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4)——太阴病无方证条文和当代伤寒学派的划分

 庆萌堂 2019-03-23

章、太阴

第一节 无方证条文

一、原太阴篇条文

伤寒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这条是太阴里阴证提纲。太阴病是里虚寒为病。里虚最易生湿、生停饮、致水气、致下利,如果又有寒,就程度更深。所以腹满(因虚作满不拒按)而吐(饮逆),食不下(中焦虚弱,腐熟无权,消化能力下降),自利益甚(脾胃虚寒,不能收涩),时腹自痛(正虚不能濡养腹部,因寒而收引作痛因正气常有消长往复故而时腹自痛)。太阴病不可下,下则中虚更甚,邪必乘之,结于胸下,「必胸下结硬」,可联系第131条「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这个痞不是「心下痞」,而是结硬块,此谓因虚而成实也,是向肿瘤、癌发展的萌芽。纯粹的太阴病是裹虚寒证,故治太阴病常以温热性质的药物为主,以寒凉攻下为大忌。「病发于阴,而反下之」的「下」也要从更广泛意义上思考,对已经呈阴性的病人,如果还乱用寒凉药,或者其人习惯食寒凉,都是产生肿瘤的重要原因。

伤寒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注】:六经皆有中风(见讲课录5),太阴中风可理解为太阳太阴合病,正太阳表虚证转属为太阴病,四肢烦疼是尚有太阳表证,实际是太阳太阴并病。脉阳微者指浮中见微,是外邪趋衰之象,阴涩者是里虚血少,但是脉却不短而长,有恢复倾向。脉阳微阴涩而长,即裹病出表,阴病转阳,向愈之兆也,所以为欲愈。

伤寒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注】:自下利是太病的主症之一,是因为里虚寒既有停水,又机能,失去收作用,所以自下利不是攻下导致。渴与不渴是辨寒热的手段,口渴一般有里热。自下利又不渴说明里有虚寒,「以其藏有寒故也」以此判断病在太阴。病的虚寒使病人的脸色比一般人萎黄青黄中带,脉象也往往沉弱太阴病治疗大法只能用温里,宜服四逆辈,比如理中、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附子汤等,随症治之,这是太阴病治疗总的思路。

伤寒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注】:需要联系的条文阳明篇187条: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少阴篇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学习伤寒论,当有一个正邪斗争的大框架在脑中,太阳、少阴病是正邪交争于骨肉体表,太阳显出脉浮头项强痛发热恶寒,少阴则无热恶寒体痛。少阳、厥阴病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胸腹腔所有脏腑所在之地,所以人体要利用呼吸、泌尿、排泄等各脏器功能,协同排邪。阳明病、太阴病正邪交争于里,将病邪包围在胃肠里,试图通过涌吐、泻下把病驱出。

这条题首伤寒,是仲景论广。现在脉浮而缓,是说太阳病津液不充于外,有内传之势。

假若传阳明,则会一身手足俱热。假若只是手足温,说明除了有里热,还有一个与太阴有关系的因素——湿,这时处在太阴和阳明阴阳两界的十字路口了,这就是「系在太阴」的含义,有关系的「系」。这时有里湿,大便也不会结硬成胃家实。「系在太阴」四字,在阳明187条见过(见讲课录15

在「系在太阴」的状态下,病情会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条文谈了两种可能。

一种,如果湿热胶着,热郁于湿,汗出不明显(仅有些头汗),又小便不利,湿与热都不得外越,就容易发生黄疸。如果小便自利,或汗出明显,就不会发黄了。这种情况在阳明中学过了。不过条文说「太阴当发身黄」,似乎把这归于太阴病,不是的,这是在强调「系在太阴」的「湿」!发黄疸有阳黄、阴黄之别,阳黄则在阳明,阴黄则在太阴,但是二者都与湿有关,即都「系」太阴。

另一种,湿胜热,入太阴下利了,但是由于「脾家实」,即脾脏不是虚衰(当然胃也不怎么虚),病邪随着下利有了出路,「腐秽当去」,十数日「暴烦下利」后自愈了。前提还在「手足温」,脾胃尚强!「烦」是正邪交战之烦,并不是坏事。

