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在堂记故事》抄注

 zqbxi 2019-03-22

“春在堂”是俞樾在苏州马医科曲园内的一间厅堂,也是当年俞樾以文会友和讲学的地方。他之所以以此命名,是因为“春在堂”的由来,还有一段佳话。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俞樾参加保和殿复试,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诗的首句是“花落春仍在”,被阅卷官曾国藩所激赏。曾认为俞樾诗句咏落花而无衰败之气,立意积极,遂将其名次移列第一。出于对曾国藩的知遇之恩,俞樾在曲园建此堂时就把它命名为“春在堂”,后来曾国藩还亲题堂名作为留念。本文就是俞樾亲自拟写“春在堂”的来龙去脉,交代取名的意义,更进一步表明自己修身治家做学问立身的根本。

(我)自幼不(擅长、善于)书,而进殿廷考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皇帝亲临殿廷策试。也称廷试。),尤重字体(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明永乐时,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创)。士(多士)复试获在第一,咸(都)疑焉。后知繇(yóu通“ 由 ”。表经过;表原因)曾文正公,时(指曾国藩)以礼部侍郎充阅卷官,得余文,极赏之,置第一奉御。又以余诗有“花落春仍在”句,语同列同样一起做官的,或者是同为阅卷官)曰:“此与小宋(宋祁【落花诗】中“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落花》诗意相似,名位未可量也。”然(然而,意思转折)余竟沦(陷入、沉沦)(被朝廷抛弃。)终身,负(辜负)公期望。同治四载(1865年)余寓公书(我写信寄给曾文正公),述前句,且曰:“神山乍到,风引仍回。(蓬山乍到,风引仍回。蓬莱山初到;刚刚到)(诚然;实在。)符花落之谶chèn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矣。然穷愁著书,已逾百卷,儻(倘若;假如。)有一字流传,或亦可言春在乎?!” 无赖无奈;无可奈何之语,聊以解啁(tiáo戏谑;嘲笑),因以“春在”名堂,请公书之,而自为记。

德清俞·樾撰。吴县吴大澂俞樾的弟子吴大澄(chéng)(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书。

329、《春在堂记故事》抄注
329、《春在堂记故事》抄注

329、《春在堂记故事》抄注

329、《春在堂记故事》抄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