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心荒凉,寸草不长;内心安详,万物生长

 源源不断 2019-03-22

今天顺道去了一趟管仲纪念馆。

记得第一次去管仲纪念馆,应该是在2008年,那时候纪念馆整体落成没有多长时间,不过看着很荒凉,去的人非常少。十年过去了,今天再去,看的是满眼生机,虽然和一些景区比起来,人不算多,但是相对而言,比前几年要好多了,设施也逐步完善了,管理也慢慢跟上了。

最近,其实有越来越强烈的想法,一定要去管子墓前祭拜一下。最近一直在写《管子》的内容,其实是我在准备《管子》的课程。这次准备课程,说实话,虽然对难度有所预料,但是还是比我预想的要难度大的多。首先是《管子》的篇幅之大,为先秦诸子之首,接近17万字的原文,其次,历代以来,没有太多的可供参考的注疏的版本,仅有两本算是校释详尽的,一个是中华书局黎翔凤老先生的《管子校注》(繁体、三卷、竖排)本,一般人真读不下去,第二个是新近由贵州出版集团出版的《管子全译》,这两个版本对于读懂《管子》的文本很有帮助,但是离真正读懂《管子》的真义,还有很远的距离;第三个问题是《管子》的思想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管理、养生、为人处世、经营实务等等诸多方面,无所不包,我一直说,管子对人性的洞察无出其右者,《管子》一书也可以说是2600年来,中国第一人性宝典,要想搞清楚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其背后运行的逻辑,不可不读《管子》,这也就造成了解读《管子》需要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而其应用,对于今天而言,更多的是用到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这就需要对我们现代的企业管理、社会治理也需要有深入的了解;这些要求对于我们这么一个小的团队来讲,压力可想而知,同样,我们也不愿意因为市面上缺少好的解读版本,就降低我们的要求。我们是真切的希望能将优秀的思想真正的带入到现代社会,为我们所用,能够对我们当下的工作、生活,有所启发,那我们付出的努力,再多都值得。

管仲纪念馆的投入并不算大,占地也不算大。但是对于一个村集体而言,经济一般,这投入不能不算大。第一次见到他们的负责人,他说话不多,没有说多少管子伟大的话,也没说做这个能赚多少钱。他很清楚,《管子》在20年前,还是个绝对的冷门,不是社会公众的关注少,连学术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都少之又少。他说,管子就葬在我们村,我们就该做,我们也没多少钱,先做再说吧。

今天拜谒的时候,绕到管仲墓碑后边,看到一长串的捐赠的名单,外部的人有金额的划分,村子里的人,附近村子的人,都只有名字,没有钱数。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宣兆琦先生,是捐款名单的第一人,当时的职务是齐文化研究所所长。他2015年退休,退休前是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院长,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他是我兰州大学的师兄,对齐文化的研究、挖掘、推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说到这里,给我的母校,兰州大学做个硬植入吧。兰大的学风非常正,我记得入校的时候,校长说,兰大招收的都是二三流的学生,但是培养的都是一流的人才,兰大的学术研究、学术之风,是我知道的大学里,最好的,没有之一。我从来都没后悔过去偏远的西北,去兰大上学,而至今以兰大为荣。因为地处偏远,兰大的校友们之间则更有感情。我工作以来,碰到了很多兰大校友,师兄师姐们对我帮助很多,很多时候,互相可能都是第一次见面,只要是校友,基本都是能帮多少绝对不藏一分,让我非常感动。宣兆琦先生对我当时做《大道鲁商》倾心相助,对我们文稿中涉及到齐文化、历史、孙子等等方面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考据严禁,出处全部列明,且校释精当,都有详尽的文字资料,很多不便得到的参考资料,都给我们提前复印好。(他本身也是山东历史学会理事,孙子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兰大人做领导的不多,但是如果说要找基本功扎实、做事踏实、做人朴实的人,兰大人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呵呵,吹完了母校,我们来看今天分享的内容。

