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四)

 昵称D5yyn 2019-03-22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根据《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规定,学校师德考核小组的教师代表人数不少于小组成员人数的(  )。

A.30% B.40% C.50 D.6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条,国家扶持和发展(  )。

A.老年人教育事业 B.残疾人教育 C.体育特长生 D.流动人员

3.在西方近代教育中,依据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提出初等学校教育应该从最简单要素开始,以便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裴斯泰洛齐

4.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于(  )实施。

A.2006 B.1995 C.2001 D.2004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

A.国学 B.私学 C.太学 D.乡学

6.“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7.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这是因为教育具有(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8.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互补性

9.教育目的可以发挥(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10.通常所说的备课要“备”,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外,还包括(  )。

A.研究学生 B.设计作业 C.设计评价 D.指导学法

11.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在校内或校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读书指导法 D.实习作业法

12.张老师课前宣布:“今天讲的课非常重要,讲完后当堂进行测验。”随后学生们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课堂秩序井然,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纪律属于(  )。

A.自我促成的纪律

B.任务促成的纪律

C.规则促成的纪律

D.集体促成的纪律

13.“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孟母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

A.奖惩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说服法

14.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说明德育工作要遵循(  )。

A.因材施教原则 B.方向性原则 C.疏导原则 D.长善救失原则

15.班级管理中指定的班干部轮换制度属于(  )模式。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6.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最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访问法 C.问卷法 D.调查法

17.儿童在发展早期,往往会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后来,当他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东西(如纸飞机)并没有生命时,就会修正自己原来的认识。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

18.当今教师在教学中提倡反思性教学,这是古代先贤(  )行为在当代的延伸。

A.诲人不倦 B.反躬自省 C.教学相长 D.为人师表

19.艾宾浩斯在遗忘曲线显示,遗忘的进程是(  )。

A.前后一致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高原现象

20.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同声翻译人员使用的记忆主要是(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无意记忆

21.小莉活泼好动,热情大方,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由此可以判断她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2. 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例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可能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23.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遵循现实原则的是(  )。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力比多

24.一般而言,低常儿童是指智力低于(  )。

A.50 B.60 C.70 D.80

25.3岁儿童经常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大人只好依着他。导致该儿童这种行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行为受到了负强化 B.该行为受到了正强化

C.该儿童天生脾气坏 D.该儿童注意力功能有缺陷

26.  )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A.奥苏伯尔 B.杜威 C.陶行知 D.班杜拉

27.一个人认为自己考试失败是因为试题太难太偏,这种归因属于(  )。

A.外部、不可控、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不稳定归因

28.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称为(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记忆策略

29.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是( )。

A.代币奖励法 B.行为塑造法 C.暂时隔离法 D.自我控制法

30.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  )。

A.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B.使学生更快乐的学习

C.使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 D.对传统教育课程的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1.李某以为张某贪污学费,将张某打伤,造成张某轻微伤,医药费开支1685元,李某侵害张某的(  )权利。

A.受教育权 B.生命健康权 C.名誉权 D.隐私权

3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包括(  )。

A.自主学习 B.开放学习 C.探究学习 D.合作学习

33.下列有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于课程结构的变革的表述,错误的有(  )。

A.小学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B.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高中以综合课程为主

D.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选修课程

34.以下关于迁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菱形的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迁移

B.在同化性迁移中,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中不发生实质性改变,只得到某种充实

C.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垂直迁移

D.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

35.下列选项中,能够吸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  )。

A.刺激物的新颖性 B.刺激物的强度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D.对注意任务的依从性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36.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37.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38.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状态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9.简述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40.新形势下教师应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41.简述学生能力的培养。

42.简述教师心理压力的表现及应对。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某农村学校所在地盛产水果,当地老板姓经常向学校反映,说学生在上课和放学的途中,有偷盗水果的现象。学校德育老师对此非常的重视,专门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偷盗的恶劣性,进行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偷盗行为还是屡禁不止。所以德育老师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了一项比赛活动。活动内容与要求如下: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向当地的老板姓家里要水果。在规定的时间里,得到水果数量最多者为胜,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结束后,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者失败的原因。其中有些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时摘取水果的习惯,导致老板姓不给自己水果,声称以后会改正这一行为。老师对各组进行简要的评价后,就各组的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在听说关于学生偷盗水果的反映。

请结合案例中的学生行为改变的情况,分析该案例所体现的德育原理。

4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精心制作了PPT,并准备了青蛙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悬挂好后,马上受到了许多学生的围观。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他演示了青蛙标本,因标本过小,后面的同学伸出脖子也看不到,他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做出讲解。下课铃声响了,准备的PPT还没有翻完。课后学生们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没听清,而且有的PPT白色背景上浅色字很模糊。”

1)林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

2)联系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4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甲同学活泼好动、能说会道、反应灵活、爱好交际,他上课时爱搞小动作、不注意听讲。乙同学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强、不好交际,他上课时不爱发言,学习不主动。

