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名老中医运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百科知识大汇集 2021-06-09

   【刘弼臣教授临床应用麻杏石甘汤的经验】治疗肺热咳喘证:肺热咳喘常因感受温热之邪, 或秋令燥气, 肺卫受邪而成;或因护养不当, 衣着过暖, 肺受热迫所致。刘老认为, 小儿肺热咳喘总因火热熏扰肺金而成。其症状表现为咳嗽频繁, 咯吐稠黏黄痰, 面红口干, 咽红, 苔黄, 脉数或指纹色紫。治疗常用本方加用黄芩、桑白皮、川贝母、炙杷叶、黛蛤粉等。方中麻黄为君药, 宣肺而泄热, 属“火郁发之”。生石膏为臣药, 质重沉降, 性寒以清热泻火, 辛能发散, 入肺胃二经, 因此, 能清泄肺胃之火。大剂量生石膏与辛温的麻黄相配, 宣肺清热, 相制而用;治疗痰热哮喘证;哮喘为痰饮留伏, 常因感受外邪引动伏痰而诱发。若外感风热, 或风寒化热, 而致痰热内伏, 气机升降不利, 喉间痰鸣哮吼[1]。刘老治疗痰热哮喘证多选用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失音证:声音不扬, 甚至嘶哑, 不能出声, 称为“失音”。《内经》称“喑”。金空则鸣, 金实则无声。声音的发出, 有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 肺气闭则音难出。刘老认为失音证的发生有外感和内伤, 或由于感受外邪, 肺气壅遏, 声道失其宣畅;或情志不遂, 肝气犯肺, 木侮肺金, 金不鸣则失音;或久病体虚, 阴虚肺燥, 肺肾阴虚, 声道失于滋润;以及由于劳累过度, 用声不当等原因而致。对于感受风热燥邪, 或寒邪化热, 清肃之令不行, 热灼为痰, 痰热阻塞肺气者;或肺经蕴热复感外邪而致失音者, 均可选用麻杏石甘汤以清热宣肺开音;治疗尿频、遗尿:刘老对于小便频数或遗尿, 兼有肺气不宣咳喘患儿, 常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疗效显著。刘老言肺主通调水道, 为水之上源, 麻黄具有宣肺和利水的两大功能, 应用麻杏石甘汤化裁宣上焦肺热, 利下焦水湿, 属下病治上之法。正如《景岳全书·杂证·遗溺》所云, “凡小便不禁古方多用固涩, 此固宜然, 然固涩之剂不过固其门户, 此标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盖小水虽利于肾, 而肾上连肺, 肺气无权, 则肾水终不能摄, 故治水必须治气, 治肾者须治肺。”因此刘老认为小儿尿频、遗尿, 其病虽在于下焦肾和膀胱, 然其源在上焦肺, 以麻杏石甘汤宣肺利水, 则可获奇效;治疗荨麻疹:刘老认为荨麻疹的病机多为风邪与湿热、气血相搏结, 客于肌肤而成风团样皮疹, 瘙痒难忍, 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因肺合皮毛, 热邪壅肺, 伤及所合, 故治以宣肺清热, 凉血止痒, 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四物汤加减, 并加用刺猬皮、露蜂房、半枝莲等解毒活血之品。{吴力群。刘弼臣教授临床应用麻杏石甘汤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01):56-58}

