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造成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原因主要是当时晋国四卿之一的智氏在晋阳之战中被韩魏两家反水,韩赵魏三家联合打败智氏,杀死智氏家主智伯瑶,瓜分智氏封地,最终驱逐晋出公,瓜分晋国公室最后的土地,把偌大的一个晋国瓜分为三个韩赵魏三个国家。 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这三家的实力都成为当时的大国,都位列战国七雄,可想而知如果当时晋国不被瓜分的话,晋国的实力绝对是冠绝诸侯。即使有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国力也不见得能够抗衡晋国,最终替代周王朝再次实现一统的国家,可能就是与周王朝同族同宗的晋国。 虽然三家分晋是发生在春秋末期,但是追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追朔到春秋早期曲沃代翼的时候。曲沃代翼是讲的是,晋国公族小宗曲沃武公攻入晋国国都翼城,取代大宗为晋君的事情。曲沃武公也就是晋武公。 等到晋武公去世后,晋献公即位,晋献公就是晋文公重耳的父亲。晋武公夺得大宗晋国国君的位置之后,大封当时叔伯兄弟为贵族,并且这些人实力强大,晋献公为了不重演晋文侯被篡位逃亡的事情重演,于是就把当时的公室贵族除了少数人意外统统杀死,晋国的公族除了已经分封出去的远房以外,近亲公族基本没有,这样直接造成了晋国无公族的情况。 这样虽然可以避免公族做大,威胁国君的地位,但是也直接造成公族无人可用,不得不依赖其他姓氏族人,以至于到了春秋后期,晋国大权被魏、赵、韩、中行、智、范六卿所把控。这六卿之中中行和智同为姬姓荀氏之后,算是同宗。荀氏先祖则是曲沃代翼中有功的荀息,也是晋国有历史记载中的第一位相国。 荀息本名原氏黯,在晋武公灭了荀国之后,把荀国的地盘封给了荀息,自此原氏改为荀氏,中行氏和智氏都是出自荀氏,荀氏在晋国一直都是大姓,甚至一度在六卿中有荀氏三人占据,中行氏和智氏虽然已经各自分家,但是还是同宗,智氏能够崛起是和中行氏同宗的关系分不开。 公元前487年,晋国发生剧变,同为六卿的中行氏、范氏和赵氏小宗邯郸氏联合攻打赵氏,围困赵氏在晋阳,赵氏危在旦夕,晋公宣布中行氏和范为叛党,并且责令智氏率领韩魏两家协助赵氏反攻中行氏和范氏,最终中行氏和范氏被打败,领地被瓜分,晋国六卿只剩下智、韩、赵、魏四家。 其中这四家卿族,韩、魏、智三家都是出自姬姓公族,智氏是从荀氏分出,而荀氏出自姬姓,韩、魏两家也都是姬姓,属于晋国公室远枝,在晋献公清算公族的时候,他们已经分出,所以没有收到影响。只有赵氏不是出自姬姓,而是出自嬴姓,和秦国公族同宗同祖。 也可以说春秋末期的决定最后三家分晋的晋阳之战,前期是属于晋国公族出身的智、韩、魏三家共同打击异姓赢姓赵氏,但是最终姬姓韩氏和姬姓魏氏背叛姬姓智氏,联合外人赢姓赵氏打败智氏,完成对自己公族的瓜分,这样看韩魏有点吃里爬外的嫌疑。 不过当时虽然同是姬姓,同室操戈实属正常,西周分封的几十个姬姓诸侯国,也大部分都被同姓消灭,只有家族的利益为上才是当时春秋之时的主旋律,这都是因为曲沃代翼开启的礼崩乐坏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三家分晋追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曲沃代翼开的好头。 关于晋阳之战,主角就是四大卿族,当时四大卿族的领头人物智伯瑶、韩康子、魏恒子和赵襄子,这四大卿族其实当时的爵位都是子爵,在周朝分封的时候子爵是可以享有封国的存在,比如楚国就是被封为子爵,可见当时四大卿族虽然是晋国内臣,但是实则已经是独立的诸侯,并且当时以智氏的实力最大,虽然只是子爵,但是当时的智氏家主荀瑶已经自称智伯,晋国国君也仅仅是公爵,这还是曲沃代翼之后所封,之前只是个侯爵。 智伯瑶此人是个了不得的人才,当时的赵襄子、韩康子和魏恒子都只能够在智伯瑶手底下吃灰,智氏也是在智伯瑶手中发展到最辉煌的时候。当时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想要恢复晋国往日的辉煌,当时的四大卿族虽然韩魏两家也是属于公族旁支,但是和赵氏已经世代联姻走的很近,只有智氏和晋国公室为一体。 智伯瑶想要光大晋国公室,无非就是想要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义,最终能够完成曲沃代翼的过程,让晋国公室转移到智氏的手中。于是智伯瑶为了打压其他三族的实力,提出每家让出一个万户封邑和一百里土地给晋公,智氏首先自己献出,之后韩魏两家迫于压力也献出了土地,只有赵襄子不愿意。 于是智伯瑶就以此为借口,带领韩魏两家组成三家联军攻打赵氏,赵襄子不敌,退守晋阳,其于赵氏土地全部被占领,晋阳也被联军围困。晋阳是赵氏苦心经营的后方,曾在中行氏和范氏、赵氏小宗邯郸氏联合攻打赵氏的时候,赵氏也是退守晋阳,之后在赵襄子的父亲赵鞅的带领下最终消灭中行氏和范氏。 这一次晋阳被围困,比当时更加凶险,赵鞅那时毕竟还有六位卿族,智氏中立,韩赵魏三家对中行氏和范氏,胜算本身就大,而现在是三大卿族联合攻打赵氏,也幸亏赵氏在晋阳的经营比较妥善,即使被围困三年,城内易子而食,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赵氏国人也没有一个反叛赵氏。 由于智氏挖掘晋水灌晋阳,导致城内的人只能住在树上,吃饭只能把器皿掉在水面之上生火,但是晋阳守住了。智伯瑶本人为执政,并且赵氏灭亡在即,有点狂傲自大,对于自己的性格不加掩饰,以至于韩魏两家否非常忐忑,再加上韩赵魏三家关系本身就很好,唇亡齿寒的作用下,赵襄子的谋士张孟谈游说魏恒子和韩康子反戈智伯瑶。 三家一拍即合,智伯瑶做梦也没有想到剧情会反转的如此之快,三家用水灌入智氏大营,之后三家联军趁机攻入,智伯瑶被杀,智氏主力被消灭,智氏的领地被瓜分,不可一世的智伯瑶的头骨甚至被赵襄子制成了夜壶。最强的的智氏被瓜分之后,晋国也就名存实亡,为后来三家分晋提供了基础。 结语:如果没有曲沃代翼的事情发生,就不会有礼崩乐坏的事实,如果没有晋献公剪除公室子弟的权利,也就不会有后来晋国的卿族做大,总归一切都要归根于从西周创下的制度的破坏。如果智伯瑶最后不昏了头,能够小心谨慎应对,注意敲打韩魏两族,赵氏必然被灭,生下的韩魏两家最终也免不了被智氏吞并,到那时晋国还是晋国,改变的也只是晋国公室变成智氏一脉,智伯瑶的失败,造成晋国一分为三,战国初期三分之一实力的魏国都能打的秦国抬不起头,如果是完整的晋国,也许天下早就被晋国统一了。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