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时期吏治特点

 思明居士 2019-03-22
隋唐时期吏治特点

唐太宗(图片来源于网络)

隋文帝统一全国,政治清明,定《开皇律》,为封建社会的繁盛奠定了基础。隋炀帝继位后,昏庸残暴,贪婪无度,自毁法制,招致隋朝的快速灭亡。唐继隋之后,是历史上公认的最强盛王朝之一。

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唐玄宗等开创了一个辉煌荣耀的大唐。在这荣耀的光环之下,既有廉洁之士的锦上添花,也有贪婪之辈的飞蛾扑火。

隋唐时期的清官中,位高权重的高官偏多,尤其是位至宰相的较多,如狄仁杰。隋唐时期多谏官,其于百姓社稷敢于直言,敢于谏言,如大家熟知的谏臣魏征。一般情况下,这一时期清官都家风良好,受家庭影响比较大。这一时期清官典型人物主要有:梁彦光、赵轨、房恭懿、公孙景茂、辛公义、柳俭、郭绚、郭肃、刘旷、王伽、魏德深、吉翰、杜骥、申恬、甄法崇、王洪范、郭祖深、张膺、明亮、杜纂、窦瑗、孟业、苏琼、李君球、崔知温、高智周、韦机、权怀恩、冯元常、蒋俨、王方翼、薛季昶、张知謇、杨元琰、倪若水、李濬、宋庆礼、姜师度、潘好礼、杨茂谦、杨瑒、崔隐甫、李尚隐、吕、萧定、蒋沇、薛珏、任迪简、范传正、袁滋、薛苹、阎济美、韦仁寿、陈君宾、张允济、李素立、孙至远、薛大鼎、贾敦颐、田仁会、裴怀古、韦景骏、李惠登、罗珦、韦丹、卢弘宣、薛元赏、狄仁杰、姚崇、宋璟、徐有功、陆贽、崔戎、房玄龄、韩休、马周、张玄素、李大亮、王珪、戴胄、卢怀镇等。该时期有部分皇亲国戚贪污腐败严重,仗着皇家权势作威作福,如历史上有名的外戚杨国忠、武三思等。因为科举制的盛行,有部分贪官虽贫苦出身,开始兢兢业业,后来却走上贪腐之路,而且一贪就一发不可收。加之佛教在这一时期盛行,也有部分人打着佛教的幌子进行贪腐,武则天时期的薛怀义就是利用白马寺住持的身份进行贪腐的。这一时期贪官典型人物主要有:刘昉、许敬宗、裴蕴、李义府、陈少游、李锜、王缙、元载、王播、杨国忠、王涯、李绅、长孙顺德、张祜、王智兴、李辅国、郑译、杨素、宇文述、虞世基、宇文化及、封伦、李元婴、来俊臣、薛怀义、张易之、武三思、宗楚客、宋之问、崔湜、李林甫、王鉷、高力士、鱼朝恩、窦参、裴延龄、王伾、李锜、王锷、郑注、仇士良等。

隋唐时期贪廉特点的形成,主要缘于以下几点:

从皇帝执政风格讲,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政治制度改革,废除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制,确立三省六部制,提出“存要去闲、并大去小”,裁汰冗官,合并郡县,并建立了科举制度。隋文帝虽贵为天子,却食不重肉,用不重金,提倡官员节俭,为了惩治贪官,发明了“钓鱼执法”,强化对官员的监督,曾一次罢免河北52 州贪官污吏200 人。而隋炀帝却穷极华丽,大修苑囿,弦歌达旦,挥霍浪费。隋炀帝游江都时,曾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浪费严重。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开明君主,他以隋王朝的覆灭为鉴戒,勤于政事,精于用人,严于治贪,开创了“贞观之治”。太宗“深恶贪浊,有枉法贪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谴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李世民在位期间,是历史上贪污腐败最为收敛的时代之一,盛世清风习习,为百姓所称道。武则天时期,为了反腐败,实行“开放言路,言者无罪”,做到“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发动百姓反腐倡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唐玄宗时期,腐败现象比较突出,又数次发动对南诏的战争,最后被拖入战争泥潭,将国库掏空,使全国陷入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从廉政和腐败惩罚制度建设讲,首先,隋唐重考课制度。“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隋唐考课制度把为官的道德品质(四善)作为考课官吏的重要标准,同时又兼顾了为官的才能(二十七最),体现了封建社会“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的任官原则。隋唐考课制度把国家机关全体公职人员纳入考课对象,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充分发挥了国家的统治职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其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隋唐时期,对官吏贪赃枉法、失职、擅权、泄密等罪行的惩罚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如规定贪赃枉法罪,是指“受人财请求,有事以财行求,受所监临财物,受旧属财物,坐赃等犯罪”;擅权罪则指官吏滥用或越权行为,唐律规定,凡非法或擅自兴造,非法聚敛,擅自奏改律令式,代署代判者,均判处刑罚。唐代以后,各代对于官吏失职、枉法的规定基本上沿用唐律规定。还有,建立监察制度。唐朝的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台院执掌纠举中央百僚,参加大理寺审判和审理皇帝交付的案件,置侍御史;殿院、察院掌理巡按州县,监察地方官吏,全国共分十道(后增为十五道),每道设监察御史一人。唐初,监察御史基本上沿汉代“六条问事”进行纠弹,权限广泛,从农业管理到户籍状况,从官吏考课到擢拔德行茂才。御史可以“风闻上奏”“独立弹事”。

