣卫都指挥使王国兴、指挥同知李若珪等千余官员家眷或自缢、或投井、或自焚,俱随崇祯而去。 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在亡国时有如此之多的殉节大臣,清人颜元有诗: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明朝士人或许能力不足,平日里只知贪赃枉法、袖手论道,临危时也足见其忠义之心。就在诸位大臣殉节时,内阁首辅魏藻德仍安居于府中,他坚信李自成不会忘记他这个百官之首,定然会加以重用,以收天下士人之心。 3月23日,建极殿午门外黑压压地站着一大片前明降官,站在最前列的是内阁首辅魏藻德、大学士陈演、兵部尚书张缙彦,当日力阻崇祯迁都的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也在其列,只是崇祯做到了君王死社稷,身为臣子的光时亨却投降了。还有国丈周奎、英国公张世泽、成国公朱纯臣等宗室勋贵,都在眼巴巴地等着新朝皇帝的封赏。 李自成升朝,百官进殿三跪九叩,山呼万岁,然后站在一旁等待自己的命运。李自成依照名册依次点名。当点到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魏藻德时,魏藻德正服出列,向李自成献上早就准备好的谀词。李自成大为不满,问道:“汝既受皇帝重用,应当为社稷而死,为何苟且偷生?”魏藻德答道:“方求效用,那敢死?”李自成再问:“身为内阁大臣,何以乱国至此?”魏藻德答:“先帝无道,遂至于此。” 李自成虽然是驿卒出身,却也是敬服忠臣孝子的,这个答案令他非常不满意。魏藻德是崇祯十三年进士,崇祯在文华殿召见四十八名进士时问道:“今日内外交讧,何以报仇雪耻?”魏藻德才思敏捷,立即答道:“使大小诸臣,皆知所耻,则功业自建。”这个近乎废话的答案,引起了崇祯的注意。魏藻德又将崇祯十一年守通州之功揽到自己身上。崇祯大喜,将其擢为殿试第一,当场被授为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崇祯对这位有血性又机智过人的新科状元视为栋梁之才,多次对其超擢录用。魏藻德打破了大明史上最快升官记录,一年为大学士,两年升任兵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不到三年便高居内阁首辅。然而,崇祯寄予厚望的这位内阁首辅,绝对是明朝史最菜的首辅。李自成逼近北京城,崇祯向他问计,魏藻德把屁股撅得老高,趴在地上一言不发,气得崇祯当场踢翻龙椅。城破前一个月,崇祯号召众位大臣捐银,魏藻德推脱半晌,捐出巨款五百两白银。 显然,魏藻德早就做好了打算,不会为崇祯卖命的,这一年他才三十九岁,正值壮年,大有可为。然而,李自成却不给他这个机会。此时的李自成根本不缺投效者,缺的是银子,手下百万大军需要犒赏,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需要拉拢,明朝众多降兵降将需要安抚,这些都是需要银子的。李自成进宫后仅搜到不足三十万两白银,还是大臣们捐的,远远不够他所需。 朝会开完,李自成宣布三品以上官员一律不用,当场被刘宗敏打入大牢。次日,轰轰烈烈的拷银助饷运动开始了,魏藻德受尽酷刑,散尽家财也未能换来一命,惨遭夹脑而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