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市中心的“小维也纳”,低调的让人心疼!快被阿拉遗忘了......

 感慨往事如烟 2019-03-23

说起提篮桥

大家首先肯定想到的是它

——被称为远东第一监狱

的提篮桥监狱


除此以外

这里也曾是

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但自从去年

提篮桥街道正式改名为北外滩以后

至此上海再也没有提篮桥街道

很多小伙伴和菌菌一样

都对提篮桥街道改名表示了深深的遗憾

毕竟这里保留了老底子上海人的很多记忆

有人说

提篮桥是虹口的黄金地段

有人说

提篮桥曾经是上海很热闹的地方

 还有人说

提篮桥标志着一代人的身份

......

时过一年

提篮桥,你还好吗?

这些路,侬还记得伐?

这里保留了很多的历史遗迹、石库门、老式公房......历史感与烟火气息并存。

一年过去了,上海老底子的老城厢、曾经唯一犹太人聚集区的迷道.....这些面孔还在吗?

 下 海 庙 

沿着海门路一直往北走,这里有一座人人都知道的下海庙,游人虽然不多但香火一直不断,黄墙黑瓦显得尤为庄重。

菌菌来的时候,这里正在修缮。为了保护这些历史文物建筑,这些匠人们也很辛苦,为他们点赞!

 白马咖啡馆  

一座路边的小洋楼也一定很熟悉了吧。白马咖啡馆,曾经是犹太人们经常光顾的咖啡馆。

门前“风雨同舟”的雕塑,一位母亲为抱着玩具熊的小女孩撑伞挡雨,展现了上海对犹太人的大爱与包容。

一走进门便是浓厚的欧式风味,红色木制家具、彩釉吊灯、老底子上海人受到西方影响爱听的黑胶唱片......

 彩釉吊灯 

  黑胶唱片 

 有故事的照片墙 

 欧式风格家具 

 百老汇大戏院  

别以为百老汇只是纽约的符号,其实上海与百老汇颇有渊源,这里是上海东方百老汇的发源地。

当年,犹太难民乐团就常在这里举办音乐会。维也纳约翰·斯特劳斯剧院的男高音科瓦茨开设的“香肠男高音饭店”则是当时犹太人聚会的地点。

  犹太人居住区  

再往前走,这里就是曾经犹太人居住的地方,红墙灰瓦的相互映衬下,每走一步都有历史的厚重感。

远东反战大会旧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底,宋庆龄和高尔基等国际知名人士发起了召开“远东反战大会”的倡议,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

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旧址

这里曾经是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所在地,正是当时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的资助,给当年众多一无所有的犹太难民带来生活的希望。

美国前财政部长旧居

这是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塞尔幼年时期在上海的旧居,13岁时,他与全家作为犹太难民在此生活、避难。

  摩西会堂  

摩西会堂,是当年最大的上海犹太社团活动地,为犹太难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

展厅主要分为三个,每一个展厅展出的东西都不同,但集中都反映了当时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


菌菌无意间捕获到了这些留言,看着不同国家的文字呈现在一页,让菌菌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兼容并包”!

还记得那个安妮的日记吗?作为一名不平凡的犹太女子,她用一本小小的日记本,记录下了那段时间的心路历程。

《安妮的日记》片段1

《安妮的日记》片段2

《安妮的日记》片段3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里展示了她在日记中记录下的几个经典,其中包括对人生、战争、自我的思考,一边走一边看的时候,让菌菌不仅肃然起敬。

当然,这里还珍藏了很多

当时犹太人生活在上海的老照片

在曾经还是提篮桥街道的日子里,除了历史留给我们不能忘记的这些过去之外,还有很多对于老上海人来说忘不了的回忆。

//
受央视青睐的汤包馆
//

这家店店面不大,开的年头已经很久了,中午饭点时间这里常常有很多人,大部分都是住在周边的老上海居民。

点上一份鸭血粉丝汤,一笼小笼包,蘸少许醋,价格实惠又能管饱。

//
 三十多年的东来面馆 
//


住在附近的小伙伴们一定很熟悉了,这家面馆陪伴了阿拉三十多年了,也是这里比较有名气的小餐馆了。

排骨年糕是这里的的必点,关键是好吃不贵,排骨酥脆,年糕蘸酱后的咸甜软糯,这,就是老上海的味道!

//
全上海最早的阿姨奶茶 
//

作为全上海最早的阿姨奶茶店,我们对它真的一点都不陌生!当年上学那会儿,对于阿姨奶茶的血糯米尤为钟爱,放学了总爱买一杯。

据说卞阿姨是第一个研发血糯米奶茶的人,血糯米的浓稠与奶茶的丝滑混搭,香甜又不腻,半杯下肚就挺饱的了。

//
排长队都要吃的葱油饼
//

说到提篮桥老摊头葱油饼一号,吃货界可是无人不知,都是要竖上大拇指的。走到路口,远远地就能闻到香味,无需导航,顺着香味找过去就行了。

炉子上的葱油饼整齐地躺在热油里滋滋作响,从白花花的面团逐渐转为金灿灿香喷喷的葱油饼,真真真馋死菌菌啦!

//
云来集素斋
//

云来集素斋就在下海庙旁边,很多人都会先去庙里烧香拜佛,然后辗转这里吃一碗素斋面。

面汤干净、清澈,面条也很有嚼劲,一看特别像本帮面的传统做法!

大家都说提篮桥没有了,其实菌菌觉得不是这样的,虽然街道换了名字,但是这里的生活还是和过去一样,那些熟悉的人、物、场所等都还在。

这里还有

一到周末就约上小姊妹

来逛的提篮桥服装市场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趁着午后阳光正好

霍山公园小憩一会

这里原来是犹太人的娱乐场所

后来变成了家门口的公园

很多住在附近的爷叔阿娘们都会光顾这里

或者

几个人聚集在一起

晒晒太阳,然后再发发牢骚

或者打打牌消遣一下时间

也是极好的啦

趁着有日头的日子

晒晒衣服、晒晒被子

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

不仅要感叹一声

哇!这就是阳光的迷道呀!

一天的疲劳顷刻间就没有啦~

爷叔们喜欢在提篮桥地铁口

摆上一桌自制桌球

看这技术,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兜兜转转

这条阿拉熟悉的13路也都还在

这条在提篮桥和中山公园

之间往返徘徊的经典线路

一定有不少人坐过吧

一年过去了

菌菌觉得这里老底子的味道没怎么变

不知道你们觉得如何呢?

周末带上小伙伴来这里走走吧

去找找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