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南其实际区域说法不一,文化上的江南应该就是苏南和长三角一带,北至长江以北的扬州,南到绍兴宁波。 一、萧萧细雨入黄昏,梦绕江南云水村江南文化实质上就是诗性文化,她是对儒家人文观念的一种延伸和升华,是中国文化在审美与诗性发展上的最高环节,她满足了众多文人墨客个体生命在更高层次上自我实现的需要。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用“小桥、流水、人家” 来形容江南,与其同一时代的诗人虞集用“杏花、春雨、江南”来形容江南。 可是心中的江南她应该有乌篷船、青石板、有油纸伞、龙井茶、有绿墙青瓦、石拱桥、更要有古典的笔墨纸砚、青花瓷,还要有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挥毫泼墨的才俊少年。 江南文化是一种唯美的印象,一种不可触摸的唯美印象。 二、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江南文化是由吴文化、越文化等次文化区域所构成,而吴越文化的起源也就是江南文化的起源就要从良渚文化说起。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其环太湖流域分布,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 文明起源的三大标志:文字、铁器或青铜器、城郭,这里一应俱全。良渚文化改写了中国的文明史,改写了中国朝代的断代史。江南文化的起源如此的华艳惊世,也就为后世江南文化的内涵探索和延伸奠定了基础。 良渚文化玉器 春秋时期是吴越文化的第一次繁荣期,也是吴越文化自生自发和自我构建的一次飞跃,以后历次江南文化的飞跃无不和北方士人的衣冠南渡息息相关。 此时这里是侠士和宝剑的策源地。史记记载的四大刺客,这里独占两位。专诸刺王僚和要离刺庆忌以义薄云天、侠照千古的相同方式改写了吴国的历史。 干将和莫邪历来是宝剑的代称,在这两柄宝剑的背后依然是子报父仇的肝胆侠气。 春秋后期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晋国和鲁国,而军事实力的中心在晋国和楚国。吴国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至多只能是个二等诸侯。 显然吴国的称霸和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关系不大。这完全得益于高奇的侠气催生下的尚武精神。这时期的江南文化没有婉约、没有流丽,只有宝剑和侠士映照下的侠义和尚武精神。 吴国灭楚、伐齐、盟晋称霸中原示意图 三、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东吴是江南文化由自我内生式发展向由北方士人衣冠南渡推动发展的过渡期。此时的江南文化在江南美学的形成中具有奠基的作用。 南京作为都城始于此时,使南京继春秋时代的吴越之后,成为江南地区中具有作为全国最高级形式的都城,使江南都会迅速向全国最高级形式提升,具有了皇家气象。 这一时期也是江南全面开发的开始,原始森林转为秀丽山景,荒蛮之地变成了柔美之乡。“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乐府民歌之景,正与东吴地理开发后出现的江南景色同调。 刘宋时代兴起的吴歌西曲,可说是从东吴文化开始的江南转变过程之后结出的硕果。 而东吴的文学则在陆机那里一下就升上全国的最高水平。陆机的身上和文中包含了巨大的江南美学元素。 陆机《平复贴》 陆机把这一江南美学元素融入整个中国文艺之中,使之成为普遍性文艺,又在这普遍性之中,突显江南美学的特色。这时期的江南文化开始了艺术和美学的探索,为日后江南婉约、富丽的世风埋下了伏笔。 四、楚山楚水秋江外,江北江南客恨长永嘉之乱后的东晋和靖康之耻后的南宋所带来的衣冠南渡推动了江南文化意象和内涵上的定型。 中原士族避乱江南,中原文化随之以最原始、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南移江南,从而促成了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中原世族因避乱而渡江南迁的路径和区域,同样是中原文化传播的路径和区域。他们流寓江南,在异地他乡重建家园,以其生存与发展的具体形态将中原文化完整地传播到所处的地域。 从而使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进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吴越国在历史长河中实在不值一提,他不仅只是五代十国中的一国而且立国仅86年。而且仅有苏南、浙江全省片隅之地,十国中只比南平大一点,更有甚于其开国君主钱缪是贩私盐的无赖出身。 这一切都不值得我们记住它,然而文化上的江南正是从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形成。钱镠建国后保境安民,重视教育。五代及其后的文化名人三分之一出自吴越。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五代前名家吴越地区仅占3%;五代以后的名家吴越地区占30%。两个30%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吴越地区一跃而成为文化之都和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更意想不到的是钱缪的后人在今天更是风头正劲,最负盛名的是国学大师钱穆、力学大师钱伟长、钱易、钱钟书、钱三强、钱其琛、钱学森、钱基博------ 钱氏家族在全世界各种当院士的有200多人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开创了文化江南的钱缪,更在教育上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文化江南源于一个无赖,却满足了以后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文化诉求。 人世未尽解,城事已略知。关注城览,让旅行不只有风景,更有深度的城市认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