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欣:管理是用生命照亮生命

 快读书馆 2019-03-23

领教导言

德鲁克先生将管理定义为一门博雅艺术(Liberal Art)。“Liberal Art”拉丁文原意为“自由的艺术”,而“博雅”取自《诗经》,意为“学识渊博,品行端正。”

博雅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从修身做起,用自身的温度感召并照亮他人。以“人”为根本,将真诚和信任作为试金石,从而与员工一同做到“信知行合一”。

具有人文精神且能够经得起考验的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通过解决人的问题,从而触及企业的灵魂并给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上升动力。

陈驯博士在公众号里发文,阐述了德鲁克关于“管理是一门博雅之学”的来龙去脉。从文章到音频,我认认真真地学习了好多遍。在我心目中,陈驯博士是位真正的学者,求真、严谨、务实。这篇文章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自从2012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是“博雅管理”?“管理”因何“博雅”?

 “博雅”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和概念,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华丽辞藻。博雅是“有教养的人”自然而然展现出来的气质,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的气质。我非常赞同一位读者在陈驯老师文章下面的分享:如同博雅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拿起斧头和木板可以盖房子;穿上西服拿起小提琴可以上音乐厅。

博雅管理是能高能低的。

我曾经在三家拥有全球领导地位的跨国企业工作过,深刻地体会到,企业的兴衰存亡关键是“人”,特别是企业中“关键的”那几个人。什么样的人造就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企业又反过来塑造什么样的人。

接下来,我分享几则亲身经历的小故事,相信大家从中能够看到“博雅管理”的光芒

 管理是用生命照亮生命 

1993年的一个晚上,我刚刚加入IBM公司几个月。吃完晚饭,家里的电话铃响了。那时候,还没有手机,打到家里座机找我的电话并不多。

“你好!我是俞伟。”电话里的声音,与在办公室里一样正式。

“哦,您好!”我拿着电话愣住了,迅速在头脑中检索是否有什么工作没做完,同时在想,他怎么知道我家里的电话,我什么时候留给他的?

显然,他听出了我的惊讶,“有时间吗?没什么特别的事儿,想找你聊聊天。” 口气还是那么一本正经。

“没——没事儿。您说。”我有些不知所措。

“说说吧。”

“说——什么?”我彻底糊涂了。

“说说你最近的工作呀,进公司几个月了吧,你不可能没有问题,不可能没有遇到什么困惑,或者不明白的地方。”

认识俞伟是几个星期前的一个早上。我一边等班车,一边拿着个小本儿背单词。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又瘦又高的人站在了我旁边:“这会儿才背单词啊,晚不晚?”“嗨,能背几个是几个呗。”我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您是?”瘦高个儿答:“我叫俞伟。工程师!”我又问:“您在IBM几年了?”他答道,“七、八年吧。”我顿时肃然起敬。

俞伟不是经理,只是公司里一名普普通通的工程师。我是干销售的,部门不同,“专业”也不同。他主动打电话来辅导我这样一个新来的人,实在是让我太意外了。

从那天晚上的电话开始,每周都有一两个晚上,我会在家里接到俞伟打来的电话,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他开头总是那句,“说说吧。”

他成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找上门来的师父(mentor)”。

熟悉了一些之后,我问他,“你为什么教我?”

他说,“我们进公司的时候没有人教。跟你们一样,虽然参加了各种培训,但是,有些东西只有干过的人才知道。我们只好自己一点一点地琢磨。你们比我们那会儿好。我现在告诉你这些,你不一定都明白。但是,有一天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或许能想起我说的。即便当时没想起来,还是摔了一跤,趴在地上如果能想起来这些话来,也好。”

“您这样教我图什么?我用什么来报答?” 

每当我问起,他总是笑笑说,“教和学是相互的。我也学到很多。”

我心里还是总觉得过意不去。直到有一次,他对我说,“对我最好的报答,就是有一天也能像我一样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特别是比你年轻的人。”

那个瞬间,我懂得了“薪火相传”含义。我经常说,“管理是用生命照亮生命”,仔细想来,这句话可以追朔到二十五年前,正是俞伟用他的生命照亮过我。仔细想想,一路走来,照亮过我生命的又何止一个“俞伟”。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都遇到过很多人,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之火点亮了我们心里的那盏灯。我们的光和热温暖着身边的人,我们也用自己内心里的那团火,点亮了更多人心里的那盏灯。

俞伟的那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信知行合一 

一晃三四年过去了。在IBM公司,我加入了一个“超级项目小组”。那个项目规模很大,方案很复杂,实施起来风险也很高。来自四、五个国家各领域的专家汇聚在一起,其中包括IBM在这个领域中全球最大的客户,共同为我的客户设计方案。