   【陶红辨治小儿肺炎经验】认为肺闭为小儿肺炎病机关键, 麻杏石甘汤为治疗小儿肺炎基本方。关于麻杏石甘汤陶师有其独到的用药经验: (1) 关于麻黄:陶师认为小儿肺炎证属肺热咳喘, 须用宣肺之品, 且麻黄作用最强, 为肺经之专药, 但其性温, 有违病性, 且自古禁忌过多, 如“夏不用麻黄”、“大汗亡阴”、“麻黄不过钱”、“血家不可用”、“麻桂下咽阳胜则毙”等, 但陶师认为, 只要辨证精确, 正如清·陈复正《幼幼集成》谓:“放胆用之, 百发百中。”况且整方尚有辛凉质重之生石膏足可监制麻黄之温燥发汗。引用蒲辅周先生曾就有人提出肺炎和麻疹均属温病范畴, 用麻黄类方剂, 是否会犯辛温之戒的问题作了精辟的解释:“时值冬令, 外寒而内热, 火为寒郁, 内闭肺经, 火郁则宜发之;况麻黄属苦辛温, 不似薄荷、荆芥之辛温而燥, 人们敢用芥、薄而不惧, 何故独惧麻黄?”临床上关于麻黄的剂量究竟用多少为宜, 既要考虑年龄的大小, 更应该考虑咳喘症状的轻重而定。麻黄如生用则发汗之力较峻, 使用时剂量不宜过大, 小儿用1.5~3g, 不超过6g。若无表邪, 或仅用于平喘则宜炙用, 用量可稍大些。(2) 关于石膏:小儿为纯阳之体, 其所患热病最多, 陶师根据小儿易热多火的病理特点, 在临床上始终贯穿清热法的应用。认为清热法可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若能及早应用清热法, 可防止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且善用生石膏, 其属大辛大寒之品, 能走内达外, 开上泻中, 上清肺热, 中泻胃火, 外解肌热, 尤擅长于清气分实热。张锡纯亦认为石膏“凉而能散, 有透表解肌之力, 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要药……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 (治) 外感实热, 直胜金丹”, 故无论表里、外感内伤, 有实热用之“皆效”, 其退热之功效远胜于知母、黄连、黄柏等药。陶师推崇它为治疗气分实热之要药, 在治疗小儿热性疾病中, 多必用之, 并指出用生石膏必须量大, 方能奏效。在临床辨证中, 应用时要审慎从事, 若见汗出而咳喘, 为热壅于肺, 石膏用量可5~10倍于麻黄, 若无汗而咳喘, 为热闭于肺, 石膏可3~4倍于麻黄, 但小儿乃“稚阴稚阳”、“纯阳之体”, 其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阴常不足, 阳常有余, 故治疗时既要仔细辨证, 大胆用药, 还要审时度势, 石膏性寒易伤及中焦脾胃, 对于脾胃虚寒患儿, 尤应注意限制其用量, 或与健运脾胃药同用, 还应嘱患儿在服用麻杏石甘汤时尽量避免空腹服用, 以减少对脾胃的损伤。并注意中病即止, 不可过用寒凉而伤脾胃。(3) 关于甘草:甘草性味甘平, 能调和诸药, 有“国老”之称, 具补气益中,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等功效, 然临床应用中有生甘草、炙甘草之别。生者, 以原药研末1∶1服, 或以开水浸泡饮用, 或作煎剂服用。炙者, 以水沾炙熟, 或以蜜炙入药。两者炮制方法不同, 功效主治有别。正如《本经疏证》记载:“甘草之用生、用炙, 确有不同。大率除邪气、治金创、解毒, 皆宜生用。缓种、补虚、止渴, 宜炙用。”原麻杏石甘汤甘草炙用, 则甘温补益之力大, 但陶师用此方治疗小儿肺炎时多用生甘草, 取之甘平微凉, 小补之中兼有流通之力, 且清热解毒之力较大, 可增强清肺热的作用, 同时调和诸药。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肺病治法”中指出:“甘草最善解毒泻热, 然生用胜于熟用, 因生用则其性平, 且具有开通之力, 熟用则其性温, 实多填补之力。故其解毒泻热之力生胜于熟……”{王春荣 ,王海平, 陶红。陶红辨治小儿肺炎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 2014,46(10),20-21}

