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仲景脉法与《黄帝内经》脉法

 jxydgjls 2020-07-11

张仲景脉法与《黄帝内经》脉法

问曰:张仲景常用的诊脉方法有哪些?其与《黄帝内经》所用的诊脉方法有何不同?张仲景的诊脉方法有什么样的临床意义?

仲景取脉,以寸口、趺阳为多用,另有少阳、少阴、阳明取脉法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而不见太阳、厥阴、太阴持脉法的相关条文,未知是经文散落还是另有原因。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寸口脉”的诊法是通过脉势、脉形、脉位、频率、节律来推测疾病,如“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等,即以脉定病。不若《脉经》以寸口脉之浮沉定脏腑、后世以寸口脉之寸关尺分属脏腑。张仲景将寸口脉分为三部更多的是对应人身的部位而不是脏腑。若将整个人体分为三部,大致是以寸口候人的上部,关上候人的中部,尺中候人的下部,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对脉候积病的描述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这点。又有《伤寒论》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为胸上有寒痰留滞,所以寸脉会浮起;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吐后胃气伤,所以在关部出现了细数脉;另有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在胃脘部的痞证其在关部出现了浮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清脓血为大肠下血,大肠位于人体下部,涩脉会出现在尺部。我们要清楚,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言及寸脉时绝大部分实指寸口,而非寸口脉。如《伤寒论》128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附方“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等。从这样的条文中,言及寸脉时多与关脉尺脉对举,所以寸脉多指寸口。

趺阳脉诊法也为仲景脉法的特色之一,尤以《金匮要略》《伤寒论·平脉法》《伤寒论·辨脉法》为多。有以趺阳脉辨胃气虚竭的,如《伤寒论·辨脉法》“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有以辨关格吐利的,如《伤寒论·平脉法》“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有以辨大便难,如“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有以辨腹满或寒性便秘,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有以辨胃反,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等。趺阳脉对于脾胃消化系统的诊断有特殊的临床意义,当然不是所有的趺阳脉都明确直指脾胃系统。如《伤寒论·平脉法》中“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微衰,四属断绝”“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虽未明言,但也可以推断与脾胃相关。而趺阳脉的诊脉方法在《黄帝内经》中并未有相关记载。

除了以上两种诊脉方法外,又有一种以六经脉为主要部位的脉法。虽言六经脉法,但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相关描述的仅有少阴脉、阳明脉、少阳脉。

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此为不传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从上述关于少阴脉的条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少阴脉所主的疾病大多为阴部的疾病,如阴肿、阴汗、阴创、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等病。另有两条是对厥逆、疼痛的的诊断,这是一种性质诊断,至于其是否与阴部或者说下腹部的脏器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上文所列举的阳明脉与少阳脉则是关于伤寒传变与预后的诊断,现今我们很难推断其诊断部位为何。

在《黄帝内经》中,六经脉按手足又分为十二经脉,少有持此脉以断疾病,而多言“是动病”或“所生病”属此。在《素问·平人气象论》存在以三阳来命名脉象的记载,如“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但很显然这里三阳仅仅是对脉象的提纲概括,不是一个部位的词。那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阳明脉、少阳脉、少阴脉与《黄帝内经》的六经脉有何联系?如果所假设的六经脉法真的存在,那么对于太阴、厥阴、太阳脉诊法还需文献学的进一步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