从统治社会的主导思想讲,隋代佛教有了创造性发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的新阶段。隋文帝提倡佛教,也有社会现实的需要。南北朝以来,佛教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隋灭陈时,致使许多寺院毁于战火,又令建康的城邑宫室荡平耕垦,盛极一时的建康佛教顿告衰微。这种强行压制佛教的做法,不可避免地招致广大信徒的不满。在这种情势下,隋文帝普诏天下,听任出家,全面支持和复兴佛教,对于缓和民族矛盾,召唤流民归土耕垦以及隋王朝赢得民心、巩固统治都非常有利。唐时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最盛。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使除禅宗、南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佛教的政治地位虽不及道教,但其传播范围之广、经济实力之大、信徒人数之多都远在唐代道教之上。道教遵奉老子李耳为神,由于唐朝皇室姓李,因此道教自唐初就被规定居于佛教之上,在唐代上流社会也很流行。玄宗曾亲自注解《道德经》,开元二十一年,还在科举考试中增设道举与儒家经典,同列《明经》科举人策试教本,明显有将道家列为国学,颇有与儒家经学齐足并驰的意义。除了佛、道二教外,还有伊斯兰教、景教、拜火教与摩尼教等外来宗教,但社会影响力较小。唐代对外来宗教相对宽容,其间多有外来教士传授教法。

从社会风气讲,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个时间跨度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创新集中,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朝代。隋的文化特点归纳起来就是创新与融合。汉族在隋建立后的文化特色比隋前时期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从而使文学、文艺作品的创作、欣赏、交流不再是士族阶级和上层统治者的专属品,而是逐渐被“市井草民”“山野村夫”的下层阶级所认可和从事。使隋建立后的文学、文艺作品具有更多特色和更加亲民,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朝的社会风气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自由开放,天宝之前的大唐,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其二是平等重人,唐朝的爱民、重人政策促进了平等思潮的兴起,使平等待人、尊重弱者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当时的将相大臣大多宽厚、谦逊,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不仅是上层人物能够宽厚待人,而且普通老百姓也能自尊自重。

从官场习气讲,隋文帝时期,提倡节俭,以身作则,官员大多清廉且对贪赃讳莫如深,到隋炀帝时期,皇帝个人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导致官场习气乌烟瘴气,腐败横生。唐朝初期,政治清明,很多大臣都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和手下的一批名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创建了一个精干、廉洁、高效的政府系统。唐朝中后期,官员开始结党营私,出现了有名的“朋党之争”,官场腐败亦在所难免,随之又有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之弊,种种弊政之下,曾经的大唐盛世日渐衰落,最终坍塌。最可怕的是,就在官僚机构日益臃肿、官员日益增多、官场风气日趋腐败的情况下,唐朝官员的薪水却“芝麻开花节节高”。史学家钱穆计算,唐初俸制,官一品月俸三十缗(一千钱称缗,同贯),职田禄米不过千斛。到开元年间,官俸数倍于唐初,天宝年间又数倍于开元。屡次加薪之后,大历年间官一品月俸已达九千,直到最后百姓不堪重负,揭竿而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