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9——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二)

 谷秀稻香 2014-07-13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9——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二)

作者/胡希恕; 编辑/锄云青衿

 

写在前面的话:

2011年初,《胡希恕讲仲景脉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著该书的作者段治钧老师曾“亲聆胡老教诲七八年,结缘有兹十八载”,在整理胡老的遗作中发现《脉学概说》一篇,也是胡老生前未曾发表的,“和《辨证施治概论(要)》一样,同样是胡老研究仲景原著的一篇力作”。在研究胡老关于脉诊论述的诸多文献中,本篇可以说是最早的蓝本!

篇中导读为编者所加,特此说明。


正文:

四、诊脉

导读:1.诊脉取象的方法。

注意:中医所谓任一脉象,都是属于脉的个别内容的消长反映。

2.脉象及有关诊查的内容:

–脉动、脉体与血行

–二十种单一脉象与六种微甚脉和兼象脉


诊脉指诊查脉象而言。寸口动脉虽只是寸许长一条血管,但在中医看来,却是极其复杂而多变的一个应病机关。诊脉也并非信手抚按脉管,而是有其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兹概要介绍如下:

(一) 诊脉取象的方法

如前所述,浮、沉、数、迟、实、虚、大、细、滑、涩等极其繁复的脉象,只是若干不同的抽象概念,如何能令其一一明辨于指下?未尝研究过中医学的人士,大都不免有此疑问。其实凡脉之为象,均有其取象的基础内容。例如浮沉为象是取之于脉动位置的浅深;数迟为象是取之于一定时间内脉动至数的多少。虽浮、沉、数、迟等象名失之空虚而难知寻,但位置、至数等内容,确有实际之可查。其他如脉的实虚,乃关于脉动力量的盛衰;脉的大细,乃关于脉管广度的宽窄;脉的滑涩,乃关于脉内血行的畅滞等。由此可知中医所谓任一脉象,都是属于脉的个别内容的消长反映,那么依照脉象的内容,以按寻其消长情况,又何难之有呢?

以上只是有关诊脉取象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若认为如此便可毫无遗憾地达成诊脉取象的目的,那又未免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因为虽知以脉动的浅深以诊脉的浮沉,但是医者心中不先有个不浮不沉的标准,是难以辨出或浮或沉的脉象的。同理以推,医者心中必须先有不数不迟、不实不虚、不大不细等诸多的标准,才可以辨出或数或迟、或实或虚、或大或细等诸多的脉象。此所谓不浮、不沉、不数、不迟等标准脉象,是属于健康无病人的正常脉应,即中医之平脉。

谓之平者,即平正无偏,以证病脉之太过与不及之意。欲求诊脉取象的正确,势必于平脉有足够的体验才行。不过此事亦非容易,因同是健康无病的人,老壮儿童脉即有差,男女肥瘦脉亦互异,况且春夏升发脉常有余,秋冬收藏脉恒不足。故有老壮儿童的平脉,有男女肥瘦的平脉,还有四时不同的平脉等。为了丰富我们对于平脉的标准知识,就必须于多种多样的人体上做长时间的不断的练习,才能达到心中有数指下明了的程度。此为练习脉诊必须要做的首要功夫。

由以上的简单介绍,对于诊脉取象的方法,当有了个概要的体认,至于所有的脉象及其有关诊查的内容,以上所举自然不够全面,为节省文辞,列表如下以代说明(表l):

表1 脉象及有关诊查的内容

脉诊的取象内容

平脉

病脉

太过

不及

有关脉动的诊查:




1.脉动的浅深

不浮不沉

2.脉动的速率

不数不迟

3.脉动的力量

不实不虚

4.脉动的节律

不动不结


不促不代

有关脉体的诊查:




1.脉管的长度

不长不短

2.脉管的广度

不大不细

3.脉体的约束性能

不紧不缓

4.脉管的绷直性能

不弦不弱

有关血行的诊查:




血行的利滞

不滑不涩

观上表可知,中医诊脉是分三个方面共九项内容,而个别地与平脉进行比较取象。表中的二十种单象脉,即依此法而诊取。

病脉是平脉的差象,故不论太过与不及,均当有微甚程度的区分,如浮脉有微浮、甚浮,沉脉有微沉、甚沉等。在习惯上亦有为此类脉另立专称者,如数之甚者称为疾(急)脉,沉之甚者称为伏脉。

另外脉来所现也有非单纯一象者,而是两种或多种单象脉同时出现,如脉大而实;或细而虚;或浮、大而涩;或浮、大、涩而弦等。在习惯上亦有为此类脉另立专称者,如洪脉、微脉、芤脉、革脉等。还有更多的兼象脉并未立专称,而临证则随时可见。见表2。

以上提的共计二十六种脉,多数为单象脉,也有另立了专称的微甚脉和兼象脉,皆为临床习用之脉名,我们可称之为基本脉象。

表2微甚脉和兼象脉

名称

微或甚

兼象

太过或不及

疾(急)

数之甚


太过

沉之甚


不及


大而实

太过


细而虚

不及


浮大(虚)涩

不及


芤而弦

不及

(二) 三部九候的诊法

三部九候,即辨脉之则。关于三部九候,有《内经》和《难经》二法。《内经》讲求遍诊法,而《难经》独取寸口。前法不行已久,于此不加讨论,今只就后者加以说明。

寸口脉即今之桡骨动脉,诊时可以中指端向掌后高骨动脉处按之,即为关位,然后再下食指与无名指,前指所按即寸位,后指所按即尺位。因人的高矮不同,故下指亦有疏密。把脉体分而为三,寸、关、尺谓为脉之三部。

诊查脉象时,轻下其指以候之(即浮脉诊取之指力),谓为浮取;重下其指以候之(即沉脉诊取之指力),谓为沉取;不轻不重以候之(即平脉诊取之指力),谓为中取。浮、中、沉谓为脉之三候。每部各有浮中沉之三候,三而三之为九,故谓为三部九候。

诊脉之所以要讲三部九候者,以脉之应于病,常以部位和为候的不同而异其形象。例如寸脉浮而尺脉弱,即属于部位之不同象;又如脉浮虚而沉涩,即属于为候的不同象。这种部位不同象或为候不同象的脉象,可称之为复合脉,似此为例甚多,无须一一列举。

可见,虽知诊脉取象之道,但如不按三部九候之法求之,则不足以知全部的脉象,必须两者结合为用,才可以尽诊脉的能事。

诊脉时,要分别就脉动、脉体、血行各方面的内容逐一细审,尤其初学者,更应专心于一,不得二用。例如诊查脉动位置的深浅时,不要旁及次数的多少;诊查脉动次数的多少时,亦不要旁及力量的强弱等。要这样依次推敲,一一默记。当然,熟能生巧,已有多年经验的中医,指下非常敏感,异象所在,伸手可得,但此非一朝一夕之功,都从锻炼中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