甲、乙同学分别是什么气质类型?面对二者的不同表现,作为教师,如何使他们扬长避短?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四)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C【解析】参见《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2.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3.D【解析】除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的思想外,裴斯泰洛齐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的要素教育思想。

4. A【解析】略

5.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6. A【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学记》,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和管理人民需要依靠教育,反映的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7.B【解析】教育能够促进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这是教育的经济功能。

8.D【解析】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9.C【解析】略。

10. A【解析】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设计教法

11.D【解析】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

12.B【解析】课堂纪律分为四种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即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2)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3)任务促成的纪律,即某一项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4)自我促成的纪律,是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本题中设定了“测验”的学习任务,大家随之形成的纪律就是任务促成的纪律

13.C【解析】“孟母三迁”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孟母采用了陶冶法。

14.C【解析】疏导原则又称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15.C【解析】班干部轮换制度体现了“民主”。

16.A【解析】班主任使用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组织劳动,能比较自然地了解到学生思想行为的倾向性、能力、兴趣及习惯特征。其他几种方法需要专门组织,不够简单易行

17.B【解析】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外部事物)的要求时,就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18.B【解析】反躬自省,意思是说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19.B【解析】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

20.B【解析】短时记忆是时间在一分钟以内,以听觉编码为主要形式的记忆。国际会议上,同声翻译人员使用的记忆主要是短时记忆

21.B【解析】此题考查气质的类型特点,小莉表现出的“活泼”“热情”等特点符合多血质的特征。

22.A【解析】略

23.B【解析】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24.C【解析】一般认为,IQ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低于70为智力落后

25.B【解析】正强化(积极强化)是一种刺激的加入或增强导致了特定行为出现概率提高的过程。儿童哭闹,大人依着他,这强化了婴儿的哭闹,导致婴儿在不如意时哭闹出现的概率提高。所以答案为B

26.A【解析】先行组织者由奥苏泊尔提出。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7.C【解析】任务难度是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归因。

28.B【解析】元认知,即对自己认知的认知,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的完成,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

29.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为塑造法的概念。行为塑造法主要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30.A【解析】“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1.BC【解析】诬陷张某贪污、将张某打伤,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和生命健康权。

32.ACD【解析】新课改提倡的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3.ACD【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34. ABD【解析】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应该是水平迁移

35.ABC【解析】D是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ABC均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36.【参考答案】正确。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实用教育学认为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动,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他们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与赫尔巴特等人的“教师中心论”相反

37.【参考答案】错误。教学模式是指用于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在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范型。(若有其他合理的界定,亦可给分。)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取的力式。教学模式具有概括化、理论化的特点,教学方法则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特点。教学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属于较高层次。

38.【参考答案】错误。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题目混淆了激情和应激的概念。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9.【参考答案】(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0.【参考答案】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发扬教育民主;(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41.【参考答案】(1)优生优育,注意给学生良好的遗传素质和营养;(2)适时进行早期教育;(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能力;(4)社会实践;(5)因材施教;(6)主观努力。

42.【参考答案】表现:(1)职业倦怠;(2)认知偏执;(3)情感焦虑;(4)意志脆弱;(5)适应不良。

应对:(1)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2)建立完善的学校关心系统;(3)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43.【参考答案】结合案例中的学生行为改变的情况,本案例所体现的德育方面的内容包括: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

1)体现的德育原则有:因材施教原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灵活施教原则。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是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

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从最初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和出发转变到组织活动来达到实施德育的效果,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德育老师先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反思,之后再提出相应改进建议和措施,从而使得课外生活实践与课堂道德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切切实实的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进行,体现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并结合学校周围的实际环境,采用了“要水果比赛”这种活动形式来对学生实施德育,体现了德育的灵活施教原则。

2)德育方法

本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锻炼法。所谓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对学生实施德育,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得以形成良好的品德。

3)德育规律

本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如下德育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最初采用了批评教育的方式,但效果不明显,也就是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匹配,最后学生的行为发生转变了,体现了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要水果比赛”这个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活动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44.【参考答案】(1)林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①没有做到直观和讲解相结合,该教师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作出讲解。

②没有运用感知规律中的强度律和差异律,未能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③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学生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没听清。

④教具过早呈现,课前就全部摆放悬挂,吸引学生围观。

⑤教具过多,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

2)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案例中林老师未合理选用标本,青蛙标本过小,可以不用,教具要适时呈现,避免为了直观而直观。

②加强词语与形象的结合,要在提供视频等直观之前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适时结合语言加以表述。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教学实际中,可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案例中林老师的课件制作应该突出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提高的青蛙标本应该足够大。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提供直观教具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教具大小应该有利于全体学生感知,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直观方式。

45.【参考答案】(1)甲是多血质,乙是粘液质。

2)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区别对待:

①对甲同学要多安排任务或对甲同学从严要求;②对乙同学多安排需要耐心的任务或对乙同学更多的鼓励、提高效率。(联系材料阐述,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