项目组经过将近一年与客户反复交流,进入方案最后设计阶段。大家一致决定在美国工作两周把方案写出来。

飞到美国的第二天,大家便开始工作。IBM的客户由一名副总裁亲自带队,IBM的专家团队阵容也很强大。我在其中级别最低、资历最浅,年龄也最小。

上午的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大家迅速将目标、分工和接下来几天的工作计划明确下来。虽然头天晚上睡得不太好,但整个上午我的状态非常好。能够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同事一起工作,让我这个当时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兴奋不已。

团队工作的节奏很快,午餐是送到会议室里的三明治、水果和各种饮料。

下午讨论的内容非常重要。然而,由于时差原因,我的脑子越来越不听使唤。周围的人在用英语激烈地讨论着,而我却昏昏欲睡。

突然,整个房间安静下来。我一下被吓醒了,发现所有的人都看着我。

“Michael,any comments?”(Michael,有何高见?)那位副总裁问。

我当时非常尴尬,“Sorry,I didn’t follow.”(抱歉,我没跟上。)

“No problem. Let me explain to you.”(没关系,我来解释给你听。)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令我非常意外,那位副总裁花了十几分钟,用非常慢的语速将大家的观点逐一解释给我听。他非常耐心,语气中没有丝毫的责怪。

然后,非常认真地看着我问道,“你怎么看?”

我开始结结巴巴地用“中式英语”表达我的想法 ……

会议结束后,我问我的经理,她是个美籍华人,“我说的你都知道,你告诉他们不就可以了吗?”

“我说了呀。他们希望听到你的观点。”

她停了一会儿,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很认真地对我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的观点很重要。你离客户最近,你的观点更重要。”

接下来的几天中,经常有同事会提醒大家说慢一点儿,确保我能够跟得上大家的讨论。我也慢慢有了勇气,在必要的时候打断他们激烈的讨论,非常坦白地告诉大家我没听明白。表达观点的时候,也越来越自信了。

陈驯博士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管理中对于人的重视,他说:所有这些内容的核心是人。管理学是为解决“管理的问题”,而管理问题之最重要者是解决“人的问题”,首当其冲便是解决人“自己的问题”。

我们常常听到管理者强调要关心“下属”,究竟什么才是对下属的“关心”呢?我们的“关心”中有没有 “胡萝卜加大棒”的味道?我们是否在征求下属意见的时候带有明显的个人意志,从而实际上实行的是“开明的专制”?

那位副总裁自始至终没有给我递过三明治,也没有帮我开过一罐饮料,甚至都没请大家吃过饭。然而,我能感受到他由衷的尊重与信任。博雅管理的前提是“信”,有了信,才有“知”,才会有自然而然的“行”。博雅管理要“信知行”合一。

或许当年的那位副总裁也没听过“博雅管理”(MLA)这个词汇,但是,他做到了对人的“信”。所以,他的眼神才会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经得起考验的人文精神 

2006年,在摩托罗拉工作期间,我接受了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的一项任务:用一年的时间,关闭一家连续亏损长达七年的合资企业。

该企业早年生产寻呼机,利润相当不错。寻呼机没有市场了,转产过不同的产品,2006年我接手的时候在生产摩托罗拉家用的小对讲机,walkie-talkie。

企业从几百人的规模,减少到几十人,最后只剩下二十几个人了。我当时在摩托罗拉负责专业对讲机业务,公司希望我兼任这家合资企业的总经理,并在一年后关闭它。

起初,我很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谁会愿意去关闭一家企业呢?

我飞到上海,与每个员工一对一地交流。他们都知道,如果一年之内不能扭亏为盈,大家不得不离开自己工作了多年的企业。很多人都在我面前流下了眼泪。

与大家谈完,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我想试试看,能否将企业“救回来”。

然而,我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时间”。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专业对讲机业务,办公地点在北京;而合资企业在上海,每个月我最多只能花一到两天的时间在合资公司的事情上。而且,我们只有一年的时间。

合资企业有一位中方副总经理,姓周,比我年龄大。所有的人都告诉我,周总是“指望不上”的。他虽然每天按时上班,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对着电脑炒股票。据说,他在上海有好几处房产,个人财务早就自由了。而且,公司解散,他还可以回中方国企上班。

然而,思前想后,除了依靠周总带领团队扭转乾坤,我别无选择。

我请周总一起晚餐,非常坦白地将我的想法告诉了他。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告诉我,他非常“在乎”这个企业。他愿意竭尽全力挽救这家企业,而且,不求任何回报。

“对这家企业我是有感情的好哇!对业务,我也是有想法的呀。只是之前你们摩托罗拉派来的总经理不让我管啊。什么事情都不让我过问,那么,我只好炒炒股票了呀!”周总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里充满了真诚。

“从现在起是‘咱们摩托罗拉’。”我认真地纠正道。

“这样就好了呀!一个月来一两天没问题啊,有事我们可以打电话商量嘛。大事情你决定,具体的工作我们来干。你给大家打打气,我一定全力以赴。我在国企干了一辈子,人品你可以尽管放心,出格的事情,我是绝对不会干的。”

一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

12月份的一个下午,我接到了周总的电话,“报表你看到了吧?今年公司盈利应该是不成问题了。大家有个小小的建议,让我和你商量一下。春节前,大家想联欢一下,我们想在黄埔江上租一条船。刚好赶上董事会,请我们的董事们也来。你看合适哇?”