   【贾六金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风寒闭肺典型病案】风寒闭肺典型病案:李某某,男,2岁,初诊时间:2016年11月21日。诉患儿2周前感冒后出现咳嗽,未发热,于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输液6天,咳嗽未见改善。故求诊于中医,刻下见咳嗽、有痰、不会吐、未发热、无鼻塞流涕、纳可、大便调。查体可见咽淡,双肺可闻及喘鸣音及湿罗音,舌淡苔薄白,脉浮。诊断 支气管肺炎(风寒闭肺)。方药 麻杏石甘汤合止嗽散加减。炙麻黄6克,杏仁8克,生石膏10克,白前8克,紫菀8克,冬花8克,百部8克,荆芥8克,桔梗8克,川贝母8克,姜半夏6克,苏叶8克,地龙8克,射干8克,甘草6克。6剂,1日1剂,开水冲服。患儿虽咳嗽2周,但未发热,咽淡,舌淡红苔薄白,大便正常,未见明显热象,结合肺部听诊,诊断支气管肺炎风寒闭肺症,处方以麻杏石甘汤合止嗽散加味。贾六金认为,麻杏石甘汤并非纯为邪热壅肺而设,而在于宣肺开闭,本方寒热变化关键在于石膏用量的大小:量大则全方偏于清泻肺热,量小则全方寒热平调,故肺炎无论寒闭、热闭,皆可用之。止嗽散疏风止咳,药虽平淡无奇,但功效显著,川贝母清热化痰,地龙清热平喘,是为小儿患病易化热而设,且少量清热药佐于大量偏温药之中,去性而存用。

风热闭肺典型病案:李某某,男,3岁,初诊时间:2016年11月21日。诉发热伴咳嗽5天。患儿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5℃,伴咳嗽、有痰、昨夜体温最高38.6℃。自发病以来精神可、纳可、大便干。查体可见咽红、双肺可闻及中细湿罗音、舌红苔黄、脉数。检查:X线光片示两肺可见小点片状、斑片状阴影。诊断 支气管肺炎(风热闭肺)。方药 麻杏石甘汤合银桑合剂加减。炙麻黄6克,杏仁8克,生石膏12克,银花8克,连翘8克,桑叶8克,菊花8克,前胡8克,黄芩8克,桔梗8克,川贝母8克,姜半夏6克,百部8克,炒莱菔子8克,甘草6克。6剂。1日1剂,早晚开水冲服。二诊 患儿服药1剂后热退,咳嗽逐渐减轻,现夜间咳嗽较多,有痰,纳食欠佳,大便稀。方药 首方加焦三仙各8克,砂仁8克。6剂。1日1剂,早晚开水冲服。一周后电话回访,患儿家长诉患儿诸症已愈。本例患儿初诊时发热五天,咽红、舌红苔黄、大便干、有明显的热象,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胸片,辨为支气管肺炎风热闭肺症。处方以麻杏石甘汤合银桑合剂组成。此方中麻杏石甘汤为邪热壅肺而设,故加大石膏用量,银桑合剂为贾六金治疗风热咳嗽的常用方,由银翘散与桑菊饮合方加减而成(组成: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杏仁、前胡、桔梗、浙贝母、姜半夏、百部、黄芩、甘草),功用祛风解表、清肺化痰。两方合用,疏风清热、宣肺开闭,患儿服药1剂发热即退,6剂后诸症改善明显。二诊时加入焦三仙消食开胃,砂仁醒脾止泻,药未尽剂,诸症已愈,只要辨证准确,疗效非凡。

痰热闭肺典型病案:窦某某,男,2岁半,初诊时间:2016年11月28日。诉发热、咳嗽伴喘一周。患儿一周前出现发热,最高40℃,咳嗽、早晚咳甚、痰多、喉间痰鸣、伴喘,输液治疗5天,发热退,咳嗽未见明显减轻,自发病以来精神一般、纳食欠佳、大便干。

