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医讲堂丨钱敏:半夏的前世今生

 jiezhukuaile 2019-03-23

山南研修院 · 明医讲堂

致力于培养有根的中医,让中医成为一项可以运用的能力,是山南研修院的愿景和使命。明医讲堂,为山南研修院基于上述愿景推出的系列作品。

明医讲堂系列作品,以提升临床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包含论坛,微课,视频,音频等各种形式和内容,邀请不同明医分享他们的学习经历,临床经验,心得体会。

经 · 典 · 回 · 顾

(扫描下方二维码)

回看微课

2019年2月25日,钱敏主任以“常见中药的专业科普”为主题,从植物分类学和中药学的角度,开讲半夏的前世今生:种植,采收,采购,炮制,鉴定,运用,下文即为微课精华文字稿。

今天分享的这味药是半夏,半夏作为中药当中的一味主要药物,其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很多毒性中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都慢慢消失,比如朱砂、雄黄等中药现在使用的越来越少,而半夏的使用量依旧很大。

据中国药典的记载,它具有辛温,有毒,归脾经、胃经和肺经。主要功能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

《神农本草经》当中记载,半夏,味辛平、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

半夏的产地,除了内蒙、新疆、青海、还有西藏没有发现野生的以外,其他地方都有,基本上是遍布全国。

在海拔2500米以下,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当中,江浙一带主要在茶叶地、花生地里面,还有麦冬地里比较多,主要长在田边和林子下面。半夏是长在旱地里的,喜旱不喜涝。如果地里水太多,半夏就容易霉烂,生长不了。

1

半夏的最佳采收时节

半夏的主要采收时节有两个,一个是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还有一个采收时节在秋季十月中旬。大家一致认为夏天采挖的半夏品质较好,半夏的生长过程也是春生夏长,它的块根是淀粉类的,所有能量在夏天最强的时候截断了,没有释放。到了秋天,半夏枯萎以后重新发芽,没有经过冬天能量积聚的过程,所以秋天采挖的半夏淀粉含量就没有夏天采收的饱满。古籍上是讲到夏天阳气比较旺,秋天的阳气没有夏天旺,所以夏天采挖的半夏比秋天的好,从刚才的淀粉含量上也验证了这一点。

半夏的药用部位是球茎,具有粉性,色白,味道一开始入口是甜的,到后面舌头才有麻麻的味道,过几秒以后对喉咙粘膜会有刺激作用。我想正因为半夏的颜色为白,味道是甜的,所以入肺经和胃经,这点和古籍上的说法是交相辉映的。

2

半夏的三个加工环节

半夏的加工主要有三个环节。

一是去皮;

二是打硫磺;

三是干燥。

01

半夏的去皮方法

传统方法是挖出半夏以后,将它放入我们的竹筐里面,在河水里面用脚反复的踩,反复地用水冲洗或者漂洗,直到块茎上的皮全部洗净为止,再晒干。

使用这种方法,去皮并不是很完善,大多去不干净且劳动强度又大。脚踩的时候如果太用力了会把半夏踩破,浪费比较大。半夏还有毒,如果长时间皮肤接触的话,会对皮肤有刺激性。所以这种方法慢慢的被淘汰了,现在基本上都是使用机器去皮。

02

无硫半夏

现在中国药典一直在呼吁,硫磺过度使用对人体有害,而半夏离开了硫磺以后,颜色会比较黑。我们以前做过一批完全不打硫的半夏,但是烘干以后的半夏还是发黑的,粉性不太足,角质样多,跟以前看到的半夏差异比较大。

无硫半夏很多医院和病人不太认可,药典较人性化的地方是其它的中药要求不能超过150PPM,半夏比较特殊,不能够超过400PPM(PPM是硫磺的一个单位)。

03

半夏的干燥方式

半夏干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晒干,晒干的半夏品质较好,粉性,加上吸收太阳的能量阳气足,不过块茎晒干比较难晒,比如说天气不太好的时候晒到一半可能发芽了(半夏打硫后不会发芽);另一种是烘干,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人家里有烘箱,但是烘箱烘出来的半夏跟晒出来的半夏还是有差异的。

烘箱第一个要控制好温度,如果温度太高的话,半夏烘出来以后,它会像番薯干一样,角质样,这种半夏品质也是比较差的。太阳晒也存在一个问题,时间比较长,而且天气无法人为控制,最近杭州的天气一个多月都没见到太阳,半夏当然晒不干。

所以在半夏干燥的过程中,基本上选择用烘箱,低温烘干,一般温度不超过60度,最好控制在40度左右,这样的半夏烘出来粉性还是比较足的。

3

半夏十八反

中医自古就有半夏反乌头之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反乌头、附子,临床应用有人主张半夏反乌头但不反附子,理由是两者的药用部位不同。