接下来,他详细地解释了活动的费用,船上的设施,各方面的安排等等。我听着听着竟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应该是注意到我一直没说话,便又补充道,“船顶上有一个LED屏,可以把公司的名字打上去,还有摩托罗拉的logo。这笔预算当广告费也不算多呀。”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沉默,赶紧说,“没问题,没问题,就按您说的办。”

年底很忙。除了北京的业务,还要准备上海的董事会,还要给总部打报告建议合资企业继续经营。我几乎忘了还有个“联欢会”。

当我带着董事会的成员进入黄埔江上的那条小船船舱的时候,眼前的场景让我愣住了。同事的家属和孩子都来了,孩子们在船舱里跑来跑去,有的在玩儿气球,有的在挥彩带 ……

我下意识地看了周总一眼,周总笑着说,“这船满员60多人,咱们的员工才二十几个,所有家在上海的同事就都把家属和孩子带来了。之前,跟你说过的呀。”

我惭愧地笑了笑,过去一年,大事小情周总从来没落下过知会我。一定是我忙忘了。

大家都落座了,孩子们也安静下来。简单的祝酒之后,同事们开始表演节目。

第一个节目是几位女同事上台合唱“感恩的心”。她们所有人都对着我唱。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不好意思在同事面前掉眼泪,起身走出船舱。站在船的甲板上望着涛涛的江水,我竟泪如雨下。我才意识到一年前自己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决定,那个决定对这二十几个家庭意味着什么。这一瞬间,我对管理工作的敬畏心油然而生,我感受到一股磅礴的力量,这股力量源自于对生命的敬畏。

陈驯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德鲁克认为管理者是“专业人士”,应该与欧洲传统的医生、律师、神职人员、教授一样,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并因此而受到社会的敬重。而管理者也因此肩负着一份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人文精神并且经得起客观的验证和考验。

那天晚上,平生第一次我问自己,“企业究竟是什么?”我知道这个问题背后的信念、态度、责任与担当是我一生要修的功课。

 永恒的灵魂 

2011年,我刚开始在德鲁克管理学院教学的时候,我的“师父”刘家雍老师,就是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门课程传授给我的人,曾给我讲过一个“德鲁克的故事”。讲之前,他特别强调,“这个‘故事’完全虚构的。”

话说德鲁克一次途径中美洲某国。该国总统得知德鲁克到访,非常重视,准备了五十个问题向德鲁克请教。

德鲁克抽着烟斗,认真仔细地听完了总统的报告以及五十个问题,磕磕烟斗,只问了一个问题,“What do you CARE?”(你在乎什么?)问完,德鲁克起身走了。

半年过去了,德鲁克再次路过该国。总统依然非常重视,准备得更加充分了。

 “上次您离开后,我认真思考了您问的那个问题。发现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这次我只有十五个问题需要向您请教了。”

德鲁克抽着烟斗,认真仔细地听完了总统的报告以及十五个问题,磕磕烟斗,又问了一个问题,“What do you REALLY care?”(你真正在乎什么?)问完,德鲁克起身走了。

又过了半年,德鲁克第三次路过。总统还是非常重视,准备得特别充分。

“上次您离开后,我认真思考了您问的那个问题。发现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这次我只需要向您请教五个问题了。”

德鲁克抽着烟斗,认真仔细地听完了总统的报告以及五个问题,磕磕烟斗,德鲁克探过身去,非常严肃地问了一个问题,“What do you damn REALLY care?”(你究竟在乎什么?)问完,德鲁克起身走了。

今天是德鲁克诞辰109周年。德鲁克先生说他毕生的贡献就是将管理发展为一个“学科”,即“一门博雅之学”,陈驯博士以此语作文章的题目:“博雅管理(Liberal Arts)——描述管理学的最好术语。”

“博雅教育”触及的是人的灵魂,而“博雅管理”触及的是企业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企业是不可能拥有持续的生命力的。一个企业有没有灵魂,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灵魂,或许很难描述,然而,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如同感知一个人的灵魂一样。

我热爱企业,更热爱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因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比用文学、诗歌、音乐、绘画,甚至电影和戏剧表达对生命之热爱与敬畏更绚烂、更恢弘,更真实,更灵动的美。

人的生命因灵魂而永恒。企业或者组织也一样,一旦拥有了灵魂,她的成就便是永恒。

作者:王欣,原微软中国副总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