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少阴病、厥阴病篇深度总结 | 360度伤寒训练营内部资料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0-03-08


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本次『360°伤寒背诵训练营·条文讨论会』和学员们一起对少阴病、厥阴病篇做了总结,从而对条文的把握更加清晰,更好的背诵相关条文,为我们伤寒的学习拨开了一层迷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少阴篇小结

(1)少阴病的性质:全身虚寒证。

(2)病机:少阴一经,兼水火二气,有从阴化寒,从阳化热的两个转归。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故可以外兼太阳之表。若脏气充实,亦可转入阳明之腑(由虚转实),因此也有内兼阳明之里。但少阴多虚,仍以寒化为正证。

(3)主证主脉:但欲寐,脉微细,为脉证提纲。

(4)少阴病的辨证要点:

①口中和,背恶寒。

②厥冷,下利清谷。

③自利而渴(上虚无阴以济)。

④小便色白(下虚无阳以温)。

(5)寒化证的正治方法:扶阳抑阴。

1)阴盛阳虚,水气浸渍,治宜温阳散水。

①附子汤一一温补以壮元阳。

②真武汤一一温散以逐水气。

2)阴盛阳虚,厥逆下利,治宜逐寒回阳。

①四逆汤一一治中寒阳微,能温运脾肾。

②通脉四逆汤一一治阴盛格阳于外,能通达内外阳气。

③白通汤一一治阴盛格阳于上,能宣通上下阳气。

④白通加猪胆汁汤一一治阴盛格阳,反佐苦寒,以从阴引阳。

3)阴盛阳郁,吐利,四逆,烦躁欲死者,治以吴茱萸汤一一温胃降逆。

4)虚寒滑脱之下利便胞血者,治以桃花汤一一温中固脱。

5)便血者可刺一一助汤药之不及。

6)吐利脉不至,或微涩,呕而汗出者,可灸——温经通阳。

(6)热化证的变治方法:育阴清热。

①黄连阿胶汤一一治阴虚阳亢,心烦不寐,能育阴清热。

②猪苓汤一一治水热互结,呕、渴、心烦,能滋阴利水。

③猪肤汤一一治阴气下泄,虚火上炎,能滋润养阴。

④咽痛:

a.甘草汤及桔梗汤一一治少阴客热之轻证,能清热解毒。

b.苦酒汤一一治咽中伤生疮,能通声敛疮。

c.半夏散及汤一一治寒邪外束,阳邪郁聚之咽痛,能疏散郁热。

⑤四逆散一一治阳邪郁遏于里,能宣郁通阳。

(7)兼表实证治:脉沉发热,治以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一一温经达表。

(8)兼里实证治:邪转阳明成胃实,燥热耗伤津液,治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9)治禁:病在里之脉细沉数,或脉微,属阳虚者,禁汗(包括火劫)。阳已虚,尺脉弱涩者,营阴亦不足,禁汗与下。

(10)误治变证:强责汗出,引起谵语,小便难一一心神浮越,津液枯竭。必动其血一一因成下厥上竭,为难治。

(11)生死决诊

1)阳回则生——手足温(第288条),时自烦,欲去衣被(第289条)。

2)阳亡则死,阴竭亦死。

①纯阴无阳(第295条)。

②阳不胜阴(第296条)。

③阴尽阳脱(第297条)。

④阳绝神亡(第298条)。

⑤肾气绝于下(第299条)。

⑥阳亡阴竭(第300条)。

病入少阴,邪已深入,故死候亦多,生死的决诊,较他经为重要,我们必须见微知著,掌握时机,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不致因循误事。

厥阴篇小结

厥阴病是邪正相争的垂危阶段。由于患者阴阳的消长和邪势的驰张,证情变化很大,所以表现的证状也特别地错综复杂,加之更有一些不属于厥阴病的条文,也一起归入本篇,故本篇内容较难理解,因而引起了有些前辈医家们的怀疑或歧视。其实,厥阴篇在内容上把各种不同原因的厥证和厥逆的病因,合并在一起讨论,以便于对比分析。