临床经验半夏与附子通用的方子很多,比如小青龙汤加附子、附子理中汤加半夏等等都没有见到不良反应,而半夏与乌头同用,则出现了毒性增强的情况,所以有人指出说,半夏反乌头不反附子,但是也有人指出张仲景当时创用的附子粳米汤有半夏,四文中乌头附子半夏同用均为先例,1981年的时候用乌头至半夏瓜蒌等治疗搪堵脉络,效果比较好,所以有些专家认为半夏不反乌头也不反附子天雄。

上面的问题尚没有定论,作为医生,我们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一起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肯定会得出准确答案。

4

生半夏的临床体会

中医临床上半夏入汤剂,赞成生用的人很多,现在中国药典建议生半夏基本以外用为主,内服慎用,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声音。赞成生半夏可以入汤剂的人,论据是张仲景用半夏,内外科总共有十三张处方里面用到了生半夏,而且在临床上生半夏也是屡见奇效。

王自成

我自己临床中使用过生半夏,针对老痰顽痰,渗透清理的效果很不错,很重要一点就是一定要久煎,至少煎够一个小时以上,让它的成分有些分解,至少喝起来不麻嘴,这样才可以再下别的药。刚好钱老师有丰富的药物采集、炮制和实验、检验的经验,作为临床医生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半夏到底是什么成分?

像刚才提到的附子乌头,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乌头碱,久煎之后乌头碱是大部分被破坏掉了,所以它的毒性是可以去掉的,也不会起到麻痹神经的作用。而半夏我看到资料里面讲它也有生物碱,半夏久煎之后它的哪些成分会得到破坏?生半夏和附子一起煎又有什么样的一些化学反应会导致它的毒性反而是增强的?

举个例子,有一道菜叫芋艿汤,跟半夏其实是同科的,而且生芋艿的毒性比半夏的毒性还要大,绝大多数的人如果用手去刮生芋艿的话,手都会很痒又会红肿。

但是熟芋艿中毒从来没见到过,如果一定要用生半夏的话,建议煮的时间稍微长一点。

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比较多,但是我个人觉得半夏的毒主要来自于植物蛋白,半夏含有大量的植物蛋白。

刚才王老师问到生半夏和附子两个为什么会增强毒性,生半夏中存在着抑制双酯型生物碱转化的物质,本来双酯型生物碱久煎以后,会分解掉或者降解掉,附子与生半夏重组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不了,所以说它的毒性没有降低,没有降低就相当于毒性就增加了。

5

不同半夏的炮制方法

01

清半夏

清半夏是生半夏加8%的白矾溶液浸泡,浸泡至生半夏里面也浸透,用嘴巴去尝的时候就会有微微的麻舌感,然后再把它漂净,切片晒干。

其实很多时候在药房里面,出于安全考虑,不太会去进生半夏。但是我一个建议,在没有生半夏用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一下清半夏,因为清半夏和生半夏,它们之间只多了一个白矾溶液,去解毒。

但是实际上它的效果和生半夏的效果是差不多的,清半夏的毒性其实是大大降低的。在做清半夏的时候,生半夏和明矾的比例是10:2,也就是说10公斤的生半夏用明矾是2公斤,再兑水,再腌制,腌制的时间主要靠我的口尝,因为夏天和冬天的气温不太一样,这个时间需要自己灵活掌握,只要达到微微麻舌就可以。

02

姜半夏

姜半夏对于医生和病人来讲的话,是最熟悉不过的。姜半夏的炮制总共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用生半夏加白矾,然后拌匀用水泡。姜半夏前面炮制的过程其实就是清半夏的一个加工过程,过了差不多6到10天左右,再去尝一下,看看有没有麻舌的这个感觉,如果稍微有点麻舌了,就可以取出来给它挑干净,然后干燥。

▲一法姜半夏

这也是清半夏的一个加工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晾干以后,与生姜汁拌匀、干燥,干燥好了以后就如我们上面的这张图片所见到的。这是加工姜半夏的第一种方法,叫做腌制法,也叫复制法。

第二种姜半夏的炮制方法也是药典加工半夏的方法,是把生半夏用水先浸泡,泡到没有干心的时候,泡个1到2天,泡到半夏这个中心也浸透,再用生姜切片,煎汤。再与白矾和半夏一起煮,差不多煮四五个小时,再把它取出晾干,再切薄片干燥晾至半干,再切片,然后干燥。

一法姜半夏用到的生姜、白矾和半夏的比例是2:2:10,也就是10公斤的半夏,用2公斤的生姜和2公斤的白矾。而第二种姜半夏的加工,所用到的生半夏10公斤,生姜2.5公斤,白矾12.5公斤。

▲药典法姜半夏

第二张图片是药典方法炮制的姜半夏,它的外观和一法姜半夏差距比较大,一个水煮,还有一个就是用腌制。我认为复制法加工的半夏效果会比中国药典炮制的姜半夏要更加好。这里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一法姜半夏效果比较好,因为一法姜半夏炮制的时候,虽然是用水分来腌制的,但是最后来判定它成功与否,我们是会去尝味道。

