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读书】 从形式逻辑说起 董 老 西方有俗语:女人是形式逻辑做的。 中国的丈夫们碰到一起常抱怨:女人不讲逻辑(现在被网络大咖们拓展为:中国人不懂,不讲逻辑)。 一个说是纯逻辑,一个或是非逻辑。 阴阳两面,值得韶韶。 何为逻辑?定义颇多,大都同意:思维或表达方式。 想(思维)问题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然你就会卡壳,想不下去(比如无敌的矛和无敌的盾)。 表达,把自己的想的说给人家听,这也要遵循规律,不然别人就听不懂。 这个规律叫逻辑。 老外将逻辑分为两大类: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也有将非形式逻辑称为为思辨逻辑……等等)。 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形式逻辑是怎么回事。 他说形式逻辑有两种: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 一般:比如人,是男人,女人,高矮胖瘦等等各种人的总称。特殊:苏格拉底,一个爱在广场上戳人蹩脚的人,当然苏格拉底是唯一的一个人。 无论是老外还是中国的逻辑教科书,都会用苏格拉底会死来作为演绎法的例子: 人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苏格拉底也会死。 这是演绎法“三段论”。“人会死”叫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叫小前提;“苏格拉德也会死”是根据大小前提的判断而推理的结果,这个结果是逻辑的必然。 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 比如观察到好多狗都吃屎,每一条狗都不一样,是特殊的,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吃屎——吃屎就是一般。根据“好多条”狗吃屎的一般现象,归纳得出逻辑结论:凡狗皆吃屎。 为什么老亚把这两个称作“形式逻辑”? 形式,好比路,阿狗阿猫都可以走,都可以到达自己想到的地方。不遵形式,就是不在路上走,走不通,寸步难行,就跟前面说的矛盾那样——卡壳,不会有结果。 路,形式逻辑;阿狗阿猫,路上走的任何东东。 这样,我们就知道,形式逻辑这个思维规律揭示:不要管前提是神马,只要你遵循形式,就一定会有必然的,不可能被推翻的的逻辑结论。换句话说,你只要有了大前提,而不必管这个大前提是不是为真,只要遵循推理形式,你就会有一个跟前提相对应,铁的逻辑的结论。 比如你可以这么说: 人不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不会死。 狗都吃屎, 他家养的小黄是狗, 所以,他家小黄吃屎。 这两个例子从形式上说逻辑都没问题——根据大前提而推出的结论是无法从逻辑上推翻的,但常识告诉你:结论荒谬。 问题出在大前提上。 大前提:人不会死是谬误;不吃屎的狗多了去(比如家养的宠物狗都被训练的不吃屎)。 归纳法有完全和不完全两种,狗吃屎例子是属于不完全归纳,因为你不可能将天下所有的狗都统计到——以点概面——不完全归纳不能替代完全归纳,所以,大前提“狗都吃屎”不真,结论必然荒谬。 缜密而严谨的逻辑推理也会有荒谬的结论——形式逻辑就是这个“德行”。 老外说女人是形式逻辑做的,大概就是说女人处事逻辑严谨,结论明确,但出发点往往只是自己的直觉或习惯,大前提没有被证实,故而结论只能招致丈夫们瞠目结舌,虽然很多时候火冒三丈,也只能忍着。 中国的丈夫们说女人不讲逻辑的原因跟老外一样,但因为自己不懂逻辑,就以为女人也不懂。 老外说女人是形式逻辑做的的另一层意思是女人不善于用非形式逻辑,即思辨逻辑。 男人女人的事“小来西”,说说而已,并不是所有女人都这样,可能女人更多一点吧。 拿形式逻辑来说事,表明老外对形式逻辑的“诡辩性”的“鄙夷”而“青睐”思辨逻辑。 思辨逻辑特点是质疑,什么事儿都不轻易相信。 好质疑说明喜欢找岔子,不管你是什么学者或大官(这也颇招人嫌)。 质疑的路子很多,一般的,用的最多的是常识。有悖于常识的就有问题,比如前面第一个例子,前提:人不会死,导致结论苏格拉底不会死就有悖于常识,因为至今还找不到长生不老的人,苏格拉底也死了两千多年了。 所有的狗都吃屎,这个前提也有悖于常识,因为现在养宠物狗的多了去,宠物狗大都被训练成不吃屎。 常识不一定都对,有时候也不那么容易想到,那么质疑的“手段”就是用“如果”,特别是对大前提用质疑,比如你想:如果有“狗不吃屎”,那么逻辑推论结果就谬误。 形式逻辑让人着迷,就因为它是逻辑的;思辨逻辑让形式逻辑讨厌,就因为它不是形式的。 设定一个“正确”的大前提,比如“人不会死”、“上帝就是真理”、“**理论无比正确”、“**是科学的”……然后让大小前提的中项周延一次,就有了一个逻辑的结论。 从“人不会死”出发,你可以推理出任何你想要的人不死。从“上帝就是真理”很“自然”的就推导出代表上帝的教廷就代表真理的结论,这让整个中世纪欧洲,不管是人文还是自然科学,全都拜服于教廷脚下;从你的理论无比正确前提出发,一定能推理出这个理论衍生出的的所有理论都正确;虽然科学这个词的概念根本没有确定,但你可以根据**是科学的这个前提而推理出反对**的就是不科学…… 思辨逻辑问:“人不会死”么?请找出一个例子来,没有?那你的结论荒谬。 又问:请你先证明“上帝是真理”这个命题,无法证明?那你就不能代表真理(呵呵,马丁路德就是这么让罗马教廷难堪的)。 再问:先说清楚什么是“正确”,然后证明你是正确的,或别人是错误的。