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曰以脉主病之妄:脉诊为诊断方法之一,古人隶于四诊之末,以切脉识病为下工。故脉诊之旨,在验病体之虚实,所患之浅深,病势之进退,预后之良恶,气与血之强弱而已,过此以往,非诊脉所得知也。乃怪诞不经之徒,既妄信脏腑配当六部之说,复谬执以脉主病之谈,某部见某脉即属某病,大言炎炎,凿孔栽须。尤荒谬者,且凭脉以断人之死期,孕之男女,富贵贫贱,几皆以三指决之,如彭用光之流,真十死无赦者。此余所以不能不辨也。 以脉主病之说,创于《内经》,而大张于王叔和氏,如曰:“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关上脉紧而滑者虺?动”,“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均见王氏脉经), 仅凭三指而断之,其可笑如是。夫脉为桡骨动脉之浅层,为各动脉中之一种,据此以候气血之盛衰,疾病之进退,如是而已。若桡骨动脉可以分部而断疾病,则颞颥 动脉、足动脉皆能博动,将亦凭之以断病乎?盖病有千百,脉不过20余种,以20余种之脉,而欲主断千百种之病,其无当于理一也。病情改变,脉亦改变。如下利洞泄,故多尺微之脉。然在下利之初,则尺实、尺洪、尺弦皆可有之,而下利以后则尺伏、尺沉、尺滑、尺绝亦可见之。是尺微固不可概断下利矣。又如劳瘵咳血诚多弦数之脉,然劳瘵之初,浮数、浮洪、洪弦等脉皆常见之,而劳瘵之极,每见洪大、细小、促急之脉,是弦数固不能概断劳瘵矣,其无当于理二也。且生人构造不同,禀赋不同,其应于脉也,亦常因之而不同。有终身脉至沉细者,有甚洪滑者,已现结脉而始终不害健康者,有寸口不应指而强壮如常者,以脉断病无当于理三也。总之,诊断疾病应以各项见证参以切脉而断之,不能仅凭三指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前人固明示吾辈以正法矣。 三曰脉象分类迷惑:前人脉说纷乱异常,而尤令人不知适从者,莫如脉象之分类。《内经》以十二经脉左右相同,合之阳跷、阴跷、督脉、任脉为二十八脉,实则二十四脉耳。高阳生以七表、八里、九道分为二十四脉。朱肱取七表、八里合结、促、代为二十一脉。陈无择分为二十四脉(与高阳生种名不同),滑寿分为二十六脉。李时珍分为二十四脉。李中梓分为二十九脉。章潢分为十五脉。陈修园分八脉。柯琴以阴阳分为十脉。张景岳分为十六脉。张石顽以对峙立论,分为三十二脉。以三指按切之同,而脉状如此歧异,岂非怪事。所以然者,以前人不明脉之真象耳。 夫脉分浮沉,所以显脉压之高低也;脉分迟数,所以明脉搏之至数也;脉分紧软,所以示脉管之弛张也。脉分滑涩,所以见脉波(血行)之通塞也;脉分结代,所以知心房之病变也。脉状多种,无不在此五纲中。依此五纲而分别隶属之,则一切惑乱之说可清矣。 故脉之状脉压高者,曰浮、洪、革、动,四者程度之差;状脉压低者,曰沉、微、牢、伏、四者程度之差,共计八脉,皆以浮沉为纲而分别脉压之高低者也。脉之状脉搏多者,曰数(六至)、曰疾(七至以上),脉搏少者曰迟(三至)、曰缓(不及四至),共计四脉,皆以迟数为纲而计数脉搏多少也。脉之状脉管神经亢进者,曰紧曰弦,状脉管神经衰退者,曰软曰弱,共计四脉,皆以分析脉管神经之弛张也。脉之状脉波(即血行)流畅有余者,曰滑曰实曰长,状脉波不畅不足者,曰涩曰虚曰短,共计六脉,皆以滑涩为纲,以辨血行之畅阻也。心房衰弱或瓣膜启闭不全,则血液喷射于桡骨动脉者时有间歇,曰促曰结曰代,皆间歇脉也,曰散则心动濒于停息之象也。共计四脉,皆主候心脏者也。以上总计二十六脉,一切脉状可以尽之。又有怪脉(亦称绝脉),所谓屋漏、雀啄、解索、釜沸等者,为心动将息时之搏动现象。阳跷、阴跷、督脉、任脉,为依稀仿佛莫可指究,纯为虚构不可信也。 按: 脉之搏动原于心房(内经称之“脉者心之府也,血之荣也”,以心主血正此义),脉状变化系于神经(古人以神经名气),故凡浅层动脉,无不可按。人迎(颞颥动 脉)、趺阳(足跗动脉)、巨里(即心尖)、脐部(腹动脉),古人每按诊之,非独寸口脉(即桡骨动脉)也。惟寸口脉为动脉之最浅层,按之最明晰耳。既知寸口脉为诸动脉之一支,其变化与诸动脉相等,不但脏腑配当十二经脉之说可以废,即以左人迎而右气口之说亦可废。不仅以左右分气血之说可以废,即以左右分男女、分阴阳之说亦无不可废者。知夫此,而方足以诠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