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中甲 整理/孔烈 李剑光 整理者按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属于“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二辑),在没有任何宣传推广的情况下,当当网评价过千,好评率高居99.6%。 继续推送本书读书笔记第六期,说好的打卡学习! “打卡学习”系列:定期同步推送《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一书的读书笔记,请坚持读书,多多互动。也欢迎大家将本书的学习笔记、摘要、书评、心得投稿到renweizhongyi@sina.cn,与其他朋友分享。坚持回复信息打卡者、好文作者均有机会获得赠书一本。 没有看到前几期的朋友,快跟上我们的进度吧~~ 查看第一期:回复38 查看第二期:回复39 以下以此类推 —————————— 辛温解表针对病机:外感风热或者风热初起。 温热病邪侵袭人体特点有五: 1.发病急、传变快(动态性) 2.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3.多从口鼻而入(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相对风寒多从皮毛而入) 4.易伤津耗气 5.多兼夹秽浊之气 1.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荆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用法】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芦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病机】 发热重,恶寒轻而短,脉浮数 热邪入里,迫津外出——汗出不畅 热邪蕴结成毒——咽痛 有一分入里,就有一分伤津——口渴 【方义】 君:银花、连翘——花叶类药物,清轻宣透;擅长清热解毒,“先安未受邪之地”;芳香辟秽 臣:荆芥穗、淡豆豉——少量配伍辛温发散,去性取用,加强散外邪 薄荷、牛蒡子——助散邪;清热利咽解毒,清利头目 佐:芦根——清热生津 竹叶——清心利水,使热毒从小便解,保护心神(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桔梗——清热解毒利咽,宣肺止咳 使:甘草 【配伍特点】 (1)辛凉解表配伍少量辛温解表,加强发散作用 (2)辛凉透表配伍少量清热解毒,一疏一清,表里兼顾,针对温热病邪传变快、易搏结成毒的特点 【煎服法】不可久煎,肺药取轻清 【加减】围绕温热病邪特点考虑。 伤津——加天花粉 热毒重——加马勃、玄参 热伤血络(传变快)——加白茅根、侧柏叶、炒栀子 里热重——减或去荆芥穗、淡豆豉 咳嗽——加杏仁 兼夹秽浊——加藿香、郁金(郁金能使寒凉药凉而不郁) 2.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 菊花一钱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桔梗二钱 生甘草八分 芦根二钱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比较】银翘散是肺卫病变,发热重,辛凉平剂;桑菊饮是肺系病变,发热轻,以咳嗽为主,辛凉轻剂。二者有五味药相同。银翘散有荆芥穗、淡豆豉增强发散,清热力也大。桑菊饮加杏仁,肃肺止咳力大。 【病机】风热犯肺:表热轻;邪热伤及肺络 【方义】 君:桑叶、菊花——清肺肃肺,清肝平肝(头痛目赤,肝经风热或肝升发太过) 臣:杏仁、桔梗——一宣一降,止咳 佐:连翘——先安未受邪之地 薄荷——清热解毒,清利头目 芦根——清热生津 使:甘草 【配伍特点】 (1)花叶类药物,散风热,清利头目 (2)苦辛宣降之桔梗杏仁 【加减】 气分热盛——加石膏、知母 咳嗽频繁(发热不一定高,苔黄、心烦重)——加黄芩清肺热 以上,黄芩清泄肺热,郁热为主;石膏知母清阳明经散漫的热。 咳痰黄稠——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 口渴严重——加天花粉 咽痛——加玄参、板蓝根 3.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炙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 【主治】肺热壅盛,表邪未尽(肺热咳喘) 【方义】 君:麻黄——辛散 石膏——寒凉,清热 石膏∶麻黄=2∶1。麻黄在石膏制约下以宣肺为主,而不是以发散为主 臣:杏仁——平喘降肺 麻黄 杏仁一宣一降 石膏 杏仁一清一肃 佐使:甘草 【依据】发热咳喘,苔薄黄(不是黄腻的痰热),脉数 【附方】 越婢汤(《金匮要略》)——风水夹热证 组成: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功用:发汗利水 病机:肺气失于宣降,水道不通,泛滥体表 体会:麻黄石膏比例为3∶4,重在宣肺,且需要宣肺力量大于麻杏石甘汤,故加大麻黄用量。大青龙汤麻黄∶石膏=2∶1。注意三者比例上的区别 4.柴葛解肌汤(陶华《伤寒六书》) 【组成】柴胡 葛根 甘草黄芩 羌活 白芷 芍药 桔梗 【用法】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石膏一钱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 【特色】作者陶节庵,经方时方汇通 【病机】“阳明表证”。 三阳合病,太阳病初犯阳明,并没有白虎汤证的阳明经热那么重,故称“阳明表证”以示区别。 【方义】 君:柴胡、葛根——葛根善于清阳明比较浅表的热,解肌透邪;柴胡散半表之邪 臣:白芷、羌活——白芷止眼眶眉棱骨,归阳明经痛;羌活辛散,发表太阳之邪 黄芩、石膏——清里热。黄芩清半里之热,侧重在少阳;石膏清阳明经热 佐:桔梗——宣肺气,治咽喉不利 芍药——敛阴养血,避免入里之热耗伤阴血。 甘草——调和。与桔梗清利咽喉 生姜、大枣——安中调脾胃 【配伍特点】 (1)温清并用。羌活白芷偏温,石膏黄芩葛根偏凉 (2)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 【要点】发热重,恶寒轻,寒邪入里化热过程中。动态地向阳明经热转变。 【加减】 表寒明显——加麻黄,夏秋改加苏叶 里热重——加重石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