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论仲景趺阳 脉

 阴阳先生林国良 2022-07-06 发布于福建

张越美,张毅,李金田,李娟,刘涛,郭宏明

历史上关于中医学诊脉部位方法主要有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以及仲景三部诊法。而趺阳脉诊作为仲景三部诊法之一,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自序中就已一语中的:“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所谓窥管而已。”由此说明趺阳脉在中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本文就仲景趺阳脉法作一探讨,只当引玉之砖,千虑一得,重在倡导仲景之学,将趺阳脉诊法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1趺阳脉概述

《黄帝内经》三部九候法乃是趺阳脉的理论渊源。《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云:“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下部人,足太阴也⋯⋯人以候脾胃之气。”趺阳脉部位的最早记载见于《灵枢·本输篇》,其言:“胃出于厉兑⋯⋯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素问·评热病论篇》亦云:“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两跗之上脉坚若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医宗金鉴》[1]亦载:“趺阳又名冲阳,在足背上,去陷骨三寸动脉处,是阳明胃经之动脉也。”显而易见,冲阳穴即趺阳脉之所在,它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足背最高处,在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的足背动脉搏动处。另外,不难看出趺阳脉在脾胃病的诊断以及预后吉凶的判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趺阳之常脉,有两种看法。一是趺阳脉当迟而缓。《伤寒论·辨脉法》云:“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笔者认为这里的迟而缓并非病脉之说,成无己[2]有云:“缓为胃脉,迟为脾脉,胃合卫气,脾合营气,二气相合,荣卫流通,阴阳和谐。”经者,常也,所谓从容和缓,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浮不沉。二是趺阳脉当伏,《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趺阳脉当伏。”这里的“伏”,亦有2种观点。以尤在泾为代表的医家认为其是平脉,因趺阳平脉宜沉不宜浮,“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亦云:“趺阳脉候胃,其候脉部位位于足背二骨凹陷处,一般当伏。”以赵以德为代表的医家则认为是病脉,因《伤寒论》已提出“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的看法,因此,趺阳脉常见迟缓之象。而这里的“伏”提示体内有水邪,胃阳被遏,故趺阳脉不出矣。

2趺阳脉的运用

2.1单一脉

2.1.1脉伏

趺阳脉伏多因水湿侵犯脾胃,致脾胃阳气虚弱,无法鼓动脉气所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笔者认为:此处强调胃气虚衰与水气病的形成密切相关。因脾胃相合,脾胃阳虚,运化失权,故“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者,因脾气虚衰,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故水粪杂下,形如鸭溏。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五脏皆禀气于胃,若胃气失和,则受纳、腐熟功能减退,全身气血津液势必匮乏;又脾胃相反相成,胃虚脾亦衰,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故出现周身浮肿。

2.1.2脉数

趺阳脉数一般多为胃热之象,《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云:“趺阳脉数,胃中又热,即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趺阳脉主胃,脉数主热,故“胃中又热”,中焦有热,胃热炽盛,脾亦受伤,不仅会导致受纳腐熟功能亢进,出现消谷善饥,烦渴引饮,而且会耗伤津液致大肠失润出现“大便必坚”,最后津液转输不利,偏渗膀胱,导致小便频数。小便愈数,津液愈耗,虚热愈剧,中消病的形成由此而来[4]。这对后世医家诊断消渴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此为机体中焦素有积热,因胃热亢盛,影响脾阴,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偏渗于膀胱,致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者,因水热互结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导致水气泛溢肌表,有形成水肿之势,故曰“此欲作水”。

2.1.3脉紧

趺阳脉紧多为寒疝腹中痛或瘕证之类的证候,一般由阴寒内盛所致。《金匮方论衍义》[5]云:“论曰趺阳脉当伏者⋯⋯先病者治其本,当先温其疝瘕,治寒救阳,而后行可也。若反下之,是重虚在上之阳,阳虚亦不布化,而成胸满短气也。”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已表明体内有水气,现今反见紧象,紧脉主寒,说明机体内不仅有水邪,而且兼阴寒内盛之象,法当温阳散寒,化气行水。若医者未认识到体内的阴寒之气,而当水邪以下之,可致阳气大伤,腹痛不止。寒邪停聚于肺,肺失宣降,故寒邪上逆,出现胸中胀满,呼吸短促。