不能?你后面的推理什么也说明不了。 还问:先告诉我们科学是什么,说不出来?那你的整个逻辑毫无意义。 归纳推理就更明了:如果所取样本是完全的,结论就可信,样本不完全,哪怕就差一个,结论就不一定可靠。自然科学大都用归纳法:根据大量现象,归纳出“经验”结果,提出假设。正因为如此,没有那个科学家认为“科学”的结论是永恒真理,实践也证实科学就是通过质疑前者而开启后者之门从而得到不断更新的手段而已。 好像是这么回事儿:不管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只要被形式逻辑套住,就进入荒唐可笑的境地。 自然学科的日新月异不用多说,现实摆在那儿,没有哪一种假设,结论不被新的取代,没有质疑就不可能有科学。 也真是的,在“轴心时代”,东西方几乎一样,思想自由,互相质疑才人才辈出。古希腊各种哲学流派,多如牛毛,各说各的,还有个“搅局”的苏格拉底,到处戳人蹩脚。偶们中国,那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谁也不服谁,比较吃香的大概算法家,那个什么儒家,在孔子时期算“耳屎”,被法家定义为“以文乱国”的“五蠹”之首。 后来,进入中世纪,西方进入千年之久的基督教“沉闷时期”,因为教廷被认定为上帝的代言人,代表真理,根据这个“真理”,不管是自认科学还是哲学,结论只有一个:教廷的任何言行不容置疑。 东方的中国,差不多也是这个时期,进入了君主极权时期,君主们指定学说思想变成了百姓唯一必须遵守的法律或习俗,法家思想的精髓,被披上孔孟老庄的外衣,有了这个不可动摇的唯一“大前提”,结论跟西方一样:君主一家的言行不容置疑。 西洋人走得快,世俗权力让教会跟君主们矛盾日深,人们从自然科学入手,质疑教廷的“胡说八道”,马丁路德从教义出发,公然挑战教皇。于是,“唯一”的、“绝对的”、“不容置疑”的、“永远正确的”上帝被请到边上,让位于“理性”;后来,“理性”也被从高高的神坛上请了下来,任何学说,思想都无一例外的被质疑,西洋启蒙运动终于让西方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是好是坏,不必非要有个“正确”答案,前面说过,逻辑推理结论顶多是个证明,现实的证实说明一切。 我们慢,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清王朝虽然意识到必须“改革”了,但“老祖宗”还是不能被质疑,因为一旦没有“老祖宗”,朝廷就崩溃,所以把“大前提”改了一下,叫做“师夷之技”,认定洋人发达是技术先进,大清王朝只要学到了,用好了技术,就能跟洋人平起平坐了。 结果怎样?逻辑的证明终究抵不过现实的证实。 上次印象重点是揶揄形式逻辑,其实不然,篇幅关系耳。三段论(典型的就是那个“苏格拉底会不会死”的例子)被逻辑学家们冠以“铁律”的称号,因为只要前提不悖,推理不误,那么其结论不可能被推翻。 形式逻辑之所以产生那么多的谬误,让人误解,被人诟病,也一是因为前提的不确定性和蛊惑性,上一次谈的较多,这儿暂时不韶了。其二就是逻辑谬误。 逻辑谬误,说穿了,就是推理时不循规律,结论当然无效或谬误。比如,好好的大路你不走,偏要拐到岔道上,最后到什么地方只有天晓得。 逻辑谬误较有专业性,所以也最能蒙人。就三段论而言,不易被发现的就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不要一般人不认识,就是所谓的行家里手也经常不自觉的使用。 还是举例子。 我们都知道,形式逻辑是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先总结出来的,有所不知的是,老亚在中世纪基督教当道的时候其名声也如日中天。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为了证明上帝的神圣性,《圣经》的真理绝对性,开创了所谓的“经院哲学”,教会大学里普遍教授亚里士多德的东东,逻辑,思辨真可谓“蔚然成风”,这就为后来的启蒙买下了种子。 话说有个红衣主教,是个德高望重的学者,他用“铁律”三段论论证了《圣经》是真理: 上帝说的是真理。 《圣经》是上帝说的, 所以,《圣经》就是真理。 用形式逻辑来考察,红衣主教的这个所谓的“三段论”犯了所谓“循环论证”的谬误:用结论来证明前提。“上帝说的”和《圣经》是一回事,用《圣经》是真理这个结论来证明上帝说的是真理,即用上帝的话来证明上帝的话,当然无效(用更专业点的分析,循环论证的逻辑谬误源头是“中项不周延”。比如这个例子中,“上帝说的”这个中项没有周延,所以整个推理就歪)。 老外有上帝这个圣人,我们没有上帝,但拜“法家”所赐,君王们强荐,我们不乏圣人。圣人圣言一旦被认定,各种各样的“真理”就满天飞,其实呢,论证这些“圣人圣言”真理性的文章就会发现,无一例外都是在用自己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不用太专业,拍一拍我们僵化的脑子,会想起好多例子。 我们说过,不用或不会形式逻辑,那就用非形式逻辑来质疑一哈子,不懂逻辑的人立马就会这个推理题有问题:凭什么断定“上帝说的是真理”?这句话得不到证明,后面的推理无效。 现代逻辑学者们总结了很多非形式逻辑谬误例子来揭示逻辑谬误。比如上面讲的形式逻辑谬误的循环论证,非形式逻辑将其称为:“使用权威的谬误”。在这儿,权威跟上帝,圣人圣言等等概念相同,即作为判断的前提,于是推理一番,结果必然是结论证明前提。再者,常识告诉我们,权威的话不一定就是真理,权威的观点也必须先得到证实。 也的确是,专家权威屡屡“嗤”我们上当的例子还真是举不胜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