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围城》学写作:妙笔生花有绝技?看钱钟书教我们玩转比喻

 gs老张 2019-03-23

也许你没读过《围城》,但你一定听过那句经典比喻”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其实《围城》还有多处精妙绝伦的比喻。全书中运用了诸多修辞,一众修辞中比喻艺术更是堪称经典。书中约有三百多处比喻,其数量之多,效果之奇超乎想像,可谓处处妙笔生花。

钱钟书无疑是玩转比喻的大师,他曾说“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它能使抽象化为形象的,深奥化为浅显,复杂化为简明,平淡化为神奇,它给语言增添鲜明优美的艺术特色,对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具体写作中我们如何妙用生动又新颖的比喻呢?我想《围城》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首先,《围城》为我们打开了比喻的全新视角。细细品鉴其文,不难发现新颖独特的喻体的生命力源于其丰富性。(喻体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围城》中的喻体广泛多元,小到日常生活饭桌上的食物,大到中西文化,不管是我们想得到的还是想不到的事物或情境,都在钱钟书手中妙笔生花为《围城》的喻体,而这些喻体的运用无一不使比喻更显新颖独特,灵动鲜活。

《围城》中取喻于食物的地方十分抢眼,食物是我们日常中最常见的,用作喻体却可成为书写中不俗的亮点。如此妙用,当然离不开钱钟书细心的观察体验。这也启发着我们读者多多留心,可借用身边熟悉的食物来说明一些近似抽象的事物,更显语言的生动和趣味。文中的这种运用,总是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钱钟书写到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时,形容“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馒头本来是鼓起的,有白白胖胖之感,而没发酵好的馒头则有点硬梆梆的结实感,细细想来,钱钟书是在形容高校长长了一张肥胖而结实的黄脸,自然而然地给读者一种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力,生动形象外,幽默讽刺意味更浓。

又如他形容女人妆花时写道“二奶奶、三奶奶打扮得淋漓尽致,天气热,出了汗,像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半融化的奶油蛋糕将高温下人脸油光满面的样子真实呈现,更显新颖有趣。书中还有把科学家比作酒的,也有把新回国的单身留学生比作烧饼的等等。总之,在钱锺书的笔下,美味佳肴也可化作珠言妙语。

《围城》取喻于各种动物也是本书写作上的一处鲜明特色。诚然,以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或体形外貌来喻人并不难,但钱钟书善于将种类繁多的动物融入联想,可信手拈来,亦运用自如。这也使得书中的语言具有超凡的灵气,活泼生动,意蕴丰富。例如钱钟书在描写方鸿渐两个有身孕的弟媳时打趣道“这两位奶奶现在的身体像两个吃饱苍蝇的大蜘蛛,都到了显然减少屋子容量的状态”,写法幽默又深刻。

更巧妙的是,在书中钱钟书还用牛反刍的习性来形容方鸿渐失恋的痛苦回旋,“昨天囫囵吞地忍受的整块痛苦,当时没工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此番妙喻,三言两语,便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滋味表现地淋漓尽致。

钱钟书先生博学多才,兼通数国外语,可以说是学贯中西,这在《围城》中也有所体现。书中除了些许夹杂英文的幽默言语,还出现了许多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为喻体来写人或物之处。这般不俗比喻的运用,使中西合璧式的行文从头至尾都弥漫一种淡淡的文化气息,钱钟书在写文时高妙地把握了他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

比如他在形容方鸿渐的父亲,在陷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处境时这样写道,“(方鸿渐的父亲)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青年守节是传统封建文化,这般论调讽刺意味浓烈。而更深层面来看,方鸿渐父亲拒绝引诱导致有家难归,但政府对此又不管不顾的情境一定程度上又揭露了当时的国政时弊。

又比如他将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思想,引入比喻中来形象刻画方鸿渐的心虚心理:“假如苏小姐也不跟他讲话,鸿渐真要觉得自己子虚乌有,像五更鸡啼里的鬼影,或道家‘视之不见,抟之不得’的真理了。”

《围城》中也有引用西方文化的调侃式比喻,例如形容方鸿渐的博士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亚当夏娃这一故事是西方文化的根源,以此作喻揭示了比起真才实学,文凭再重要也只不过是一片遮羞的树叶罢了,同时也深刻讽刺了当时社会知识界的混乱不堪,引人深思一纸文凭的包装,就足以以假乱真的乱象着实可怕。

当然,可能我们没有钱钟书的知识渊博,文思泉涌,但至少我们都还有写作的源泉--日常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取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中西方文化了解不深也无妨,写作大师也食人间烟火。我们可以看到《围城》中也有一些贴近生活的此喻同样出彩。

例如“她(沈太太)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鸿渐要喉舌两关不留难这口酒,溜税似的直咽下去,只觉胃里的东西给这口酒激得要冒上来,好比已塞的抽水马桶又经人抽一下水的景象”等等。诸如此类的比喻,既充满烟火气,又贴切至极。以日常中的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用品来描述一些感观和情态,这种比喻方式值得我们品赏学习。

《围城》教会我们的,远不止上述。浅谈一些技巧收获不够大,唯有再多多潜心研读。总之,钱钟书先生在书中玩转比喻,为我们开拓了一个可妙笔生花的新思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围城》这部写作宝典,还有待我们不断去阅读,去发现,去学习。读与写作是密切相关的。期待某天,当我们会读书,当我们勤思考,当我们重学习,必也能更擅写作。

文:森屿微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