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良渚、北红山”,盘点良渚玉器代表作

 gs老张 2019-03-23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钱塘江和太湖流域,距今4000余年,陶器和玉器是这个文化的典型代表。玉器多为琢器,线条细腻、繁复、精美,是史前文明中玉器制作的高峰。良渚玉器刻线技艺独树一帜,连嗜玉成癖的乾隆皇帝也以良渚玉器收藏为好。

玉神人纹九节琮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见于文献中“以黄琮礼地”的记载,良渚文化中“琮”器最为发达,在该文化墓葬遗址中,多置于墓葬主人遗体周围,专家推测可能为了彰显墓主人的身份,也有可能是为了防腐的需要。该琮以简化的神人纹为饰,冠、鼻清晰可见,眼、口已模糊不清,琮身上有一些阴刻的符号,据考证可能和原始的文字有关。“琮”是良渚玉器传世的一大类,不过遗憾的是,现存于世体积最大的“琮”目前依然流失在海外。

玉神人兽面纹琮

神人兽面是这一时期玉器重要纹饰。早期是面目狰狞的兽面纹,后逐渐与冠帽、五官、四肢具备的人形互相融合而成。这种人、兽形态抽象合二为一的纹饰表达了古代先人对于征服自然、征服野兽的雄心壮志,也表明了对于人对拥有野兽般力量的向往,是神权的象征。

兽面纹玉璜

该玉器形状为半圆扁薄型,中部雕有阴线刻兽面,兽眼椭圆形如铜铃,锥形鼻,卷云形嘴,纹饰十分繁复,毫米之间居然能有数条阴刻线,即使是采用现代工艺技术雕刻也有非常高的难度。除长年累月所习得高超的雕刻技艺,对神明的敬畏之心恐怕也是作者得以制作出如此精美玉器的关键。

镂雕神徽纹器

神徽纹是良渚玉器上大量出现的一种纹饰,其阴刻线非常细。对于这种神徽纹代表的含义,学界目前没有同一的定论。不过,一些专家提出,这种纹饰是一种具有徽章性质的图案,在玉器中大量使用,应该是某一部族的标志。

鸟立祭坛纹

鸟立祭坛纹经常出现在良渚玉璧上,是对“以苍璧礼天”最好的诠释。史前先人们俯仰观察天地,鸟立树木大概是他们视野范围内最高的位置,以此抽象为鸟立祭坛,足以体现他们对天的敬畏、向往和崇拜之心。

据考证,良渚玉器所用原料硬度极高,要雕刻如此繁复和谐的纹饰,很有可能是采用了“软玉法”,将玉坯软化处理,然后刻上纹饰。这些技法的发明,成就了良渚玉器令人惊叹的辉煌,是先民物质和艺术文化的精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