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冯世纶经方医话》---经方的脉诊

 经方人生 2023-04-08 发布于四川

在学习班上老师有提及脉诊,但没有很好的掌握其内涵及精髓。今翻开《冯世纶经方医话》有详细的路径记载,因此记录学习心得。

经方、《伤寒论》的脉诊独具特色,是因其不同于其他辩证论治体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的第一条:“夫脉当取太过不及”是经方脉诊的大眼目。

脉诊是症状反应之一,为患病人体有异于健康的一种反应,而脉象尤甚。凡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生死缓急扥,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辩证论治中,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此脉诊成为学习的必修课之一。

但历来脉诊书少有深究脉象的根源,而只就象论象,令人迷惑。其实脉象并不难知,对于其生成源头,心中有数,指下寻按,自会明了。

经方、《伤寒论》把疾病的脉象分太过和不及两大类。

一、平脉和病脉

《伤寒论》把无病健康的脉象称为平脉。平即为平正无偏颇,故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名之以象,即为病脉如浮沉迟数大细等均为病脉之象名。

脉象有两大类:太过与不及。太过者,较平脉为太过也,如浮数滑大等;不及者,较平脉为不及也,如沉迟细涩等。

脉象的三个方面:

脉来自脉动方面者:如数迟;

脉有来自脉体方面者:如大细;

脉有来自血行方面者:如滑、涩等

脉动、脉体、血行及脉象的三个当面,与上述之脉象的两大类别(太过与不及),合之为脉象生成的根源。

1、基本脉象:

(1)来自脉动方面的脉象

浮与沉:来自脉动的浅深。浮为太过,沉为不及。

数与迟:来自脉动次数的多少。数为太过,迟为不及。

实与虚:来自脉动的力量,实为太过,虚为不及。

结与代:来自脉动的间歇。平脉永续无间,故结代均为不及。

动和促:平脉来去安静,三部匀调,故动促均属于太过。

(2)来自脉体方面的脉象:

长和短:来自脉体的长度。长属于太过,短属于不及。

大和细:来自脉体的宽度:大属于太过,细属于不及。

紧和缓:来自脉体横的强度:紧属于太过缓属于不及。

(3)来自血行方面的脉象

滑和涩:来自血行的利滞。寻按脉内血行,若较平时应指滑利者为滑,反之,若较平脉应指涩滞者为涩。滑为太过,涩为不及。

2、复合脉(兼脉)

在临床中,常常数脉同时出现如脉浮而数,脉沉而迟,脉浮数而大,脉沉而细等。另外兼象脉另立专名者:如洪(大而实)、微(细而虚)、芤(浮大中空)、革(芤而复弦)。

另外有微甚脉。等程度上的不同如微浮,甚浮等,也有微甚脉另立专名者,如急脉、伏脉等。

二、诊脉方法

欲求诊脉的正确,势必先认知平脉的各个方面。必须于多种多样的人群,不断的练习,才能达到心中有数,指下明了的境界,此为学习脉诊的首要功夫。

诊脉时:要分别就脉体、脉动、血行等方面的内容逐一细审,全神贯注,不能一心两用。如诊脉动的浅深时不能旁及次数的多少。诊脉的次数多少时不能旁及位置的浅深。

有多年经验的中医,指下非常敏感,异常所在,伸手可得,但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技巧,都从锻炼中来。所谓孰能生巧。

三、辨脉法

中医诊病,是通过问望闻切四诊来辩证的,不能单凭脉诊来断病。中医是根据脉象的太过或不及,并结合问望闻三诊来分析证的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从而得到正确的辩证。

太过与不及:太过主有余,不及主不足。

一般情况下:

太过主有余者,谓浮数实大滑等一类脉。主阳、热、实等有余之证。

不及脉主不足者,谓沉迟虚细涩等一类脉,主阴、寒、虚等不足之证。

个别情况下:太过脉也有不足之证,不及脉也有主有余之证。

因此必须脉证互参,综合分析,不可偏执一端。仲景书于每一篇首均冠以“脉证并治”字样,即示人以此意,具体论治。

经方、《伤寒论》的脉证是以八纲辩证为纲领,把常见的脉分为太过与不及,使临证者把脉证之见与所见之症合参,很快得出所辩之证。

“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为胡希恕先生研究经方的毕生之作,实践证明,用该篇为指导,可以解读《伤寒论》中的难题,如何为促脉、结脉、代脉及成因与主病,

但需要注意到的是历代注家多以《脉经》解释《伤寒论》的脉象,因《脉经》为脏腑经络辩证的理论体系,是论其因,与经方、《伤寒论》的是不同的理论体系,是论其证,故对脉象的解释当有所不同。应该以经方的脉诊原貌,再读《伤寒论》的脉象就更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