后面这种情况我们在少阴篇287条也已经学过(见讲课录11),再回头复习一下。287条是接283条,王叔和放错了地方。少阴病到七八天的时候出现自下利,这是因283条的脉「尺紧」(主寒主饮)发挥主导作用转太阴了。下利后,原来脉紧,骤然间脉微,这时如果手足逆冷,是胃气已衰的坏现象。若手足反温,说明胃气还强,脉紧消失反而是欲解之候。下利烦燥本不是好事,但这时的烦,是正与邪争的烦,也反而是欲解向好。

我们还要「读」懂仲景省略的两个内容。

一种热胜,汗出小便数大便硬,演变成阳明热实证,这在前面阳明的学习中分许多不同情况都详细讨论了,不再重复。第二种,也是湿胜入太阴,也下利或便溏,虽然大便通了,但脏器虚衰,「手足不温」了,自身的能力达不到驱除疾病的目的,就发展成太阴病种种症状。怎么办?随后的太阴诸多方证就该粉墨登场了。

二、原阳明篇条文

伤寒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注】:当冷时,就不能正常消化。水是最难消化的东西,胃气虚冷,还会形成水饮」,继而会发生下利、水肿、胀满、腹水多病症。有水饮时,倘若再饮,还常常逆哕。



插曲:中国当代伤寒学派的划分】

(以下内容根据于刘观铸先生的「《伤寒论》有六方界有六家学说」一文简述

1800年前,张仲景下《论广汤液》,即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学派为中医学界最为盛的学术流派。世的河间派、易水派、攻邪派、滋阴学派、温补学派、温病派等方派的形成和发展,也一不受其启发和引

国当伤寒学界,对伤寒论认识五花八门,大可以从对伤寒论应用范围什么是六以及诊断手段三类问题的不同划分成六个学派。

一、应用范围

1、一种意见认为伤寒论》「侧重外感」。

重外感」之在大多医学家中盛行。主要认为伤寒论外感,《金匮要略谈杂病然,也把六外感,经络脏腑于杂病这样广见于教材和著中。派属经解释伤寒论》。

但也有人在这个观点基础上有些折中化,认为伤寒论》和六不限外感,也可用于内伤杂病,但重仍在外感,对内伤杂病的辨不具有广泛性。同时认为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都主要用外感病。而对于杂病必须运用经络脏腑

有人认为经络脏腑是基础,六是建立在经络脏腑基础上主要用外感病的辨证体系认为仲景的这个体系是有短的,需用世其它学派之长来弥补其短。

2、另一类认为统摄百病」,如渡舟、亦人、范中林、胡希恕、友生等人。其中,方家更加旗帜鲜明提出不但六经尽赅百病,而且六经尽赅诸方。但是的各大家在具体认识上又有不同。因他们有的以内经解释伤寒论》,有的不以内经解释

二、六经定义

分「脏腑经络派」与「八纲气血派」

1、以脏腑经络的代表人有渡舟等,认为就是经络脏腑,每亦可用八更精细定性。具体来说,六皆可分阴阳(含虚实等),三病既可为阳证亦可为阴证,三病亦既可为阴证也可为阳证一派用内经解释。

2、以八的代表人有胡希恕、等,认为就是八(含气血津液),三病必为阳证、三病必为阴证。认为,经方体系与内经无关。这一派不用内经解释

三、诊断手段

从诊断方法分「四合参派」「平派」。

1、四合参派认为脉诊诊断中具有部分参作用。绝大多数伤寒学者都属合参派。包括用内经解释与不用内经解释

2、平然也重闻问切四诊,但脉诊在四中所占比重远远超出其它,甚至50% ~90%的重,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他们认为,对仲景所的每条经文,应悟懂其象的意,临床只要把象看明白了,对该病也就基本看明白了。当脉与各种症状生冲突,多采用以解症的临床思维。一派以内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