管仲活到78岁,在那个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多岁,不到三十岁的时代,已经算是高寿了。有人会说,管仲当了宰相以后,锦衣玉食,生活条件很好,长寿是自然的事情。其实,我们春节前讲过管子的养生之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还是和管子的养生之道有关,但是更偏向于身心的和谐:

《管子·内业》: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唯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何谓解之?在于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

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音以先言。音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不治必乱,乱乃死。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破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

…………

搏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搏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搏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不早为图,生将巽舍。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彼将自至。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征不丑。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沍。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长虑。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长虑,困乃速竭。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俱,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彼道自来,可藉与谋,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今天引用的原文比较长,呵呵,不是为了凑字数,是因为我觉得如果删减过度,不利于大家理解。但是限于篇幅,就不逐字逐句的翻译了。要点,都用加粗加黑的字体标注上了。只是略作解读吧。

喜怒取予,人之谋也。人的喜怒哀乐,基本都是与取与予有关。求之不得,予之不能,人也就不能保持内心的安静。很多人会说,没有了这些,人不就成了行尸走肉了吗?如果我们人生的动力是以这些为诱饵,让自己保持上进,保持动力的话,是长久不了的。而且,求之不得之苦只会越来越苦。正确的做法,也就是管子所说的,圣人的做法: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就是顺时而为,顺势而为,能够与时变化,能够从于物,但又不被物所绑定,做到这个就是需要内心有自己的原则,随遇而安,与时偕行,充分利用时、世、物,达成自己的目标,取舍就是道。

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这里传统的解释,容易神秘化,也是来形容,静气凝神,就能出神入化。其实,不用这么解释,换个更现代的说法,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静气凝神,思维高度集中,就能深刻的体会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和脉络,而所谓的出神入化,就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加以利用,为我所用,达到自身的目的,外界看来的出神入化,其实,只是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大部分的所谓出神入化,是超出了常识,所谓的常识只是我们为了认识世界,总结的一般规律,而我们没有关注到的部分,就容易被神话。这里的关键,还是: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原理就是,要放下自己的欲望、喜怒取予,才能真正的去探求最本质的规律,也就是道。办法就是执一不失

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心中如果再无迷惑,再不被利欲所祸,才能够外无邪灾。其实天灾人害,我们可以想想,我们所谓的人害,绝大多数情况是什么?都是因为我们贪得无厌,反遭其害。

前两年有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个东西不是神秘化的,是因为你一直在用心在这件事上,用心思考,一直在思考,那就比别的人思考的更透彻,对于其中的问题反复的思考,想不通的概率不大,这个并不是说钻牛角尖,想一件事必须成和真正的思考一件事,这个两个概念。一个是自我强化,更虚幻而已,一个是认真的思考,一件事怎么才能成,而决定能成的因素是什么,关键又是什么?其实几个关键问题想清楚了,并不会那么难。这就是说的: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字面意思说的很清楚了,就不用过多解释了。其实我们现在老说养生,怎么才能养生?解决这几个问题再说吧:慢易、暴傲、忧郁。

所以,长寿之道是什么?就是节其五欲、去其二凶。这里的五欲就是眼耳鼻舌身,也就是人本能的感官刺激。二凶呢?就是喜怒,

做到内心安定的方法呢?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后边的凡食之道,说的其实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其实,做到这个,比任何养生之术、保健品都管用。我前些年,自己糟蹋自己的身体太厉害,喝酒、熬夜、无节制的吹空调、喝冷饮、饮食无度,身体出了一堆毛病,二十出头得痛风,医生都不大相信,这些年最大的调整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身体才慢慢变好了。

这么长一篇文字,总结下来,无非几个字:节五欲,去二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样,就能执一不失,能君万物。

我们很多的经典,包括现代的很多所谓身心灵的修炼、致良知,说到底,简单的说,就是人生在世,精力总是有限,而我们被消耗的最多的,或者说是被浪费最多的,就是欲望和喜怒这些东西。只有把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影响去除掉,我们才真正能有精力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才能用事如神,出神入化。而出神入化,只是因为搞明白了事情本身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基本都被我们的欲望、喜怒给掩盖起来了。

内心荒凉,寸草不长;内心安详,万物生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