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

 窗前飞雪 2019-03-23

   “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是清代名医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杂说》中说的一句话。其既是对中医所说的三焦之一中焦的生理功能的诠释,更可看作为是对中医脾胃生理功能形象化的比喻。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对治疗因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症,以及养生保健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衡者,天平也,上下虽动荡,终究须平衡。中焦者,脾胃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且降,脾气主升;胃则消化水谷,脾则输送精微(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正由于这一下、一上的动态平衡,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才是正常的,健康的。

   按中医的理论,胃把进入体内的食物(包括水及饮料)消化后,其营养部分“上输于脾”,再由“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朝百脉,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指输送到五脏)”及全身的各个角落。剩余部分则进入小肠(这与西医有差异,部分蛋白质在上肠上段吸收而脂肪是在小肠内吸收妁),糟粕有大肠通过肛门排出体外。这整个消化过程必须顺下进行着;有规律地、不停顿地进行着。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顺下而上逆,便会出现呕吐,嗳气,或者呃逆(就病机而言,中医统称胃气上逆),治疗必须降逆。

   如果胃的顺下运动迟缓了,那末就会出现食滞、胃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这里有进食过快、过多,有受寒、中暑,也有情绪等等诸多因素。而进食过快(包括饮水)导致的胃内胀气(此气是随着食物吞进胃内的),是一般人所意想不到的一一这好比在天平上操作,动作过快,影响平衡。就我临床所见,凡食后饱胀,及部分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如果有进食过快这个习惯的,减慢进食速度,或许能缓解症状。

   知饥不食,中医术语称为“胃弱脾强”,即俗称的“没胃口”。对于这种“胃呆”,必须要用芳香“醒胃”的方法,所有的中医一般会在处方中加入砂仁、豆蔻,吊吊胃口。对于吊胃口,也可让没有胃口的人终日地想着吃,挑自己最喜欢的菜想,想得唾液分泌,口内酸酸的,这种条件反射的方法,或许也能起到增进食欲的作用。

   胃口很好,什么东西都吃得下,而食后胃腹作胀不适的,中医称其为“胃强脾弱”(脾运化乏力),除了脾为湿困外,脾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健脾化湿,在所必须。而对于由脾气虚而出现的虚痞(少腹作胀),不要因同时有纳呆而不敢进补;补气健脾是中医“塞因塞用”的治法之一。但我始终认为那胀与胃肠之气有关,有关为是肺之不肃、肝气横逆、胃气不和、肠有湿滞。若是,补气健脾不可,清肠才是有效的手段,但决不是攻下,而是清利。

     胃口不算差,然未到吃饭时,即有嘈杂或胃痛等症状,进食后有所缓解的,中医认为这是中宫虚寒者居多(与十二指肠球部有关),一般用黄芪建中汤抑或有效。但忌食长纤物食物尤为重要,因为这种东西会堵在(激惹)十二指肠球部,使胃蠕动增加,顺下(排空)加速。少食多餐也是个好方法,在有饥饿之前的半个小时,吃个白煮蛋,或吃块锅巴,或吃块不太甜的米糕。

   脾运化乏力,也与情绪也有很大的关系。中医有思(过度了)伤脾之说。而人体的五脏又相互关联着,因此“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五脏都在动摇了,中焦(脾胃)这个“衡”能平衡得了吗?

   由于情绪、饮食等原因引起的“中焦失衡”,其所出现的不思饮食,嗳气、吞酸,胃脘、腹胀等等症状,往往会时轻时重,即昨天厉害,今天好些,上午严重,下午缓解;过一段时间,则昨天缓解,今天严重,上午好些,下午厉害。正由于这样地“折磨”人,于是担心来了、恐惧有了;于是胃镜做了、药吃了,关键是症状没有完全消失,还是好一阵、重一阵。于是百思不得其解地苦下去,吃药下去,再检查下去;真讨厌、真气人。其实此人又钻进了“思虑伤脾”的圈子里,使本该自己(脾胃)恢复平衡的“衡”,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当然,如果出现莫名其妙其地胀,一一吃也胀,不吃也胀;白天了胀,晚上也胀;不排气胀,排气后也胀,且有遂日加剧趋势的,这恐怕是中焦这个衡出了真正的故障,搁死了。此时,必须及早去医院作个彻底的检查,说不定有非常不好的东西在里面,千万大意不得的,万一的话,那就会遗憾终身。  

   保持乐观心态,食、饮有节,这是保养脾胃的最好方法。不给中焦这个“衡”添堵、添乱,那末,中焦这个“衡”也一定会在动态中保持着平衡,保持着动态的健康。

     发两张兰花的照片,增添些生活的色彩。

中焦如衡 <wbr> <wbr>非平不安

白天宏扬主旋律,积极,健康,向上

中焦如衡 <wbr> <wbr>非平不安

晚上睡个安稳觉,恬静,舒适,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