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记忆:那一夜,老婶生孩子

 火娃小议 2019-03-23

原创: 赵宏音 四合院网 2018-09-28

1968年9月18日,我跟随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二班来到昌图县大洼公社团结大队(今为昌图县大洼镇十家子村)插队。我们十人被分到西小房屯,男女生各五人。在知青点新房盖上以前,我们先住生产队的仓库,后来男女生又分别住到了老乡家里。大约1969年暮春,我们五个女生,搬到了刘方老叔家住。

刘方有兄弟三人,他在家排行老三,最小,所以我们称他老叔,称他媳妇为老婶。刘方家住的三间旧草房是父母留下的,东西两侧的邻居是他的大哥家和二哥家的平房。三间旧草房的东边的一间是灶间,有土坯泥巴砌成的灶台、大水缸、柴禾堆,西面是住人和放东西的两间屋子。这两间其实是一间大屋子,南墙两个窗户下是一铺从东到西的大炕,从两窗之间的墙垛子到北墙中间架起了一根很粗的木过梁,木过梁的上方有三角形的木架构支撑着草房顶。三四根较粗的木杆。再横上几根细木杆,绑上高粱秸杆,糊点泥,贴上旧报纸,就把一大间屋子分成了两间。两间屋子在木过梁上面是相通的,外屋说话里屋听得一清二楚,木过梁柱下面里外屋间的小木门一开一关,整个简易墙就随之颤动。

我们五个女生搬到老叔家时,里间已经给我们腾空了,方便我们放箱包和生活用品。老叔、老婶带着二儿一女三个孩子住在外间,外间地上靠北墙横放着一个破旧的放衣物的木柜,旁边的麻袋装着刚刚从里屋粮食囤子倒出来的少量口粮。老叔的大儿子还不满六周岁,二儿子四周岁,女儿不到两周岁,又怀孕的老婶已经挺显身子了。我们五个女生组成了一户人家,和老叔家人在一个房顶下生活。我们轮流值日,每天有一个人不下地,留在家里挑水、做饭,照看队里在村边划给我们的菜地。我们和老婶在一个灶间忙活,给各自的家人做饭。老婶虽有身孕,但家里家外带孩子做饭、喂猪种菜,一天到晚不停地忙,活一点也不少干。

初夏来临,间苗锄草等田间的活就连上了,忙忙碌碌,很累很辛苦。晚上我们五个女生在里屋炕上一躺下就能睡着,虽然每个人睡的地方只有二尺宽,但睡得都很香。

一天夜里,大家正在酣甜的梦乡,我突然被外间老婶喊老叔的声音吵醒。只听见老婶对老叔说:“恐怕要生了,你快去找张婶(七队队长张英杰的母亲,西小房屯公认的接生婆),先把二嫂叫来,让她帮忙烧水!”老叔关门的声音响后,狗叫声就传来,接着就听到二婶来了和老婶的搭话声,二婶立马点火、添水、烧水。这时,又听到老婶喊二婶:“二嫂,不好!你快进来,要生了!”只听得二婶的关门声和外屋陆续传来的摸摸索索的声音,好像是把炕上睡觉的孩子往我们这边挪动。又听到老婶说:“快把炕头席子卷起来,别弄到席子上!”随后,就听见卷席子声,老婶强忍的呻吟声和间断的喘息声,紧接着就是婴儿几声响亮的啼哭。二婶在外屋和灶间忙乎的呼呼脚步声,抽柴禾声,劈高粱秸杆的声音,连续不断。二婶说:“别动!别动!等我用秸杆割好脐带……。”

外屋说话的声音和各种忙碌的声响不断传来,我们五个女生此时早就不能睡了,大家都坐在自己的被窝里,惊恐得发抖。我只觉得头皮发麻,口舌干渴,额头上、脖子上、身上不断地沁出冷汗。怕席子弄脏,在土炕上生孩子,用秸杆割脐带……,这些都让我万分恐惧,禁不住浑身瑟瑟发抖……。

院子里有手电筒的光亮透过窗户,接着外屋就传来老叔开房门和张大娘进屋的说话声,老婶和二婶正在给新生婴儿洗澡,二婶告诉张大娘母婴都挺好的,叫张大娘不必沾手了。她们寒暄之后,老叔又打着手电筒送张大娘回家了。二婶做了水炖鸡蛋给老婶喝,新生的婴儿很乖,屋里渐渐安静下来了。她们的哥哥姐姐仍在同一铺炕上酣睡。 

不一会儿,老叔回来了。二婶走了,外屋的一切似乎都恢复了正常,十分安静。可是,我们五个女生在里屋却怎么也安稳不下来,睡意全无。我坐在被窝里,身上被冷汗浸湿的衣服渐渐干了,可脑子里却在翻江倒海,心情难言的沉重,心脏似乎不断地下坠下坠……。

屋外院子里传来鸡叫声,天渐渐地亮起来。我们又得吃饭,下地干活了。新的一天,轮到金晓青值饭班。我们下地回来,晓青对我说:“老婶新生的小女儿连新衣服、小被子都没有,是包在老婶的一件旧布衫里的。老婶家连卫生纸也没有,只能把平时来例假的装了灶底灰的布袋子垫在身下,我把我的一大包卫生纸送给她了,农村的妇女太悲惨了……” 老婶那时只比我大十来岁,还不满三十周岁。亲历她生小女儿这件事,使我很受刺激,以至几十年里只要回忆起这一幕,我都不寒而栗。

刘方老叔的二哥叫刘发,我们称他二叔。二叔爱和知青开玩笑,他总是诡秘地问我们几个女生:“你们说扎根农村,什么是真的扎根呀?” 刘发和一些老乡认为,女知青只有在农村找对象,结婚成家,才算扎根农村。

下乡两年后,知青点的新房落成了。此时,我们在农村的革命热情已经逐渐衰落,有的同学参军,有的随家里走“五七”,有的转点,陆续离开了西小房屯。我们剩下的四个女生搬进了青年点的新房子,我用红纸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房门口:广阔天地扎下革命根,大有作为青春献人民,横批:风物长宜放眼量。在经历过老婶生孩子那一夜以后,我下定决心,这辈子决不像刘发二叔说的那样扎根农村,决不!

作者简介:赵宏音,女,辽宁省实验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9 月18日上山下乡,到辽宁省昌图县大洼公社团结大队插队。1974年12月抽调回沈阳。师范大学教师,现退休。

(本文摘自辽宁省实验中学1966年高一、二班所编上山下乡回忆文集《起步在乡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