2.1.4脉浮

趺阳脉浮主胃虚之证。《伤寒论·辨脉法》云:“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音同噎。与哕情况略同,但哕有声,而无声,张隐庵也曾有“者,微呃无声”之说。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虚则导致胃中不和,浊气上逆,故出现气。趺阳脉浮伤胃,浮极则胃气虚竭。

2.2相兼脉

2.2.1与浮脉相兼的脉象

趺阳脉浮多为胃虚疾患,故与浮脉相兼的脉象以虚证为主。如趺阳脉浮而芤主中土虚衰,荣卫耗伤,四肢失养。《伤寒论·平脉法》云:“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微衰,四属断绝。”趺阳脉浮而滑乃是脾胃素有积热与外感风湿之邪相搏所发的历节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后世医家因此创立“三痹汤。”《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趺阳,胃脉也。胃者,水谷之海也。

今脉浮而涩,结合《伤寒论》第179条和247条,因太阳病误治失治,致病邪入里,耗伤胃家阴液,胃阳失降,故阳气强而上浮导致趺阳脉浮。若小便数,则津液愈损,故趺阳脉涩。浮涩相合,此乃脾为胃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为脾约证。又《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此浮一为脉象虚浮,二为胃气虚浮而不降;此涩一为脉象涩滞不流利,二为脾中津液匮乏。因脾为阴土,以升为健;胃为阳土,以降为顺,故趺阳脉不应涩,脉涩则伤脾;亦不应浮,脉浮则胃虚气逆。脾胃两虚,健运失职,宿谷不化以致形成胃反病[6]。趺阳脉浮而数乃是胃热气盛之证。《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云:“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2.2.2与微脉相兼的脉象

脉微多为阳气虚,故趺阳脉微一般主中阳不足,趺阳脉微而弦则主脾胃虚寒,肝气上逆之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在临床可用此脉象来辅助诊断虚寒性腹满。趺阳脉微而迟乃是脾气虚弱,寒自内生之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名曰气分。”并指出了从寸口、趺阳合诊可知气分病的病机、证候和治疗原则。

2.2.3与紧脉相兼的脉象

紧脉主寒,数脉主热,故趺阳脉紧而数乃是脾中寒湿与胃中热邪相合之象。《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云:“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寒即为满。”胃热脾湿,湿热相互郁结蕴蒸肝胆,而成黄疸,此脉象也可用来辅助诊断黄疸脾胃湿热证。趺阳脉紧而滑主脾寒胃热、邪气盛实之证。《伤寒论·平脉法》曰:“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趺阳脉紧而浮为阴寒内生、阳气外越之象。《伤寒论·平脉法》云:“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趺阳脉微而紧主中焦虚寒。《伤寒论·平脉法》云:“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成无己亦有“中虚且寒,气自短也”之说。趺阳脉大而紧者,大为虚,紧为寒,主虚寒下陷之象。《伤寒论·平脉法》曰:“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2.2.4与沉脉相兼的脉象

沉脉多见于里证,趺阳脉沉亦主里主实,沉而数则主脾胃实热证,若反见沉紧之脉,则为肝木克脾土之象。成无己[2]云:“沉为实者,沉主里也。数消谷者,数为热也。紧为肝脉,见于脾部,木来克土,为鬼贼相刑,故云难治。”《伤寒论·平脉法》云:“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因此,从脉测证来判断脾胃病的治疗难易程度。

2.2.5与伏脉相兼的脉象

伏脉多主邪气内伏,趺阳脉伏则主胃气伏而不宣,涩主脾气涩而不布。故趺阳脉伏而涩为脾胃阴阳升降失调之证。《伤寒论·平脉法》云:“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关格之证,有不得小便者,有食不得入、吐逆者,本条文为吐逆之象,可见三焦中有一证见,即为关格。

3小结

无论是先秦至两汉的《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还是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沈微垣的《删注脉诀规正》,诸多大家的著作中都对趺阳脉进行了详细论述,可见古人对趺阳脉诊是十分重视的,这也更加证实了趺阳脉临床实用价值之所在。趺阳脉与脾胃息息相关,在临床中若用趺阳脉来诊断脾胃病,将大大增加诊断的准确度。现代中医已经很少有人使用趺阳脉诊,一是因为诊脉部位对有些患者多有不便,二是现阶段医者大多用寸口脉诊法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也不能就此忽视趺阳脉诊的临床价值。笔者就仲景趺阳脉法作此归纳总结,以期广大中医人重视其重要性,将趺阳脉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