厥阴病的证状,虽然错综复杂,但也有它一定的病型,归纳起来,可分为“上热下寒”和“厥热胜复”两种类型。

(1)上热下寒:厥阴为阴之极,阴极下寒,阳气被格于上,故反映出上热的现象。下寒愈甚,上热也愈甚。第326条说:“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就指出了它独有的特征。证象上热下寒,所以治宜清上温下,温凉药并用的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都是厥阴病上热下寒的主要方剂。

(2)厥热胜复:厥阴为阴之极,阳之始,阴中有阳,所以寅至卯上为它的欲解时,也就是说明了阳复为它向愈的机转,阴盛阳衰是垂危的凶象。第336、第342、第341、第331、第334五条的厥热胜复,就以“厥”“热”二者所占时间的多少,来诊断邪正交争的胜负,阴阳的盛衰,作为判断预后吉凶的主要依据。举例如下。

但厥无热一一阴盛阳衰,病情危重。

厥而见热一一阳气来复,病有好转。

厥多热少——正不胜邪,病仍进行。

热多厥少一一正已胜邪,病趋好转。

厥热相等一一阴阳平衡,病将痊愈。

热而复厥一一阳复不及,病又复作。

厥去热不退一一阳复太过,病从热化。

1)热伤上焦则为咽痛、喉痹、呕吐脓血。

2)热伤下焦则为便脓血。

厥、利是厥阴病最主要的证状,本篇对它重点地、反复地进行了论述。

(3)厥逆

1)命名:来源于《内经》,仲景加以灵活地运用到外感中来,充实了内经的不足。

厥逆:《内经》一一重在正气,治以补正。伤寒——重在邪气,治以除邪。

伤寒言厥,虽有厥、厥逆、厥冷………或冠以“手足”二字等好多种不同的名称,有些医家认为在寒冷的程度轻重上和面积大小上都有不同,但是根据条文的研究,却是互言不分的。

2)成因和机制:厥——阴阳气不相顺接。

寒厥一一寒极阳衰,不与阴接——手足寒冷。

热厥一一热极阳郁,不与阴接——手足寒冷。

(4)下利:分寒利和热利两种。

寒利一一阴盛下寒。

热利:热迫下焦血分一一便脓血。内有燥尿——热结旁流。

寒厥和寒利,二者常一起发病而互为影响,是阴盛阳衰的危象。

当阳气来复的时候,厥利也随之前后消失。反之,如厥还而利不止,后必复厥,利止而厥不还,后必复利,是阳复不足的表现。所以在厥阴病的整个证候群中,对于厥利的有无和出现的前后、久暂,是决定整个病情的好转或恶化的关键。

厥利的治法:如图

厥阴虚寒证的阳气来复,除了厥温利止之外,常出现发热、面赤、心烦、口渴、能食、汗出等阳证,以及脉浮、数、微缓、微弱等阳脉。这都是邪从外解或邪衰正虚的佳兆,但厥利是否减轻消失为辨证的关键。

如果厥利不减,虽见以上脉证,也未必属于佳象,尤其是汗出不止的亡阳证,正虚脉实的真脏脉,见脉微、肤冷、躁无暂安时的脏厥,胃败能食的除中和厥逆脉绝的纯阴无阳证等,都是属于阴阳离决的死候。

对以上各种证状,如果确是厥利已减或已消失的,是阳复佳兆,可不必药治。如发热而呕的是邪出少阳,可用小柴胡汤,渴欲饮水的,只需少与之水以和胃气,即可痊愈……如是阴盛格阳的假象,仍照扶阳抑阴的治法,或稍加苦寒反佐的药味,如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都可随证施治,严重的还需急灸通阳。

除了阳郁的热厥之外,还有瓜蒂散证的寒痰积于胸中,茯苓甘草汤证的水饮停于心下,遏阻了胸阳,当归四逆汤证的寒盛血虚,不能荣于四末,都能引起厥逆,以及乌梅丸证的蛔厥。它们致厥的原因虽各有不同,但性质都是属寒证类型,所以说“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

其他如利后余热未清而烦的,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呕吐脓血的用《金匮》排脓汤消痈排脓,厥阴干呕、吐涏沫、头痛的用吴茱萸汤温中降浊……各种不同的病情用各种不同的治法,总以辨证论治为原则。

▼御用客服

▼版权申明
整理/橘大宝 排版/橘大宝 校对/青竹学术部 
部分内容选自:《伤寒论备课笔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