查体可见咽红,双肺满布中细湿罗音,舌红苔黄,脉滑数。诊断 支气管肺炎(痰热闭肺)。

方药 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丸加减。炙麻黄6克,杏仁8克,生石膏12克,黄芩8克,瓜蒌8克,枳实8克,陈皮8克,茯苓8克,姜半夏6克,胆南星6克,川贝8克,桔梗8克,甘草6克。6剂,1日1剂,早晚开水冲服。二诊 患儿服药6剂后,咳止、纳食好转、大便调。方药 首方加太子参8克,炒白术8克,焦三仙各10克。6剂。1日1剂,早晚冲服。患儿痰热闭肺,痰重于热,故咳嗽痰多,喉间痰鸣,伴喘息,痰浊中阻,故纳食欠佳,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象。故初诊时处方以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丸加减,宣肺开闭,清热涤痰。二诊时,患儿咳嗽已愈,但防正虚邪恋,故仍以首方加味治疗,祛邪兼以扶正。方中太子参、炒白术补气健脾,脾健则痰无以生,焦三仙消食开胃,共同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赵龙飞。贾六金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经验。中国中医药报 2017-06-21 005 临床}

   【韩雪教授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经验】认为肺炎喘嗽中医学病因之外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小儿外感风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致肺气失展,宣降失司,清肃之令不行,气郁不宣,化热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肃降无权,从而出现咳嗽、气促、痰壅、鼻煽、发热等肺气郁闭的证候,发为肺炎喘嗽。热盛熏蒸煎熬阴血,致使血液黏稠,运行迟缓,瘀滞于脉络,甚者热盛迫血妄行,由热致瘀,患儿出现咳嗽、喘促加剧,甚至唇指紫绀等表现肺炎喘嗽进一步发展,痰、热、瘀明显时用,当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并重,以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患儿,王某,男,7岁。2014年10月12日初诊。患儿发热、咳嗽10天,加重3天,刻下:发热,热峰39.2 ℃,咳嗽,阵咳有痰,喉间痰鸣,不易咳出,伴阵发性胸痛、腹痛,脐周部为主,夜间疼痛较剧,疼痛性质不确定,无喘息,纳差,大便偏干,日1次,舌质红 、苔黄厚腻,脉滑数 。查体: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未见异常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双侧呼吸音不对称,左侧呼吸音低弱,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脐周部有压痛,麦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莫菲征阴性,肠鸣音正 常 。实 验 室 检 查 :血 常 规 WBC6.65 ×109/L,RBC5.16 ×1012/L, HGB143 g/L,HCT42.3%, PLT354 ×109/L,N59.5%,L27.6%,CRP18.31 mg/L,肺炎支原体Ig M抗体阴性;64排胸部CT回示:双肺纹理粗,左肺上叶可见大片状高密度影,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局部密度不均,提示左肺炎。西医诊断:大叶性肺炎;中医诊断:肺炎喘嗽,证属痰热闭肺兼血瘀型,治则: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止咳平喘,以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方药组成:麻黄6 g,苦杏仁10 g,生石膏30 g,甘草3 g,鱼腥草10 g,芦根10g,桃仁10 g,薏苡仁20 g,黄连3 g,法半夏6 g,瓜蒌10 g,浙贝母10 g,桔梗10 g,大黄3 g,牡丹皮10g。5付颗粒剂,水冲服。二诊:服药2付后体温正常,服药5付后咳嗽减轻,喉间痰鸣减轻,仍有阵发性胸痛、腹痛,纳少,二便调,舌质稍红、苔白腻,脉滑。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左侧呼吸音低弱明显好转,仍可闻及少许固定的中细湿啰音,方药在原方上石膏减量,加生姜3 g,焦山楂10 g,木香6 g。5付颗粒剂,水冲服。三诊:无胸痛、腹痛,体温正常,偶咳,喉间痰鸣轻,仍纳少,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双侧呼吸音基本对称,未闻及明显的中细湿啰音,家长要求服用中药颗粒剂巩固治疗,予六君子汤加减以补正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赵丽娜,韩雪,葛国岚。韩雪教授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的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21):65-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