据我了解到,像这种药典方法的半夏,几乎没有麻嘴的这种感觉。可以说它的成分随着煮的水一起流失掉了。如果你们问我,我还是建议用一法炮制的半夏。

03

法半夏

法半夏的第一步也还是浸泡,把半夏(轮脱)以后,到内无干心,把法半夏捞出来加入甘草、石灰水,甘草石灰水的制备是用甘草,加适量的水,总共煎煮两次,跟煎药一样。两次煎好以后合并药液,倒入适当的石灰水中,再把半夏丢进去,每日搅拌1到2次,让它混合均匀,而且还要保持PH值达到12以上,保持强碱的环境。

▲法半夏

直到我们用嘴巴去尝的时候,没有麻舌感。切开以后,里面和外面颜色均为黄色的时候,然后再拿出来洗干净,烘干。就炮制成图片中的一样,这个就是法半夏。

法半夏的用量是生半夏100公斤,甘草是15公斤,石灰水是10公斤,以这个比例去炮制。

04

竹沥半夏

竹沥半夏是在一法姜半夏的基础上,和鲜竹沥拌匀,拌匀以后要稍微闷一下,再给它烘干。

姜半夏100公斤,鲜竹沥25公斤,这个是竹沥半夏的辅料和原料的一个比例,前面讲到的是我们药房的一个半夏炮制方法。

不同的炮制方法,它的功效有什么差异?生半夏主要是外用,药典不太建议用内服,所以说外用是治疗痈肿痰核。姜半夏是多用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和竹沥半夏都用于燥湿化痰。

6

半夏:不好惹的“亲戚”

与半夏长得最像的是虎掌南星,也叫掌叶半夏。

▲栽培变异半夏

虎掌南星或者是掌叶半夏,顾名思义,它的叶子是像我们手掌一样的,有五片,半夏的叶子以三片为主。虎掌南星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它的块根长得像我们的脚趾头一样,或者是像老虎的掌,虎掌南星长得和栽培变异的半夏比较像。

半夏就像旺仔小馒头一样,一个个圆圆的,边上也不太会长出小疙瘩或者边上也不会长出小半夏来。主要是田间管理用了大量的肥料,半夏的块茎在根部的无机物和水比较充足,而上面的三片叶子光合作用又来不及反应,这两个平衡打破了,打破了以后,半夏边上会长出一个小半夏,小半夏长出来以后,也会变成芽或者茎,然后再上来,这样来达到一个平衡。

01

半夏与天南星的区别

现在市场上很多人会把小的天南星参到半夏里面,这种情况比较多,因为半夏栽培了以后,它的直径也在变。我记得最好的半夏直径是0.8cm到1.2cm,这也是出口的一个标准。

我们栽培的半夏可以达到2.5cm以上,来看一下半夏和天南星是怎么区分的?

半夏和天南星最主要的区别是天南星它的茎基痕比半夏要来得大。天南星的须根,因为天南星长得大,所以说它的须根也比半夏的须根要来的粗一些。须根掉了以后留下的一个痕迹,叫做须根痕,还有杆子断了以后留下的一个痕迹叫做茎基痕,这里有一定的区别。

▲天南星与半夏

还有一个是半夏比较圆,像旺仔小馒头,前面提过,天南星扁扁的,我现在给大家发一张图片,我们看一下天蓝星和半夏的对比图,天然星的侧面比较扁,整体就会显得比较扁,半夏看去比较圆。我们看第二张天南星,它的边上最中间有个洞,这个叫做茎基痕,边上的麻点叫做须根痕,这个是须根掉了以后的一个痕迹。

▲天南星

▲半夏

我们在判定天南星或者是半夏的时候,就看它的须根痕有没有超过一毫米。半夏的须根横是小于一毫米,天南星的须根痕是大于一毫米。现在可以通过检测水麦冬酸来区别,半夏不含水麦冬酸,天南星含有水麦冬酸,可以根据这个做区别。

02

旱半夏与水半夏的区别

旱半夏比较圆,它的须根痕就只在上半部,下半部是没有的,下半部是光滑的,上半部是有一个个麻点。水半夏叫犁头尖,由于长在水里它的须根是遍布全身的,水半夏并没有这么圆。

我发的这两张图片都是新鲜的半夏,它的须根只长在上面,下面并没有。水半夏上面下面都是有须根的,须根掉了以后会形成一个麻点。所以说在看这个是不是水半夏的时候,这是一个比较有利的论点。

还有一个关于半夏去不去皮这个问题,据研究半夏的皮里面的成分也是比较高的,有多种氨基酸在里面。因为药典的规定,药房里面买的半夏是去皮的,假如说自己去采挖半夏,自己去炮制的话,我建议不要去皮。

所以用我们的嘴巴、眼睛、双手,用我们所有能调动的五官去感受中药,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对于中药的认识也是一个特别立体的感知,往后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会更加生动,更加灵活自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